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陈道明,“前半生”的直男逻辑令人齿冷
时下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人气飙升,不但收视率登上各省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的冠军宝座,豆瓣评分也达到7.3分,与之前热播的《欢乐颂1》基本持平。加之最近各路推广软文剧评遍地开花,这部自诩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都市伦理爱情剧大有叫好又叫座的趋势。
不过但凡是亦舒的忠实读者,无不感到气馁。马伊琍演绎的罗子君和原著中的女主存在本质差异,既失了一半骨血里天然的骄傲,又多了不少惹人生厌的戾气,这样的中产阶级太太在当下大陆一线城市随处可遇,却决不能被冠以“亦舒女郎”的名头。
把原著与电视剧放在一处来回对比的梗我嫌老了,但为“亦舒女郎”自白的冲动尚在。其实原著最大的看点从来不是子君失婚的经历,而是蓬勃在一位中产阶级太太血液中的自我认同与坚定自持。亦舒的笔锋时时处处酝酿着一种情绪,这种情绪高度自我,让读者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女主的心绪之上。对于孩子、丈夫、情敌的描绘虽然生动,但无不是为了塑造女主的精神世界。我钟爱原著里那个灵魂冷峻的独立女性,她的存在不依附原生家庭(原著并未提及子君的原生家庭),也没有被负心的丈夫与可怜巴巴的小孩困住,自我意识从没死去,只是在优渥安逸的生活中浅浅睡着。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按照自己的路数,为原著增补了两位关键男性角色,一是靳东饰演的男主角,即唐晶的男友贺涵,二是陈道明饰演的日料店老板老卓。这两个男人在经典的低开高走的情感伦理剧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贺涵代表的男性角色像救世主般对刚刚失婚几度失业的子君百般照护,对其他人的心理变化洞若观火;而老卓就像被《深夜食堂》里的老板附身,被推到台前说着直抒中心思想的台词。
该剧从出品人到监制都是男人,这就不难理解贯彻在故事主线中的直男逻辑。表面上看剧中的主角是高自尊低情商的罗子君,但实际上真正掌控全局的却是靳东饰演的男一号,不知道这与靳东的出品人身份是否有关。这个人物的设定在成就了收视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剧本改编的严重失格,颇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在原著里,子君因为女儿的引见遇到了自己新的感情归宿,而这位代替前夫走进女主感情的男人在整部小说中至多算是第五号人物。既然旨在警醒女性不该过度依赖男性依赖家庭,那么就不该将男人与感情放在生命中绝对重要的位置之上,像剧里的子君那样“刚出萝卜地,又进咸菜缸”,才脱离了不幸的婚姻不忠的丈夫,就又把未来托付给了自己闺蜜的男朋友。仿佛没有男人就难以为继,失去这个男人就急于抓住下一个男人,这种戏码强加上女权觉醒的标签,这是非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独立的牵强附会。
该剧还有个谜一样的问题,就是国民男神陈道明到底因为什么原因接演老卓这个角色。老卓的出现不仅酱油打得很是勉强,更是打散了剧情的整体感,像是在《我的前半生》里硬生生嫁接了《深夜食堂》,日料店老板好像都在一夜之间担当起了心理医生的兼职,个个机智犀利,句句台词直戳心窝,仿佛他就是编剧老师在剧情里的代言人。
不论是让自视甚高的女主爱上对自己肝胆相 48 31125 48 15232 0 0 4650 0 0:00:06 0:00:03 0:00:03 4649照的闺蜜的男人,还是让一个大陆顶级男神穿着其他剧组的服装跑来友情客串,都让一部本该围着女主情感脉络与生活走向排布的剧本充溢着格格不入的男权色彩。我不理解为什么思想最成熟最值得仰赖的一定得是个原著里不存在的男人,为什么提携点拨过女人的男人就一定要收获女人的爱与崇拜?如果请来陈道明、靳东参演只是为了博得“大叔控”们的青睐那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真的觉得这才是现代社会两性关系应有的逻辑,那真是教人觉着可悲。
其实我始终相信,亦舒笔下的《我的前半生》立意绝不在于描绘香港女性的情感群像,而是在平静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在情感沉浮间应持以怎样的姿态。当今社会情感偏好日渐多元,“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幸福实属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感情失和都伴随着背叛与决绝,真正需要被放在道德审判席上的永远不会是感情,没有人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俯冲别人的情感经历。
所以,电视剧根本不需要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原配”和“小三”形象引得观众对号入座。在把感情程式化地处理为“劈腿与被劈腿”或“背叛与反背叛”后,我们会因为被抽离了情感发展中的美好过程而陷入一种无力感。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爱恨,都是无法被类型化的,每个人的情感故事都是一部独立的戏文,从狗血的剧本里,我们读不出有用的人生道理。
文|邵公子
文艺能超脱
评论是态度
北青艺评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