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孩子的社交真难懂!被人使唤还贼开心,怎么破?

玫瑶 果壳亲子Guokr 2023-12-30

前段时间,我们推送了一篇关于孩子社交的文章:小孩子的社交最残忍,“毒友谊”一定要早发现早远离!,有个用户的留言引发了大家极大的关注:


你家有遇到相似的问题吗?

的确,很多大人眼中的“坏孩子”,却对小朋友却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为什么会这样,以及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今天的文章就来仔细聊聊。



大人眼中的“坏孩子”,
真的是“坏孩子”吗?

仔细回想,就会发现,“坏孩子”这个词最常出现在家长口中,而不是孩子中。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大人眼中的“坏孩子”,不想让自家孩子跟他做朋友呢?

除了打人、霸凌这样一些极端且不能容忍的行为,还有很多不符合家长期待的行为或特点,也常常会被大人列入“坏”的行列。比如:

  • 控制欲比较强的小孩,总是使唤别人,让别人听自己的;
  • 占有欲强的小孩,不喜欢跟别人分享;
  • 性格上有家长不喜欢的点,比如敏感爱哭,动不动就发脾气等;
  • 成绩不好;
  • 有一些坏习惯,比如爱骂人、不卫生等;
  • ......

但他们真的是“坏孩子”吗?


心理学中有个“晕轮效应”讲的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经常容易因为别人的某些缺点,而放大到对他整个人的评价。

尤其是,家长们普遍很害怕同伴对孩子造成坏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孩子的同伴时,很容易放大同伴的某个缺点。

其实硬币有两面,孩子也有优缺点。就像一个“爱管”其他小朋友闲事的孩子,他可能也会在小朋友哭泣的时候默默的安慰他“别哭了,我给你贴纸”


大人眼中的“坏孩子”,
为什么受孩子欢迎?

1、敢于打破常规的“坏孩子”更有趣

儿童心理学家罗伯特·S·费尔德曼曾经指出,受欢迎的孩子虽然多数是友好的,但有一些受欢迎的孩子,却会表现出大人眼中的消极行为,比如具有攻击性、喜欢制造麻烦、破坏规则等。这些孩子受欢迎是因为在其他孩子眼中,他们代表的是勇敢,敢于打破常规,突破大人的秩序[1]。

这些突破生活常规以及原生家庭秩序的事,通常会被同伴认为是很酷、并且有趣、新奇的。比如说,循规蹈矩的孩子会被要求吃完饭之后,把碗收拾好放在洗碗池里;但是调皮的孩子,则可能会把空碗放在水盆里,当小船一样玩海上漂浮冒险的游戏。

这些突破常规的行为就像吸铁石一样,让孩子们忍不住跟随一起探索。


2、“坏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容易获得同伴青睐

有研究发现孩子是否受欢迎,与其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即孩子能否用双方都满意的方式解决冲突有关系[2]

对于敢于打破常规、突破大人秩序的“坏孩子”,自然就拥有更多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例如球卡树上,很多孩子可能会因为家长不让爬树而不知道怎么解决,而这些厉害的“坏孩子”行动力强,更有可能会直接爬树拿下球。

在道德感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孩子对规则的遵守是基于成人的影响。他们会不停地寻找机会去试探规则的边界,突破成人的限制。所以敢于直接打破规则、突破成人秩序、有勇有谋的“坏孩子”,就恰好给了他们试探的动力和勇气,更容易得到其他孩子的关注和喜欢



孩子喜欢跟“坏孩子”做朋友,
如何介入呢?

如开头的留言一样,跟“坏孩子”做朋友,经常会出现,大人看不下去了,孩子还乐在其中的情景。

家长们
害怕孩子被影响,被带坏,害怕孩子受委屈,看不得孩子吃亏(被使唤),但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

1、孩子真的会被“坏朋友“带坏吗?

心理学家拉特纳(Latane,1981)的社会影响理论认为,他人对个体的影响取决于影响源的数量强度直接性[3]。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坏孩子”的影响力取决于:

  • 孩子的朋友中属于“坏孩子”的数量占比
  • 孩子是否看重这个“坏孩子”
  • 孩子跟坏孩子的相处时间

这样看来,如果孩子朋友很多,只要你心中的”坏孩子“占比不高,那么一般情况下,要把孩子带坏,还是很有难度的。

如果你家孩子朋友少,或者只有这个“坏孩子”做朋友,那么让他交往更多的孩子,也可以帮助他减少被“带坏”的几率。


2、你看不得的孩子“被使唤”,孩子是如何感受的?

心理学家米尔德莱德·帕顿通过观察2~5岁儿童的同伴交往,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联合游戏和互动游戏会显著增多。

心理学家豪斯和马瑟森则通过长达3年对1~2岁儿童的游戏活动的追踪研究,发现孩子游戏的复杂性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同时在越复杂的游戏中,孩子就能越表现出随和和亲社会行为[4]

也就是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更多同伴的合作游戏会增长,而这种游戏需要更多参与者的配合,所以孩子在参与这种游戏时,就会更表现出随和和服从。

大人很多时候觉得孩子“被使唤”,其实只是孩子在游戏中的不同分工。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使唤”、“不使唤”,只有“大家一起玩”的目标。就像孩子喜欢玩的奥特曼游戏,有人扮演奥特曼,就自然需要有人扮演怪兽,不然这个游戏也就无法进行。

而谁扮演奥特曼和怪兽,就取决于孩子之间的社交沟通,只要孩子在其中不会受到伤害,即使扮演“怪兽”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成长。


3、一“树立”二“丰富”三“远离”,解决孩子被“使唤”的难题

其实每个孩子都独具个性,他们愿意被“使唤”,更多的是对需求的回应

长们之所以会对这种情况,非常敏感,还是害怕孩子被欺负,害怕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首先,树立“一事归一事”的行为概念。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成人都非常喜欢用鼓励(回报)或惩罚(强迫)的方式来促使孩子去做自己不理解或者不愿意的事情。长期这种方式下,孩子就容易对回报和强迫产生本能的顺从。

毕竟你想孩子听你的话,却对别人的话要有自己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对待孩子应该是树立“一事归一事”的行为概念。比如,你不吃饭我就不带你去公园,这种就是把“吃饭”和“去公园”两件事混合在一起了。

不如直接这样说“你不吃饭的话,在公园里玩饿了,可找不到东西吃(解释不吃饭会出现的情况),也没有力气跳蹦床。要是我就先吃饱再过去玩个痛快(给出建议)?”


其次,丰富社交环境,增强孩子的社交自信心。


在孩子的社交中,我们可以看到朋友越多,社交环境越丰富的孩子,他对同伴过于顺从的现象就越少见的。

这点就像一整条街上只有一家餐厅,你很饿,那么你自然就会顺从这家餐馆,有什么就吃什么。但如果这条街上餐厅多种多样,那么你将会趋于自身的内在想法去选择。

因此,如果你觉得孩子在社交中,容易对个别孩子特别顺从,不如多带他和其他小朋友或者大年龄的孩子相处。拥有社交自信后,孩子将会更加平淡的看待每一段友情,也能更加自如的往来于社会交往中。

最后,远离无法沟通的“坏孩子”。


虽然我们不应该把每一个孩子主观地归类于好坏。但如果面对一些强势的孩子,我们的孩子表现得过于被动,同时经常性受到肢体或言语的攻击。在家长言语介入后,情况也没有任何好转,那么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暂时远离这样的朋友,及时地避免更大的伤害。

学会如何建立友情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它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学会。如果这段友谊已经伤害到了孩子,那么暂时的离开,也可以让孩子重新看待这段关系,明白自己的需求。

你家孩子有跟你认为的“坏孩子“玩吗?
留言区聊聊吧!


作者玫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2年家庭教育及儿童教育经验、国际蒙特梭利AMI0-3岁受训主教。

编辑丨林乙乙,一个四岁男孩的妈妈

参考资料丨

[1] [美]罗伯特·S·费尔德曼/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第四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2] Murphy, B., & Eisenberg, N. (2002). An integrative examination of peer conflict: Children’s reported goals, emotions, and behaviors. Social Development, 11, 534–557;Siu, A., & Shek, D. (2010).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s a predictor of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5, 393–406;Dereli-İman, E. (2013). Adaptation of social problem solving for children questionnaire in 6 age groups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preschool behavior problems. Kuram Ve Uygulamada Eğitim Bilimleri, 13, 491–498

[3]Latane(1981,P. 344).Copyright 1981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dapted by permission

[4]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美)谢弗(Shaffer,D.R.)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7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