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学不能教你发财?
文 风灵
在大学专业中,经济学向来都是被人追逐的热门,许多学生报考经济学相关专业时,以为这是教人们怎么发财的学问。然而,等到他们入学后,很快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虽然学到了一些原理和知识,培养了一些建模和计算的能力,毕业后也有机会进入待遇较好的银行或大公司,但从事的多是事务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与发大财赚大钱没多大关系。即使有人真的发了财,靠的往往也不是学校里课本上学来的经济学专业知识。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著名的经济学家们,包括绝大多数诺奖得主,在赚钱发财这方面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有的没怎么上过学的大老板们,对教授博士也是一脸不屑,认为读那么多书一点用都没有。
经济学不是研究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吗?为什么它不能教你发财呢?
首先,所谓的发财,照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赚到大量的企业家纯利润。(参见:企业家到底凭什么赚钱?)而我们知道,在均衡的状态下,是没有企业家纯利润的。虽然参与者可以因生产要素的投入,如资本或劳动,而获得相应的回报,但这种收益在理论上等于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没有额外利润的。要想赚到额外利润,需要发现市场不均衡的情况,要想发大财,则需要发现严重不均衡,然后设法从中套利。
最重要的是,能让人发财的不均衡情况应该是以前没有人或至多很少有人知道的。因为如果有相当一些人知道,那么就会有人组织资源进行生产,消除这种不均衡。即使出于某些原因,无法立即着手生产或销售,这种套利机会也会体现在要素(如房租、工资、利息或特许使用费等)的价格上,从而减少甚至消除了终端销售的纯利润。比如,某个地区被规划为国家级的开发区,即使尚未正式建设,地价房价等也会上涨,从而明显缩减了最终开业的商家的利润。
因此,能够带来纯利润,尤其是大量纯利润的信息,必然具有无人知晓或者很少有人知晓的特征。而经济学课堂上能够传授的知识,都是公开的抽象的理论或方法,而不是隐秘的具体的信息。它只能告诉你有关经济体系运作的一般规律,而无法解决张三或李四该如何去发现利润机会的问题。
其次,当人们打算创业,进行经济计算时,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开发某个产品,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能否获得可观的收益,需要对未来情况做出想象和猜测。由于未来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即使面对同样的现实情况,对未来的判断也因人而异。不同的判断会产生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本身就会影响未来的“客观”基础事实。比如说,一些企业家看好未来的经济状况,决定扩大投资,多雇佣工人,提高雇员工资,而提高工资本身就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改变了未来的供求状况。也就是说,未来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家的主观价值判断所塑造的,而不是纯粹的客观事实。
但是,经济学作为科学,和其他所有科学一样,是价值中立的,研究的是客观规律。经济学只能在行为人的主观价值判断显现以后,将其作为已知的数据处理。然而,这样的话,它处理的就只是已成为历史的数据,却没有办法对每个人关于未来的主观判断做出预测,因此也就无法事先确定某个经济决策在未来是不是真的能够获得预期的利润。
同时,对风险的承担也是个主观判断的问题。即使经济学方法能够估算各种备选方案的风险大小,行为人主观上愿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也会直接影响他将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价值中立的经济学无法评价臧否行为人的选择,因此,应该怎样决策以及随后的成败也就超出了经济学问题的范围。
问题来了,既然经济学本质上不能教人发财,学经济学是不是对我们没什么用了呢?
恰恰相反,经济学除了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比如教我们理解各种经济指标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帮助我们进行趋势预测之外,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经济体系的运作规律,从而形成恰当的公众意见,推动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维护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制度框架。
如《第一本经济学》的前言所说:“为了保护我们的社会,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必须传授给足够多的人。这一点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如果街头的张三认为量子力学是个唬人的把戏,那无关紧要,物理学家们不需要张三李四的认同,也照样能进行研究。但如果绝大多数人都相信最低工资法能帮助穷人,或者低利率能治愈萧条,那么,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们也无力阻止这些政策给社会带来的损害。正因如此,青年们肩负着学习基础经济学的责任。”
相关文章:
继续推荐这本法经济学的经典普及读物《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点击下面的二维码即可优惠购买,书评介绍可参见 法律不外乎人情: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解读柯兹纳:企业家到底凭什么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