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不见的客人》里用了好多“梗”,您看出来了没有?

2017-09-23 嗨森铂 北青艺评


近年来,几乎每年欧洲都能有一两部悬疑片出现,并引发一些讨论,像比利时的《阁楼》、意大利的《双重时间》,后者还曾作为中国意大利影展的参展影片。这些影片大抵都有一个看似不错的梗和相对工整的叙事,可是,看完之后却难以留下希区柯克悬疑片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归根到底是在叙事层面,悬疑片的一些基本技术过关,却鲜有动人的情感表达,更遑论超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的甚至连人物都只是符号,还没有立起来。

近日登陆院线的西班牙影片《看不见的客人》算是近期比较突出的悬疑片,100分钟内连续四个大反转,确实考验功力。更有趣的是,中国的文艺青年看这部影片会有更为丰富的观影体验,因为《看不见的客人》有不少经典的“融梗”,把中国观众熟知的悬疑梗融到了影片里,流畅圆润,虽然在资深悬疑推理老炮儿看来,这些不足为奇,但是在自然顺畅的“融梗”之外,还有清晰动人的价值观表达,实属难得。


一般而言,电影的第一组镜头是最重要的,所以,当影片开场让这位乍看是配角的雍容华贵的律师古德曼带节奏的时候,观众观赏的焦点是虚的,因为随后可知事件的核心是身陷凶杀案的多利亚。当然随着结局的大反转也知道开场的这个调度与结尾默契地画了一个叙事的圆环,复仇的“律师”夫妇才是真正的叙事核心。

其实,自法国新浪潮以来,“复仇”这一经典的文学叙事母题一直在电影的各种类型中或草蛇灰线,或浓墨重彩地呈现,且不说《修罗雪姬》、《女囚701》、《杀死比尔》这种架空虚构的系列,单说新浪潮干将特吕弗的《黑衣新娘》就是在国家机器失灵时,新娘亲自出手伸张正义。有趣的是电影小子科波拉《教父》的开场,就是一个殡仪馆老板在法理不彰时,请求教父为其复仇。到上世纪末的《不可饶恕》乃至和《看不见的客人》相似的父母为子女报仇的《神秘河》,尤其是《看不见的客人》中,这对老迈夫妇对抗的是可以轻松掏出几百万保释金和一提包现金收买证人的强者,这就更具超然的价值高度。

影片的“融梗”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比利·怀尔德的《控方证人》,在怀尔德的这部经典作品里,也是一个女证人易容分饰数角,骗过了法庭上的所有人,而《看不见的客人》里反复出现“控方证人”的台词,正是“古德曼”撬开多利亚嘴巴的“关键词”,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在刻意致敬。


此外的“融梗”之处还有怀尔德的另一部《双重赔偿》,男女主人公合伙套利,结果因为私心而互撕,一起毁灭,毁灭之前又发现还爱着对方。《看不见的客人》亦是如此,甚至在影片中,还出现了《双重赔偿》的关键词“female fatal”。在车祸发生伊始,一连串的意外,包括经典老梗“密室杀人”仿佛也在回应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谋杀案,蓄意的也好,意外的也好。

多利亚口述的案情,则让中国观众想起所熟知的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和《罗生门》的“融梗”,多利亚杀了情妇罗拉,并把脏水全泼到良心未泯,内心经受煎熬,渴望救赎的罗拉身上,并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善良的人,在讲述的过程中还流下了鳄鱼的眼泪。在回溯的过程中,也像《罗生门》中的武士、强盗、妇人一样,他总是美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影像与其述词有罅隙,如他把男孩推下河后与罗拉会合,罗拉的表情除了惊慌害怕明显还有深受震动的成分。这可以佐证她在后面的焦虑和后悔,并且与多利亚对她的表述颉颃。在多利亚第一次接妻子电话时,他并没有耐心听孩子对他的呼唤,可是在随后的闲笔中,他又加了一段自己观看孩子的视频而会心地微笑。可以说,两相对比,反而是前者对孩子的冷漠更反映其真性情,因为当时他只顾着陈述案情,还顾不上美化自己,因此,生硬地挂掉电话这些细节更真实可信,而随后加上的闲笔反而更像是个“戏精”,在故意为自己加戏。这些伏笔都使得后面剧情的反转更为合理可信。


总体而言,《看不见的客人》在叙事过程中,将人物的外部冲突逐渐转化为阶层、人性的内在冲突,这或许是其“融梗”走心的成功之处吧。

 文:嗨森铂

本文刊载于20170922《北京青年报》B7版


文艺能超脱

评论是态度

北青艺评

往期精选


靳东+陈道明,“前半生”的直男逻辑令人齿冷


当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化身耶稣 该怎样看这个悲剧人物?


《军师联盟》:半部精彩半部癫  痛哉惜哉


有什么比相互厌恶的夫妻更可怕?答:恩爱夫妻


《大护法》根本没那么好 它被表达欲搞砸了


我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其实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欣赏伦勃朗 别只看挂在墙上的画


他们的信仰就是手板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