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十万三水人的集体记忆,有相机镜头记录了这段往事

2017-11-26 三水发布



 第十三期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年少时读《桃花源记》,对文中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十分向往,而三水有着三江汇流等天然的生态优势,自然资源丰富,曾是珠三角鱼米之乡。虽然农耕、捕鱼等记忆正随着三水城市的转型发展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但庆幸的是,我们用镜头留住了这抹乡愁。


陆上:三水人的农耕往事


1从播种到收成

三水地处岭南地区,水稻种植不同于北方和西部地区的单季稻,也不同于海南岛的三季稻,这里普遍种植的是双季稻。早稻4月中旬播种,5月初插秧,7月下旬收割,紧接着开始晚稻插秧,一般必须在立秋前结束,10月下旬至11月进行晚稻收割。


清明前,农民使用耕牛平整土地,准备播种。


 耕作季节,农民使用水车进行农田灌溉。

 

5月初,农民在稻田里插秧。


田里的泥土翻两到三遍,将秧苗从育苗田里把秧苗拔出来捆成小捆,再挑到水田边,将那一小捆一小捆的秧苗均匀地抛入水田,然后下田,解开捆着的秧苗,开始均匀插秧。这活又繁琐又累人,很考验插秧者的腰功。

 

农民正在稻田收割稻子。


暑假原本是学生放假的时候,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暑假割稻子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这个是城里的孩子体会不到的暑假生活。

 

三水土著 锋叔

现在的三水下一代应该体会不到农耕生活的滋味。那真是一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记忆,永远都忘不掉。

三水土著 刘艳萍

我小的时候是在稻田边长大的,童年都是稻谷成熟的味道。我妈常告诉我,要好好读书以后才不用种田。但现在长大了又有些怀念......


晚稻收割过程中,农民用摔打的方式进行手工脱粒,解放前使用四方禾桶居多。


有老三水人回忆,记得那时候的打谷机有坐上去踩动的,也有单脚踩踏的。一台打谷机,一家人,在烈日下,就这么风风火火忙开了,一般到日落西山才能忙完,完成时,已是又累又饿。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使用改良后的工具进行稻谷脱粒,增加了脱粒木梯和谷围。


天气晴朗时,农民将稻谷摊开于灰沙或水泥晒场进行晾晒。

 

当打完稻谷后,就要用专门的耙将其铺开,并将它们放到太阳底下翻来覆去地晒。光着脚丫踩在稻谷上,来回踢来踢去,勤劳的三水人也能在劳作中找到些许乐趣。


三水水路交通便利,且节省人力,农民用禾艇将粮食运至粮站交售(图来自区档案局)

 

农民用手扶拖拉机运粮、交粮的场景(图来自区档案局)


粮食打出来,一颗也不舍得浪费,农户们都悉心将粮食包好,运送到粮站交售。在那个还需要交粮的时代,被誉为“鱼米之乡”的三水曾作出了不少贡献


三水县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与会人员合影(区档案局提供)

 

农作很多时候还要“靠天吃饭”。气候好时,往往收成也好,气候坏时,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担忧。


1960年春天,刚经历了旱灾,三水县大塘公社的人们非常紧张。


2难忘儿时“老伙计”

农耕离不开“耕牛”这群老伙计。三水西南的耕牛市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嘉靖五年(1527年),西南形成集镇,当时,在西南街武庙东边的河滩(即现西南水闸附近)设有供四乡农民买卖耕牛的“牛圩”,这就是西南耕牛市场的前身,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西南耕牛市场80年代情况


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西南耕牛市场几经沧桑,多次搬迁。西南耕牛市场后来再次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7843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000多头牛上市交易,享有“牛宾馆”的美称。而从2007年3月18日零时开始,位于三水西南涌南侧的金盛西南耕牛市场停止交易,位于西南街道黄竹坑村的新市场启用,成为它们新据点。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西南耕牛市场


三水土著 锋叔

还记得小时候帮家里放牛,要把牛牵到有青草的地方,让它吃饱,这样才能保证它有力气耕地。每隔一段时间,要将牛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周围的青草不久就会被它吃光光。(我)骑着牛背上放牛,或者让牛随便吃,自己跑河里洗澡去了,或者抓螃蟹、捉泥鳅、钓青蛙。


如今,在三水沿着北江大堤,还会见到许多放养的牛,而大塘镇的河堤段则是牛群最密集的地方。它们三五成群,有的低着头吃草,有的吃饱了躺在草地上小憩,有些则悠闲地踱着步子,偶尔还会小跑一阵。


水上:三水疍民的集体记忆


1以舟为居的三水疍民

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之地的三水,是珠三角的咽喉与重要节点。不同于传统农耕文化,在三水还有一群水上居民。1934年3月,中山大学岭南社会研究所所长伍锐麟偕同陈序经、梁锡辉,以何格恩为向导,在三水河口等地从事田野调查。当时三水西南河口有“疍民五千,住户千余,皆逐水而居”


如今,在河口,芦苞胥江祖庙附近,大塘油金桥下的西、北水域分布着较多仍然从事水上生计方式的疍民族群,他们有着以舟为居,浮家江海的生活习性。



一叶扁舟出江下海,或捕鱼,或渡客,或运输,或在水边滩涂摸虾捉蛤,还有的上岸砍木卖柴为生。在河口、胥江祖庙附近、大塘油金桥下的西、北江水域密集分布着较多的水上居民,他们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俗。


水上居民划着小船(李玉祥摄)

 

2世代祈求行船平安

出海打渔前,疍民会在船头贴上“进水大吉” “一帆风顺” “百无禁忌” “船头旺相”字样的大红色对联,祈求行船平安。


水上居民多信奉龙王、北帝,他们在岸边祭拜。


当地疍家人对于水上作业的安全尤为看重,形成了许多与捕捞作业有关的禁忌习俗。如果外人穿上鞋或木屐来到船上,不可把鞋屐翻过来放置;吃饭时,汤匙也要摆放端正;盘里的鱼,不能用筷子翻来翻去;捕捞到“奇异”的水产动物,视为不吉。


水上居民通常有两条船,大船用于居住和远途捕鱼,小船用于附近捕鱼和上岸。

 

3疍家人独有的“水上婚礼”

“水上婚礼”是疍家人特有的结婚仪式。据《三水文史》等资料记述,传统的水上婚礼,有四道程序:

  • 第一步是托媒提亲;

  • 第二步是沙边宴;

  • 第三步是迎亲要揭钥匙;

  • 第四步是吃过午饭后,小叔仔要求新郎新娘站在一张横头凳上,两人一起咬糖果,然后新郎新娘被要求交叉着手在水上划动小艇。


水上居民尊重长辈。在结婚时,除了拜父母,还要拜叔伯邻居。


 水上居民在沙滩上烹饪菜肴。

 

结婚时,夫妻俩一同握住两根有头有尾的甘蔗,寓意生活甜蜜,从头甜到尾。

 

迎娶新娘时,沙滩上准备燃放的鞭炮

 

三水水上人家办婚礼的时候,夫家这边支起大锅举行沙滩宴。女方则在自家沙滩边搭起歌堂,新娘的姐妹、婶婆、姑嫂等女人坐在一起,新娘坐在中央唱叹歌,先叹祖先,再叹即将离开的父母、哥嫂、弟妹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还叹客人送来礼物。


“我从龙州坐船来,祝愿你们早生贵子……”

“感谢你的祝福呐,祝你健康又长寿……”


结婚时直接将新娘迎娶到船上,船即是家。


叹歌是水上人家婚嫁特有的小曲,曲调温婉悠扬,是船民对新婚祝愿诗意的表达,声声叹歌,不仅唱尽了新人对父母的感恩,也道出了水上人家之间浓浓的情谊。


三水新的农业蓝图正在绘就


上世纪80年代,三水是广东的“粮仓”,上世纪90年代成为珠三角的“菜篮子”。如今,尽管农业在经济版图中的比重仅3.6%,但拥有30多万亩农业用地、25万农业人口的三水,农业仍是一篇大有可为的文章。



今年3月,三水区出台《关于加快培育三水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意见》,到2018年,三水区农村全面迈入高水平小康社会;到2020年,力争农业总产值超100亿元。以品质强农、城乡一体、和美田园、农旅融合为关键词的农业变革,正在三江汇流之地如火如荼进行。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三水青岐现代渔业园区不久后将会提升一个level,化身占地面积为14500亩的佛山版“海上田园”



传统意识里,农业一向是看天吃饭的行业。如今在三水,这一模式却有了变化,一支更懂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在逐渐成型。



芦江水产专业合作社是由三水人陈启行发起,成立于2013年,现有社员54户,到今年为止,产量大概有2800吨。目前,合作社社员的鱼塘面积多达2000多亩,是珠三角最大的黑鲩养殖基地之一。半辈子以水和鱼为生的陈启行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拉爷”,探索鱼的深加工,大大提升了黑鲩的附加值,鱼干也成为合作社的拳头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合作社年销售额达千万元



一边是家长带着孩子采摘蔬菜、草莓,一边是学校组织的春耕插秧、植树……在三水的西北部,占地8000亩的宝苞农场是“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农业综合平台。每到节假日,这里都游人如织,前来感受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魅力。



三江汇流之地,河网密布,风光旖旎。在三水,新的农业蓝图正在绘就,惠农富民的道路也愈走愈宽广。


三水老照片往期精彩回顾


第一期: 百年前的三水什么样?让歪果仁话你知!哈佛有收录!

第二期: 有些地方坐飞机就能见到,而三水这些地方要坐时光机才能见到

第三期 最美那抹红,漂洋过海,创造传奇!三水不能忘却的记忆!

第四期罕见老照片曝光!三水这段历史故事,很多年轻人没听过

第五期这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三水人对它念念不忘…

第六期你在三水这几间学校读过吗?老照片的独家记忆能看哭很多人

第七期在河口古建筑背后,竟蕴藏了这么多只能用老照片解码的故事

第八期:佛山无影脚听多了,但你未必知道三水民间竟藏有武林高手

第九期:威水!三水这家非遗之家与黄飞鸿、李连杰有渊源

第十期:一大波旧照流出后才发现:以前的三水人才是真正会玩

第十一期:三水有个特立独行的怪叔叔,竟是洪熙官家族后人?

第十二期:三水人必看!这片热土上老一辈亲历过的抗日故事鲜为人知



三水发布微信编辑部策划出品

撰文 | 佛山新闻网陈红谷

责编 | 刘丹红

部分资料 | 三水区档案局、三水区博物馆、佛山日报、广州日报、佛山文化、广东省档案馆、新三水网等

如有遗漏署名,请留言告知,谢谢~

了解更多三水新闻资讯,您还可以关注“@三水发布微博、登陆三水新闻网或下载“大美三水”手机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