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地利学派的困境与突破

风灵之声 风灵 2023-04-30

奥地利学派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 风灵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哈耶克因经济周期理论获得诺奖和南罗约敦会议的召开为标志,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奥地利学派迎来了强劲的复兴。这一运动持续至今,奥地利学派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和博士计划,有许多相关的本科课程,有专门的学术期刊,有一大批新生代的经济学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奥派的影响力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然而,奥地利学派仍然是经济学界的少数。非但如此,竟什么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不仅那些时而听到这一名词的主流经济学家说不清楚,即使自认属于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对此也莫衷一是。相应的问题是,奥地利学派是不是独立于主流经济学的自洽的学术分支?
不管奥派怎样批评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都不会有这样的生存焦虑,不会担心其自身是不是独立的学科。而奥派却时时要与主流经济学抗衡,既要避免被主流经济学同化,又要避免被主流经济学边缘化。这种内在的紧张是奥派无法摆脱的羁绊。
哈耶克获得诺奖,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关注奥派,但哈耶克虽因奥派的经济周期理论获奖,却仍无法撼动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而且,哈耶克获奖时,早已离开了纯经济学领域,而转向政治哲学、法学和哲学等方面。
柯兹纳的企业家精神理论发展和完善了贯穿奥派传统的市场过程理论,使得关注竞争、知识和变化的动态市场过程理论清晰地区别于主流经济学的市场均衡理论。但主流经济学一直试图将企业家精神纳入自身的框架,他们虽然承认柯兹纳研究的价值,却认为这不过是对主流经济学有益的补充。柯兹纳本人似乎并不十分反对这点。
此外,奥派学者们受米塞斯的影响,非常强调奥派方法论的独特性,但如《奥地利学派在美国》的作者沃恩的描述,这种立场的效果类似于第22条军规。主流经济学不清楚,或者说不关心奥派的方法是什么,他们认为,奥派是因为做不了真正的经济学研究才一天到晚空谈方法论;而奥派又坚持,如果不把方法论讨论清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学研究。这样就陷入了永恒的循环……
一般的奥派爱好者可能认为,奥派只要坚持自由市场,坚持拒绝形式化的数学方法,就足够特立独行,自成一派了。但对经济学稍有了解就知道,这两点并非是奥派所独有,甚至,通常也不能以此作为学术标准来划分经济学派。
奥地利学派批评主流经济学不接地气,不解决实际问题,但奥派本身也遭到了同样的批评,来自自己人的批评。《鲜活的经济学》的作者彼得·贝奇在格罗夫城市学院就读时,他的经济学老师,奥派经济学家森霍尔茨博士这样描述当代奥地利学派:“柯兹纳是个方法论者,他研究了其他学者却没有认真地研究这个世界;拉赫曼写了本关于资本的好书,但别无他物;罗斯巴德满足于当一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者,却与公共政策的现实世界无关。”
可见,奥地利学派自复兴以来,虽然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在两大关键问题上长期陷入了某种思想困境,一是奥地利学派自身的定位及其与主流经济学的关系;二是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如何体现在现实的经济政策上,特别是当出现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时。
就这两大问题,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彼得·贝奇为帮助现代奥地利学派突破思想困境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有评论者认为,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奥地利学派的复兴,如果认为这种说法有些言过其实的话,那贝奇倾力打造了乔治梅森大学的奥地利学派中心,使之成为当今奥派最重要机构(乔治梅森大学是美国现在唯一有奥派PHD项目的机构),应该是不算夸张了。
彼得·贝奇的代表作《鲜活的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两大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即奥地利学派自身的定位及其与主流经济学的关系。该书的中文版已经由风灵和熊越翻译,中信出版社出版,因此我可以稍微详谈一下。他的另外一本书《应用主线经济学》则致力于第二方面的问题,尚未有中文版出版,暂且略过。

关于奥派的定位问题,一般的奥派爱好者通常认为,奥派与主流经济学是类似于“汉贼不两立”的关系,泾渭分明,绝不含糊,就算画地为牢,孤芳自赏也没关系。自娱自乐当然是一种选择,对此就不做评论了。
学界则有两种意见,一种坚持奥派的独立性,前面已经谈到,这种立场会遭遇许多困难;一种则认为可以与主流经济学形成互补,坚持奥派传统的同时与主流经济学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比如另一位奥派的当代名家福斯教授(他也是朱海就老师访学时的导师)就相信,奥派经济学在某些关键的方面可以引入主流经济学的形式化数学方法。
彼得·贝奇则选取了另一条与二者都不同的道路,即坚持奥派传统,拒绝主流经济学(mainstream economics),特别是拒绝凯恩斯主义,但并不拒绝所有的非主流经济学,而是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将奥派与其他非主流经济学学派纳入同一个传统,贝奇称之为“主线经济学”(mainline economics)。
在贝奇看来,主线经济学的思想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可以上溯至13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和15、16世纪西班牙晚期经院哲学。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然后是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米塞斯和哈耶克等,最后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当代发展,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布坎南和奥斯特诺姆夫妇等。贝奇认为,主线经济学的传统强调人的行为、市场过程、自发秩序和制度分析,代表了经济学的核心原则和方法论。主线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正朔,即经济学正道之传承。相比主线经济学,主流经济学虽然现在人多势众,声势浩大,但其思想已偏离了这一传统,走上了歧路。
主线经济学是由一系列经济学的正面命题构成,关注作为市场主体的人的行为,将其置于研究的中心,强调其动态性和主观性。因此,主线经济学基本不采用主流经济学的形式化数理方法,而是运用历史、比较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特别是个人与制度之间的互动。
贝奇建立的主线经济学框架,为回答“奥地利学派究竟是什么?”“奥地利学派与主流经济学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视角。吾道不孤,与子偕行。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与公共选择学派、制度经济学学派等相融合,让奥地利学派的传统得以扩展,提升了奥地利学派的解释力和影响力,也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贝奇为奥派开拓的这条新路,自然有其学术上的渊源。在《鲜活的经济学》最重要的主体部分即第二部分“论经济学教师”中,贝奇介绍了十三位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正是深刻影响了贝奇学术思想的“老师”。有些是他正式的老师,如森霍尔茨是他读本科时的经济学老师,布坎南是他在乔治梅森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的老师,而唐·拉沃伊是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有的虽不是他正式的老师,但对他非常重大的影响,如哈耶克,柯兹纳。贝奇在文中提到,他既是布坎南的学生,也是哈耶克的学生——精神上的学生。
这十三位老师,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主线经济学传统的特征,贝奇将他们思想中的共性归纳为:“这种经济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对商业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1)个人追求自身利益,(2)使个人利益符合公众利益的复杂社会秩序。”
书中的第四部分也值得重点关注,要理解主线经济学,必须要理解经济思想史。贝奇从主线经济学的角度,十分生动且恰当地描述了经济学发展的起伏跌宕,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他把经济学家的角色分为研究者和救世主两类,在经济学思想的不同历史时期,两类角色与社会的互动产生了各种有趣的结果。
当然,世上从没有完美之事,相比奥地利学派一个半世纪的悠久历史,主线经济学的概念还太年轻,远谈不上成熟,在获得人们关注和认可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无论如何,它已为奥地利学派突破既有的藩篱,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是福利的分割线—————

读者福利:购买了《鲜活的经济学》译者签名书的读者(包括以前购买的读者),如果有问题想请教作者彼得·贝奇,可以私聊提交给我。我会选取有代表性和有趣的问题交给贝奇(翻译为英文),由他来回答。

签名书请联系风灵微信号mefengling,照定价79元包邮。

相关文章:
从英语阅读中走进法律文化之门
经济学的新视界——《鲜活的经济学》导读
回首向来萧瑟处——写在《鲜活的经济学》上市之际
风灵已出版译著

阅读原文:从英语阅读中走进法律文化之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