小女孩在家给玩具做核酸检测,队伍一直排到屋外。戴着口罩,拿着棉棒,有模有样。老爸也想参加,却只能排到队尾,小姑娘还强调:“那您可要戴好您的口罩!”
对小孩来说,万物都可过家家。过家家,简直是全世界小孩共同的爱好。家长群里的一位家长说:玩一整天都不算啥!他家孩子国庆7天都没出去。就宅家里,拉着家人换着花样去玩“过家家”,有时玩到需要喊去看电视才肯休息一会。玩过家家,不一定需要好多人一起,神奇的是,有时候小孩自己一个人也能玩起来!而且还玩得很开心呢!过家家的魅力到底在哪?为什么让孩子如此痴迷?果仁妈今天的文章就来好好聊聊!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具有中心化(centration)的特点。而“中心化”简单理解就是:孩子很容易只关注到事物的表面而忽略到其他方面。[1]例如同样份量的两份果汁,一份用“宽口径”的杯子装,一份用同样高度的“窄口径”杯子。那么孩子就会自然的觉得“窄口径”杯子装的多,因为看起来“窄口径”杯子里边的果汁比较满。“过家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虚拟的活动,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游戏更像是真实的。比如,当他们用厨房玩具玩煮饭游戏时,就会自然地觉得自己拿的厨房玩具,跟妈妈拿的锅碗瓢盆,是一样的。娃在玩厨房过家家,图源丨童学馆社群@Chen, Fred
很多家庭其实是很少允许孩子在厨房帮忙,而厨房又充满了许许多多让孩子感到新奇的东西。因此和厨房场景很像的过家家游戏就成了满足孩子探索欲望的突破口。在孩子眼中,“过家家”不是游戏,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满足他们能和成人一样工作生活的方式。
“妈妈,你要拿着这个~”
“你要这样,放在这~”
“你该让他们点菜了!”
“你吃这个”“你吃完了”
“你该闭眼睛睡着了~”
……
精神分析学家怀特曾表示:从婴儿时期,人类就开始本能地想要控制他们所在的环境,为了让自己能够影响和应对所有的事情。[2]就像刚学会爬的孩子,发现自己手一碰球,球就会往前滚,然后他会兴奋地不停去触碰那个球,期待着球滚的更远(支配动机促发了重复的行为)。玩“过家家”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支配动机”。让父母和玩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模拟生活场景,去影响行为后续的结果,这种场景有点类似于以前很火的像素游戏《我的世界》。这个游戏就是给了玩家足够多的支配可能,享受了一种上帝视角的愉悦感。
自由建造类游戏《我的世界》丨图源:https://www.minecraft.net/zh-hans/about-minecraft
所以孩子喜欢过家家,其实就是跟我们成人一样,喜欢拥有上帝视角的支配愉悦感。
蒙特梭利曾说:人类因为拥有手,文化才得以崛起,历史才得以留下痕迹。拥有手的辅助,儿童的智能才能更上一层楼。就像婴儿学爬时,激发他向前的动力,总是那些新奇而又无法立刻用手够到的东西。随着长大,孩子开始去试着抛扔以及更精细的手部动作。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认知其实是跟着他手的运用而一起改变的。“过家家”,就是一个特别直接的,孩子可以用手去模拟成人世界的活动。对他们来说,过家家游戏就是手的练习场。与其说孩子喜欢过家家,不如说这个世界对孩子太有吸引力。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通过“过家家”游戏得到了释放。曾经,我特别疑惑,这个简简单单的儿童游戏,是怎么风靡全世界的?也对“过家家”有了一些误解:
经常会有家长觉得,过家家是女孩才玩的游戏,男孩应该去玩一些更加激烈、具有挑战性的游戏。这是个刻板印象。“过家家”这种游戏,本身是孩子对真实生活的一种还原。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一样喜欢,因为它满足了每一个孩子用双手探索世界的需要。如果你觉得,过家家就是个小孩子玩的普通游戏,那就太小看它啦!过家家也是父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有时候人类幼崽真的很难懂,老父亲老母亲们除了必备一些“套话”技巧,也可以直接通过“过家家”了解娃。我之前就遇到过一个小朋友,怎么都不愿意在幼儿园上大号,每次都憋着回家或者直接拉在裤子上。问她原因,每次都说是来不及。后来有一次在玩过家家的时候,妈妈就问她:这个小熊怎么总是不去上厕所,而是要拉在裤子里呀?小朋友说:因为小熊不想让大家知道他要上大号,也不想让别人帮忙擦屁股。在过家家的时候,帮孩子模拟日常场景,你会发现很多平时无法获得的线索。而且,玩“过家家”时的氛围比较轻松,孩子更愿意表达自我。
虽然过家家是个假想游戏,但是“真实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例如,新鲜的苹果,有大小重量之分,表皮也有不同的花纹,放置久了的苹果表皮会变皱,颜色会变深沉。而玩具却大多数只有颜色、大小、材质的区别,无法给到孩子真实苹果在不同状态下的感官体验。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在“过家家”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那么真实性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和孩子的玩耍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增加孩子“过家家”游戏的真实性:很多父母会因为安全的因素,不让孩子做家务或使用真实的器具。但孩子始终会长大,日益增加的能力会促使他们想要做的更多。就像我先生总是不让孩子自己倒热水,而孩子就会经常疑惑地问:“我要几岁才能自己倒热水,是小学吗?”其实只要和孩子说清楚规则,过家家也是很好的一种游戏和认知场景。娃用真实的工具“做饭”丨图源:童学馆社群@呉羽Kureha瞳Hitomi例如,“过家家”中经常有倒茶游戏。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把握好水温和教明白孩子流程,三四岁的娃完全可以比大人更细心地去完成这个任务。相比虚拟的过家家游戏,孩子在真实的倒茶中,会发现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加水量,倒茶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太满了,茶会容易溅出来;茶壶装太多,水会很重等等。前几天我家孩子和爸爸玩过家家时,就给他爸爸提了一个啼笑皆非的要求:玩具货架要摆放得像经常去的超市一样。这其实就是生活阅历的介入。我们家经常会带孩子一起去超市购物,孩子在超市中积累了大量的认知,这些认知就被孩子自然地带入到了游戏中。所以即使是玩假想的游戏,我们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大量社会实践机会,帮助孩子去设计更加趋于真实生活的过家家游戏。让他们能更好地区分现实和虚拟,并逐步内化自己的规则和认知。
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都是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实践来进行的。有些学习只要人活着就会自动进行,但许多学习则在游戏中发生。
“过家家”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孩子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他们喜欢“过家家”,主要也是因为他们想要知道更多和学习更多。
你家娃爱玩过家家吗?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吗?
留言区分享一下吧!
果仁妈插播
大家好,我是果仁妈。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尝试做社群啦,很多朋友们都已经加进来了,感谢大家的信任~
日常我们会来解答大家的疑惑,也会给大家分享一些性价比高的超值好物。当然,像抽奖秒杀这类福利活动妥妥的安排!
期待我们继续同行,扫码进群,一起薅福利,享好物,遇见更好的自己~(之前在群里的不用重复进啦)
参考资料丨[1] [美]罗伯特 S.费尔德曼/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第四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 、[3]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美)谢弗(Shaffer,D.R.)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