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到底是什么问题?
文 风灵
最近看到好几篇民间经济学家批判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文章,文中眉飞色舞得意洋洋地把诺奖得主阿克洛夫等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本来以为这只是民经自娱自乐,没人会在意,但没想到有朋友读完后,也跟着感慨“诺奖得主连二手车市场会出现中介都预测不到吗?”
用现实中二手车市场会出现中介、二手车市场蓬勃发展没有萎缩甚至消失来打脸信息不对称理论,就好比用现实中始终存在交易成本来打脸科斯定理;用囚徒可能是夫妻父子而不会背叛来打脸囚徒困境(还真有民经的大师这样干过);用小猪也要锻炼身体、跑跑更健康来打脸智猪博弈,等等,都是要笑死读者不偿命的。
诺奖得主不是神,当然可以挑战。但如果真的这么不堪,不要说得诺奖,这些理论一提出,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把他们骂下台了。不过,民经和民科一样,向来也是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独孤求败而笑傲天下。
二手车市场就如囚徒困境一样,是为了说明问题所利用的模型,与现实中存在例外情况无关,也与问题怎样解决无关。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要靠政府干预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高估了政府,低估了市场,但不能由此就得出,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手车市场模型揭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市场上当然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任何买家和卖家之间信息都不会完全等同,也就是存在不对称。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信息不对称不会产生困扰,因为并没有严重妨碍价格信号发挥作用。买卖一般的商品,价格变动就可以将供需调整到平衡。比如,我卖衣服,如果顾客不了解我的产品,不愿购买,我可以降价促销。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二手车市场模型中,价格信号失灵,价格的变动会导致逆向选择,不但不能促成交易,反而会减少交易,极端情况下,市场会萎缩或消失。
二手车市场可以通过专业技术检测、售后担保以及中介等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要注意,这绝不能证明该问题就不存在。事实上,这只是理论模型,实际应用则千变万化。
比如,最近一年多来,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各家银行的电话,有本地的,有外地的,问我有没有贷款需求。而且还经常有银行以优惠的利率到我单位来专场促销。我和我的同事们,就算贷款,最多也就是几十万级别,是比芝麻还小的客户。银行却不厌其烦上门服务,并大力降价促销。银行有大把的钱贷不出去,急哭;而许多急需资金的企业和个人贷款困难,愿意接受高息仍然贷不到款,也急哭。
又比如,我家的汽车保险2月才到期,去年10月保险公司就打电话来催着续保。提供了相当优惠的条件,照去年的保险条款,加交强险和车船税,总共才2000多元。我们近年都没有出险,保险公司因此主动大幅度降低保费。难道他们不想多赚钱吗?
无他,是因为贷款市场和保险市场都是逆向选择的重灾区,光靠价格无法调整供需到平衡,如二手车市场模型中卖家愿意降价不能吸引买家一样,这里买家愿意支付高价也不能吸引卖家。银行或保险公司想赚钱,但更怕被骗贷或骗保,如果不能确认客户资信良好,不管价钱出多高,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不交易。而一旦想方设法确认了资信良好的(潜在)客户后,就不愿意轻易放弃,哪怕牺牲部分利润,也比找不到客户、市场消失为好。
逆向选择导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的极端例子也是有的,比如地域歧视。我们知道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好有坏,但雇主很难掌握雇员的个人情况。如果社会上对某地的人评价不高,雇主就可能会在招聘时,降低该地雇员的薪水来减少风险损失。于是,较好的雇员不愿应聘,来的是较差的雇员,雇主进一步降低薪水,来的则是更差的雇员。最后,雇主选择干脆不招该地的人。这个市场就萎缩或消失了。
可见,“市场上信息都是不对称的,所以这不是问题”,这种说法完全是望文生义的曲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不仅仅是信息不对称,更重要的是价格信号的扭曲和失灵而导致的逆向选择等问题。
市场主体当然并非束手无策,这正是信息企业家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不能依靠最方便、最重要、成本也最低廉的价格信号,必须寻求价格之外的方法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成本较高,而且往往难言完美。
比如,银行提供贷款时,要查询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记录,对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不佳的人通常不予贷款。首先,记录、保存和查询信用的一整套制度的成本相当高昂。其次,没有信用或信用记录不佳的人之中,很可能也有合格的客户,但由于无法甄别,这一部分市场就关闭了。
保险公司也是如此,一般不对某一年龄如65岁以上的人提供健康保险。实际上,如果保险公司能掌握充分的信息,就能够以适当的保费来提供保险服务。但尚不存在成本合理的方法,这一部分市场也关闭了。
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是两回事。正如一位朋友所说,人家讲发动机的原理,你说发动机坏了你会修,所以发动机原理是错误的,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某些民经令人叹为观止的逻辑。
(PS: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过度寻租等问题与对策,以及在军事政治等领域的表现,本公号以后也会适当介绍)
相关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怎样理解“斯密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