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昂贵的“蓝色星球”被质疑“作假”到底冤不冤?
播出季改变中国观众的收看习惯,终于从电视剧、娱乐节目延伸到了纪录片,每周翘首以盼的片子越来越多,这次是BBC重磅推出的纪录片《蓝色星球II》。距离BBC2001年首播的《蓝色星球》已过去16年,理念的转变和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得以从那片蓝色秘境之中探寻,发现更加广阔深远的新意。不久前刚被《荒野间谍》刷屏,《蓝色星球II》又强势来袭,不论从收视、口碑还是网络评分来看,作为世界野生动物影片最大的生产商之一,BBC自然历史部这次又拼了。
一部出色的自然类纪录片,一定是非常昂贵的。首先,它的时间成本很高。野外拍摄不可控因素多,很多自然景观、动物的行为都需要等待,而拍摄周期长也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消耗,如果还要借助某些特殊摄影设备,为了效果也不能手软,所以自然类纪录片不仅拍摄难度大,而且烧脑又烧钱。《蓝色星球II》就是这样“烧”出来的:创作历时4年,主创团队125次远行,探访39个国家,水下拍摄长达6000多小时,有时单个故事的追踪就要耗费100多小时。动用的设备也从拍摄第一季时的16mm胶片摄影机变成了6K高清数码摄影机,并且租用了数台深海潜水器,可以潜到1000米深的海底,在那里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实现视角的多元化,这次还利用吸盘将摄影机吸附在大型海洋生物身上,拍出的画面就像骑在它们背上遨游一般。片中继续沿用大卫·爱登堡的解说,91岁的他实力不减当年,讲述中充满悬念。而音乐部分则是邀请曾为《地球脉动II》《盗梦空间》等配乐的汉斯·季默担纲,卡司阵容豪华依旧。
之所以先强调这部纪录片的贵,是因为只有了解代价,才能真正懂得它的美。16年前的《蓝色星球》美不美?以当年的眼光来看,是非常震撼的,但如果用现在的目光重新审视,只能说那是一种与当时的技术水平严丝合缝的审美。自然类纪录片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是比较高的,没有技术条件的支撑,画面和叙事都无法做到极致。而现在的技术,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类感官的极致,仍然在不断刷新技术指标的极限。所以这次,海洋会以格外清澈通透的蓝色引人入胜,细微的生物、极弱的光线,都不再是记录的盲区,大量的高速摄影画面放大了动物的行为、增添了形式的美感,移动延时摄影则记录了真实可感的变化过程。
海洋,约占地表面积70%的那片蓝色,对人类来说有熟稔的温暖,也有未知的冰冷。以现在观众挑剔的胃口,他们要看故事,要看陌生、极致的故事,但是这陌生要引发共情,极致还得张弛有度。海底生物的日常早已成为我们的常识,觅食、猎杀、求偶、繁衍、死亡,如何对它们进行陌生化处理?那就要不惜成本选取有特点的环境,花费时间搜寻与众不同的方式。深海热泉的汹涌,大洋中脊盐卤湖的诡谲,珊瑚礁的娇艳多姿……探索前所未至的领域,奇观一一解锁。会借助工具吃蛤蜊的猪齿鱼、变换性别的隆头鱼、北极海象为争夺浮冰的生存之战……动用前所未有的视角,新鲜的故事由此而来。其中大堡礁会利用工具的猪齿鱼的故事,来源于一篇学术论文,从调研阶段获得这个信息,到深入海底找到敲蛤蜊的猪齿鱼,再与它超过100小时亲密共处,最终才浓缩出银幕上几分钟的精彩段落。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纯净又刺激的新世界就是这样一点点精雕细琢打造而成。
除了环境和故事的材质本身过硬,要想片子看起来新鲜抓人,视听语言体系的构建上也需要创新。《蓝 46 32721 46 15232 0 0 2104 0 0:00:15 0:00:07 0:00:08 2880 46 32721 46 15232 0 0 1998 0 0:00:16 0:00:07 0:00:09 3260星球II》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快节奏的慢动作,小情节的重笔墨。高速摄影的运用让细节放大,但画面内运动速度的减缓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降低了整体节奏,时间长了容易起到催眠效果。如果增加镜头数量,缩短每个镜头的时间,这样一来,较快的剪辑节奏就增加了信息量,又适度保留了高速摄影涵盖的精美瞬间,一举两得。小情节的重笔墨是指片中很多相对简单的行为,比如捕食,也要通过调动多个机位,多次、多角度地进行强调,特写也给到位,同时利用剪辑梳理出节奏的缓急和情绪的松紧,从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牢牢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有时也通过叙事策略留下伏笔。恰如其分的配乐和精致又富有创造力的音效则在画面之外为观众营造出充足的想象空间。
与对影片的好评同时出现的,还有针对画面“作假”的质疑声。这里所谓的“作假”是指个别画面不是在海洋的自然环境中拍摄,而是在实验室完成。比如记录珊瑚礁褪色白化的延时摄影,因为这个过程的变化是由于水温的升高,自然环境内难以准确捕捉,而在实验室里则可以清晰还原。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讨论差不多和纪录片的历史一样久,可能每个学习纪录片的人都看过一部教学范例,弗拉哈迪的《北方的那努克》,片中对因纽特人用梭镖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的表现,运用了再现手法,而不是纪实拍摄,曾引发关于其真实性的争论。在笔者看来,真实有它存在的条件,纪录片的真实就像是为人应该正直善良,但谁能做到一辈子不说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纪录片秉持真实的原则,并且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如果《蓝色星球II》很多画面都是在水族馆拍摄,当然要质疑它的真实性,但只有极少数镜头在实验室呈现,总比不可见、不可感要实在得多。
纪录片的创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巅峰或终点。16年的时间,从两季《蓝色星球》中,我们可以看到BBC自然类纪录片创作手法的精进,看到技术革新带来更加震撼的视听体验,也可以看到这个我们正不断探索的世界,暴露它越来越多的脆弱,其中有自然的力量,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好奇的脚步不停,还会往蓝色的更深远处探寻,总有更先进的设备记录下未曾面世的奇迹,希望这些记录能够唤起敬畏与关注,阻止一些自私与贪念。每一部纪录片都有自己的时代,因为创作者的生活背景、片中所记录的对象、表述的语态、研究和拍摄所依赖的科学技术条件等等,这些重要元素都是具有年代属性的,也是受制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但同时,纪录片影像的价值和它所传达的精神又是可以跨越时代,甚至随时间的长河远走而不会沉没或褪色的。
文| 梁坤 本文刊载于20171121《北京青年报》b 1
文艺能超脱
评论是态度
北青艺评
往期精选
《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儿?王希孟是被累死的?进宫看画前听专家解谜(附高清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