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三十五)——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
团山为彝语“图色儿”的音译,意为风景秀丽、有金有银的地方。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历史遗存众多,完整保存了19世纪滇南乡村风貌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青瓦白墙,雕梁画栋的大庭院鳞次栉比;木雕、石雕、砖雕形式繁多,雕工巧细,精美绝伦;四壁和楹梁无不布满诗词绘画,仿佛置身于万卷诗书中,举目可读,低头可吟。团山村拥有乡村休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余人,其中包括导游、旅游经营个体户及个人独资企业和投资企业工作人员。逐渐形成“品农家饭、住农家屋、赏田园风光、购绿色食品、体验农事生活”的乡村旅游模式。2006年,被世界濒危遗产基金会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2012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美丽村庄”,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一)联农带农促增收。依托团山村妇女之家成立了“巧媳妇编织协会”,把零星、分散的编织户连接起来,形成了互利、互补、互帮、互助、互学的产业经营组织,实现“支部+协会+基地”三位一体党建促发展模式,做到支部引领、协会运作、群众增收。编制草墩、草垫、果篮等手工艺旅游商品在团山景区销售,同时也向外接订单,实现“农户(妇女)+协会+销售”的模式,协会吸纳会员70余人,带动周边群众400余人就业,每年每户增收5000余元,全年完成40余万元销售收入。
(二)乡土人才重培育。打造乡村优秀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形成了特色化人才使用与培育路径。坚持“内培”和“外引”两手抓。“内培”即培育本土人才,普及文化和旅游产业知识,加强对乡村文化和旅游从业者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培养,提高村民的综合从业素质。挖掘更加熟悉当地情况、更具乡土情感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本土人才,鼓励村民各施所能参与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形成在乡村内部人才带头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头雁效应”。“外引”即从乡村外部招引人才。打造乡村优秀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创新可持续化留人激励机制。
(一)产业发展带效益。团山村立足现有历史文化、农田、生态、村落等乡村资源。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一是“旅游+公司”。成立团山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由建水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单独核算”,进一步整合团山村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吸纳部分村民成为团山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二是“旅游+农业”。依托草莓、稻田养鱼、草芽、莲藕等生态农业资源,开展摘草莓、稻田捉鱼、采摘草芽、观赏荷花等农业体验及观光活动,促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三是“旅游+产业”。按照“一村一业”产业发展思路,扶持特色手工业、做好新型农业经营,引导当地群众创业就业,通过卖“特色商品”、开“特色民宿”、售“农家饭菜”。实现团山村常住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0元。
(二)产业发展促反哺。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汲取其他乡村旅游经验中的新机制、新理念,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草莓、莲藕、茨菇、草芽)销售,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帮扶困难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持续稳定增收,村民收入又投入农文旅产业发展,进一步助推团山乡村旅游持续高质量发展。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
编辑 田薇
本期责编 张灵洁 李元
审核 张云鹏
运维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871一63534744
邮箱:870715538@qq.com
往期推荐: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三十四)——楚雄州禄丰市黑井镇黑井社区
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三十三)——楚雄州姚安县光禄镇光禄社区
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三十二)——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腊者村
各位小伙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yunnanwlt@163.com
更多云南文旅发布,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发布矩阵
一部手机游云南
云南公共文化云
服务号
昆明文旅
保山文旅
微丽江
昭通文旅
大理文旅
红河文旅
文山文旅
德宏文旅
恒春临沧
玉溪文旅
微游怒江
普洱文旅
楚雄文旅
西双版纳
掌上文旅
世界De
香格里拉
曲靖文旅
云南省
图书馆
博物馆
云南省
美术馆
云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南省
公共文化云
云南省
京剧院
花灯剧院
云南省
旅游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