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零不是解决方案

风灵之声 风灵 2023-06-26


风灵

往年银杏树叶子黄了的时候,校园里正热闹着,许多人会在那一片金黄明媚下照相打卡。那时候,感觉离寒假还很遥远。本周三去学校,学生已经应返尽返,校园里见不着人影,金灿灿的满地落叶透着从未有过的冷清,如被辜负的似锦韶光,恍惚间竟有些不真实。教学楼也是门可罗雀,最后一节课,学生来了6个人。

第二天下午,我开始发烧了。这也不是什么意外,家里另外两个人已经先后发烧了。烧到接近39度时,喝了10cm小儿布洛芬混悬液。第一次喝这种东西,酸甜酸甜的,味道还不错。烧了两天后,今天烧退了,但嗓子又开始剧痛,没法说话,连喝水都困难。

小区的情况则是这样的:楼下的恒温游泳馆刚刚开门没几天,因为工作人员和会员阳性太多闭馆了;麻将馆虽然开着门,但没有一桌人,往日的人声鼎沸不见踪影;快递站只有一个人在值守,快递包裹需要自己去找;社区团购的送货师傅都阳了,到下午都还没有把菜送来;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清洁工和垃圾清运工也缺勤很多,公共区域无人打扫,楼层垃圾没法清运。

药店的相关药品早就抢购一空,就连体温计都买不到。在网上下了单,迟迟不发货,即使送到半路上,也会显示物流异常。就连我熟识的几家宠物医院,也纷纷缩短了营业时间。

这一波疫情来势凶猛,有人始怀念严格管控清零的时候,甚至对主张放开的人冷嘲热讽,破口大骂。

但清零不是解决方案,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在清零和放开之间选择。靠严格清零营造的岁月静好只是一种幻觉,先不说有多少人为此失去了生计,乃至生命,其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分布极广,新冠疫情已被世卫组织认定为大流行。科学常识告诉我们,要想结束疫情,唯一的办法就是群体免疫。当然,实现群体免疫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免疫,即通过染病痊愈产生抗体;另一种是人工免疫,即通过注射疫苗产生抗体。按照奥密克戎R0=18来算,社区中需要95%左右的人有抗体才能让疫情消退。

虽然国内实行了三年的清零政策,但同时在大力推进疫苗接种,可见并没有将清零当成真正的解决方案。

有人说,只要禁止入境人员,就可以将病毒拒之于国门之外;有人说,就算清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但为什么不再封控三年五年,等到新冠变异得更加温和,打个喷嚏就过了再放开?

先不说就我国的地理和经济结构而言,这是否可能。好吧好吧,就当你说的都对,但有件事别忘了,清零也好,封控也好,都需要成本,而且是极为高昂的成本。

成本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防疫影响经济活动而减少的收入;另一方面是防疫本身支出的成本。核酸筛查要钱,隔离要钱,方舱的建设和运营要钱,流调要钱,保供要钱……就算不学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给民众和企业大把发钱,但相关的开支仍然是极为庞大的,而且主要是由地方财政负担。

在这次全面放开之前,各地清零大体上已呈现出两种后果。一种是新疆模式,从夏天清零到冬天,即使足不出户也收效甚微,要实现清零遥遥无期,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一种则是如我所在的城市,9月份封城半个月,顺利清零,皆大欢喜。两个月不到,病毒再次卷土重来,很快就达到本土病例每天500例以上,而9月封城时高峰也不过每天200多例。就算再封一个月,再次清零又如何呢?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10月中旬才陆陆续续返校,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学生则一直没返校。好容易隔离完了,回到教室没几周,11月下旬校园爆发疫情,实行封闭管理。一部分学生送到外面去隔离,其他学生关在寝室里,每天光解决这几万人的基本生活和核酸检测等问题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就算不缺物质,也缺人手。十天八天还凑合,长期以往,能坚持多久呢?12月初学校开始让学生自愿返乡,满打满算,这学期学生在校不到2个月。如果坚持清零,疫情反复,这大学恐怕是办不下去了。

其实我所在的城市和学校还算是好的,除了今年下半年外,基本没怎么折腾。但就算如此,仅仅半年,各行各业所受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11月12日颁布新二十条,优化防疫措施,将隔离时间从7天缩短为5天,不再判断次密接,不再划定中风险区,其核心目标不再是宁可封控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全面清零,而是尽量减少防疫资源的消耗。可见,资源约束已经成为了防疫的现实问题。但实行新二十条后,阳性病例激增,即使只隔离阳性和密接,划定封控高风险区,资源消耗仍然十分巨大。而且,广州、重庆每天病例大几千,已存在广泛的社区感染,要想清零,只能像上半年的上海那样,严格封控至少两个月。然后是北京。此外,石家庄、郑州等地也早就需要严格封城了。上半年,上海是在全国特别是长三角的大力支援下才封控清零成功。现在还有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封住广州、重庆、北京、石家庄、郑州……吗?而且,就算封控成功,烧掉大把的钱,清零也只有1,2个月的保质期。病毒在大概率上不久就会卷土重来,或者如打地鼠一样此起彼伏。这还不是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可以永远不停歇地一次次推石头上山,但在现实社会中,一旦防疫的资源难以为继,即意味着前功尽弃。

随着病例增加,仅仅隔离治疗阳性病例,管控密接,成本也直线上升,于是只能继续优化。当然,长时间的封控清零,维稳成本也不断增加。人类社会最真实的现实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存在稀缺性的世界上,成本的约束是最终的约束,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哪怕最良好的愿望也没用。为了开源节流,只好继续优化。

放弃核酸检测,放弃隔离阳性和密接,放弃方舱建设,等等,其中心思想就是尽量少花钱。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广州在疫情仍然十分严峻时,率先放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广州民营经济比重太大,防疫综合成本特别是封控的成本过高,而收益则明显不足。另一个事实也可以佐证放开疫情管控主要是出于成本考虑:广州一开头,各地如闻大赦,迅速跟进,很快就撤掉了大批免费的核酸检测点,这样可以立即省下一大笔常规核酸检测的开支,但公共场所以及各行业的核酸检测要求却没有同时取消,以至于许多人不得不顶风冒雪甚至大半夜排长队做核酸。

总而言之,防疫放开的直接效果是政府的防疫支出大大减少。现在阳了,药店或网络买药也好,买抗原试剂盒也好,发热门诊看病也好,都得自己出钱。而每天官方统计的确诊病例减少到失真的程度,即使这些病例都是免费治疗,财政压力也小了很多。

深圳市从3月份开始常规核酸检测,每天成本一个亿,到现在也花了几百亿了。如果全国的大中城市都实行类似政策,仅此一项,每天需要多少钱?而今年以来各地财政收入锐减,资金来源又是哪里?

如果能清零的话,没有理由坚持了三年的政策一夜之间就转向,但每天几万的病例,清零无望,花钱无数,除了放开,还能如何?有人说应该坚持到明年春天,但现实应该是坚持不到了。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可见,清零本不是解决方案,放弃清零也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放开太晚而不是太早。在财力物力还有余地时,在夏季非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可能有更从容的方式放开。比如说,从沿海到内地分地区分批次放开;先花几个月给6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高效mRNA疫苗再放开,等等。如果将抗疫比为打仗,那兵法也是适用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相关文章:
防疫为什么会层层加码?
不管你信与不信,科学都在那里
经济学最重要的一课:看得见的好处,看不见的稀缺性

广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双语阅读课程第二期《哈耶克精要》正在进行中,报名或咨询请联系微信号mefengling

阅读原文:防疫为什么会层层加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