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凯恩斯主义”
文 风灵
在凯恩斯之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不可能发生普遍的持续性失业。失业是由于工会或政府对工资调整的限制造成了工资刚性。如果没有这种刚性,那么削减工资就可以让劳动力市场出清,达到供求的均衡。
然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失业问题可能是自由市场的内生问题。首先,在资本市场上,储蓄和投资之间的不协调可能不能产生充分的有效需求,即存在需求不足,从而加剧悲观预期;其次,因为工人对削减名义工资的心理抵制,以及他们无法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不能接受工资的削减,从而存在长期持续的大量失业。
萨缪尔森的综合理论则把一般均衡的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为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通过劳动力市场而发生了联系。
如果劳动力市场处于竞争均衡状态,就意味着达到了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也即不存在宏观经济学问题。在萨缪尔森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由于“工资粘性”和“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劳动力市场不能达到均衡状态,就产生了宏观经济学问题。
萨缪尔森的模型中,工人关心的是他们相关的名义工资而不是他们的实际工资。因此,在不景气的时候,相关名义工资的下调虽然可能会使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但这将遭到工人们的抵制。工资调整中的这种“粘性”使得就业不足的均衡的出现成为可能。只有货币和财政的政策工具才能够改变经济的这种局面,转向充分就业。工人对实际工资因通货膨胀而逐步间接下调的抵制,不如对雇主直接下调名义工资的抵制那么强烈。因此,萨缪尔森的新凯恩斯主义综合理论所开出的公共政策处方,是建立在政府的干预能力之上的。通过政府干预,避免过度繁荣和萧条,促进经济增长。干预主义者的共识体现在,他们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折衷方案,而政策制定者的任务就是实施这种折衷方案。
这种模型的主要困难在于它的基础假设是工人的非理性,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萨缪尔森假设工人会被货币幻觉系统性地反复愚弄,这不是对均衡模型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真正综合,而是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性自利行为模型的一个特别的、先验的修正。
米尔顿·弗里德曼对适应性预期的分析打响了芝加哥学派反向革命的第一枪。接下来,理性预期理论的发展彻底破坏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综合理论。萨缪尔森将微观经济学的理想类型与非自愿失业相调和的观点被否定了,与之相伴的凯恩斯主义的处方也被抛弃了。芝加哥学派支持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观点,因此政府的行动是不必要的,由此推导出了自由放任的结论,而自由放任曾被形式主义革命所颠覆。经济学以此清除了因现实主义原因而引入的凯恩斯主义杂质,实现了纯粹化。在芝加哥学派看来,均衡理论不再是指责市场经济的标准,而是市场的现实。在芝加哥学派的外在压力下,解释现实如何偏离均衡的逻辑一致的形式主义理论,即新凯恩斯主义综合理论,从内部破裂了。
芝加哥学派坚持现实必然处于均衡或接近均衡的理论,从而解决了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把所有实际中的无知都解释为最优状态,而不违背完美知识的假设。这种模式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因为一旦将搜索成本包括进去,劳动力市场就永远处于均衡状态。不均衡被认为与经济学理论不相容。如果有人失业,那一定是因为他或她更愿意继续寻找新工作,而不是按现行工资接受工作。
然而,芝加哥学派对世界的描述明显与现实相反。现实确实存在大量的非自愿失业,比如20世纪30年代就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人们对这一点并没有争议。
芝加哥学派的这种矛盾,导致了“新凯恩斯主义”学派(New Keynesian)的发展和非自由失业分析的重要性的复活。这种“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试图为工资和价格的粘性提供理性选择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价格体系的名义刚性(nominal rigidity)。与芝加哥学派假设价格完全灵活的模型相比,“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强调价格往往因各种原因而相当不灵活。“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现实的劳动力市场通常由于普遍存在长期合同而显示出不灵活的特性,因此,即使经济主体有理性预期,名义刚性也会妨碍市场完美的调整,并产生对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的需求。
在早期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长期劳动合同产生了市场刚性。然而,芝加哥学派理论家批评这种长期劳动合同缺乏理性选择的基础。为什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会一再把自己锁定在长期合同中,既然这些合同日后会被证明不是最佳选择?后代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强调市场调整中的实际刚性(real rigidity),同时在整个模型结构中保留理性预期(或接近理性)的行为假设。在信息不完全和市场结构不完美的世界中,斯蒂格利茨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证明,可能会出现非市场出清的均衡。因此,实际刚性能够在长期均衡中产生非自愿失业。
此外,“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也排除了针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批评,即批评他们假设工人持续的非理性,并持续误解价格水平。“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追求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并不存在信息不均衡,但仍然遭遇了非自愿失业。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效率工资”来解释这种非自愿失业。如果工人的生产力取决于其工资,雇主提供超过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率可能是合理的。他们可能拒绝将工资降到市场均衡水平,因为他们担心现有员工的生产力会下降。由于员工意识到工资明显高于他们在别的地方工作能够得到的工资,他们将会更加努力工作,减少推卸,减少辞职离开,并且忠诚勤奋,所以高出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可能是合理的。然而,高于均衡的工资的负作用是失业工人和企业在降低劳动力价格时都存在困难。过高的工资和因此带来的非自愿失业,就这样结构性地嵌入了资本主义之中。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提出了许多关于市场摩擦的有趣问题,但是效率工资只是取代了货币幻觉作为一种特别的、没有经验根据的教条,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个其他方面都接近均衡模型的完美世界中,还会发生失业这样的麻烦事情。可以肯定的是,“新凯恩斯主义”是对芝加哥学派的改进,后者假设所有市场调整都是即时完成的,包括劳动力市场。“新凯恩斯主义”至少注意到了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但是他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与现实中公司设定工资的倾向并不一致。日常经验表明,高工资往往是由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引发的,而不是产生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当对某个工人的才能需求减少时,他或她的工资就会减少。通过这种观察,我们可以重新打开解释非自愿失业的大门。如果存在系统性的失业,就必然有什么事情扰乱了市场的损益纠错机制,使得劳动力无法通过接受降薪以避免失业。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必须坚决摒弃“新凯恩斯主义”,因为后者预先假定市场包含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内在根源。
本文首发《深圳特区报》理论版,有修改补充。
相关文章:
推荐名师经济学经典品读会第二期,我将继续领读柯兹纳的另一本经典著作《竞争与企业家精神》,点击下面的海报二维码即可了解详情。
另外,欢迎加入读者群,仅限订阅本公号半年以上的读者。需要加群的亲可以联系我的微信号mefengling。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相关文章:同为市场学派,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芝加哥学派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