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自古套路深!我们该怎么欣赏赵孟頫的“士夫画”
展览:赵孟頫书画特展
时间:2017年9月6日至12月5日
地点:故宫博物院武英殿
此次故宫武英殿书画特展的主角,是元代的文艺领袖赵孟頫(1254—1322,浙江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等),他是宋代帝王后裔,亦是元代官职最高的汉人,他的诸体兼善、技法完备一直为世人称道。而元明之际的陶宗仪却认为恰恰是书画上的盛名掩盖了此公的真正才能,人们的眼光往往止步于他完善的笔墨技巧,很少有人能留意研读他文章的具体内容,更少有人了解他的政治经济才能和他对社会民生的贡献。不过,那些容易被世人忽略的学养与三观,其实已经被赵孟頫隐藏在笔墨外衣之下了。
行书二赞二诗卷
人们都知道赵孟頫的书法有名,可在用毛笔的时代,他凭什么能够超群绝伦呢?其学生虞集的《六书存古辨误韵谱序》解释道:自古擅长书法的人都通达六书(汉字的造字法、组字法和用字法,包括象形、会意等),对汉字的构成原理、演化过程和使用方式十分谙熟。老师赵孟頫的字之所以写得好,也正是因为他深究六书,考证每个字的本义,以此理解古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辨别他作品真伪的最好办法,就是看其中具体字的写法和用法是否与六书相符。而浅薄的世人连六书都没读过,却以能够皮毛地模仿他书法的波折笔画而炫耀,实在是糊弄人啊!
“戾家画”谜团
其实不仅是书法,他题于《秀石疏林图》上的“须知书画本来同”的观点,大多数人理解的就是画画和写字在用笔等技法上的相同,殊不知这里面还包括书法和绘画在象形起源上的一致。每一个文字和图形都是古人观照自然后总结简化的符号,其中都承载了相关的观念和情感,时人经历的问题古人其实早都经历过,也早已给出答案,用哪些形象和文字去表现哪类事件和哪种解决办法,都有着一一对应的程式,那些高频率反复出现的题材其实都是古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秀石疏林图卷
但也正是因为考证深究太不容易,赵孟頫的字画和理论往往被后人曲解,曲解最严重的,就是著名的“士夫画”论。赵孟頫和师友钱选关于绘画的一段经典对话被很多文人记录在文集中,虽然措词时常变化,但是大意基本如下:赵孟頫问钱选“士夫画”是什么,钱选的回答是“戾家画”(不同版本也记作“隶家画”或“利家画”)。赵孟頫非常赞同,并说唐代的王维,宋代的李成、郭熙、李公麟,都是高尚的士夫,他们的画与物传神,真的很妙。关于这一理论的解释众说纷纭,那些认为“士夫画”是对绘画风格、题材、技法等要求的观点显然不能成立,因为赵孟頫本人兼善人物、山水、花鸟画,青绿重彩和水墨也是通吃,各种笔墨技法风格的作品都有,完全不受限制。
1963年启功先生在《戾家考——谈绘画史上的一个问题》中给出了一个“外行”说,解释“戾家”是指非专职画家,这个从画家身份上划分的解释是符合实情的。赵孟頫和钱选,以及他们对话中提及的人物非富即贵,都不是专门以画画为生的人:王维是唐代的尚书右丞,李成是唐宗室后裔,郭熙是翰林待诏直长,李公麟是北宋神宗朝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秋郊饮马图卷》
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说:“专门化意味着愈来愈多技术上的形式主义,以及愈来愈少的历史意识。”金、元两代之所以取消画院制度,赵孟頫之所以跨过宋代、力追汉唐之法,都是因为意识到只注重追求技法的绘画存在弊端,绘画作品应具备和古人经典著作一样的教化功能,并能在时代变迁中承载智慧去给人生和社会问题以指导,也就是唐人张彦远所说的“与六籍同功,与四时并运”。
想明白究竟,就一定要顺应赵孟頫逢字必考的思维模式,把“戾”、“隶”和“利”几个关键字本义搞清。既然他明确表示了对“戾家画”的赞同,就一定非常精准地了解这个“戾”字。无独有偶,历史中还有一个关于这个“戾”字的谜团——汉武帝之子刘据的谥号何以为“戾天子”。现代字典里解释的“戾”字大多为暴戾、违逆等贬义,和赵孟頫评价的高尚士大夫王维等人,以及史书崇尚道义的刘据完全不符。清人周寿昌在《汉书注校补》中引《说文》中“戾”字的本义“曲身”解释戾天子的“戾”,学者许丹在她的文章中也采纳了这个观点,确定刘据的后人就是想用这个字去表示他的品德高尚,也可以引申为蒙冤受屈之意。这就为我们破解“戾家画”之谜提供了宝贵思路。
“戾”是个会意字,由两个象形字户和犬组成,一只犬在半扇门下,想出来就只能屈身。至于“隶”字,《后汉书·冯异传》解为“属”,隶属之意,近人吴伯陶先生也以“附着”之意解释“隶”。这就说明画上应该有屈身、隶属和附着的东西。赵孟頫在写给钱选的《次韵舜举四慕诗》中也有“势曲道自伸”之句形容陶渊明虽然仕途中断曲折,但能借文艺伸张他所坚持的理想和道义。犬在古文化中是通神之物,士大夫常以此自谦,比如“犬马之劳”等。所以,如果以那个半扇门的“户”比作绘画,那么屈身其中和要伸张出来的正应该是士大夫推崇的道义。
颇有意味的是,赵孟頫名字中的这个“頫”字通“俯”,解释为“低头”,与屈身意思相近。就如泰戈尔所说:“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赵孟頫又何尝不是屈身于元廷,背负时人指摘,才能实现家天下的理想呢?他的士大夫信仰又何尝不是屈身于字画之中才能被珍视并传承下去呢?
赵孟頫的套路
关于“士夫画”的记载中还有一句“要得关捩”,而这个“捩” 正是“戾”的通假字,有扭转、转动之意,关捩也可解释为开合的机关,这里可以引申为画中的借喻和隐喻等巧妙手法。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好的绘画必须有可深入挖掘的套路,曲的反义是直,太直白的描绘不适合用来表现深刻的道理,搞不好还会招致罪罚,也免不了被文化水平低的人误解,只有层次丰富的内容和相关典故巧妙叠加,机关重重,才能引发观者对画家言外之意和画外之音的联想。
在宗教混搭、天下一家的时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怎样才能和平共处,不仅是元代社会也是当今全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一个拥有上到蒙古可汗贵族、色目和汉族高官,下到普通百姓的多元文化朋友圈的赵孟頫,凭借艺术这个能够跨越文化障碍的沟通媒介,把对广博世界的认识,对胡汉文化悠久的交流历史和关联的思考,对宗教共通之处的体察,对人生的领悟和抉择,都物化在艺术作品中。
有人诟病赵孟頫的鞍马绘画是为了讨好马背民族的异族帝王,殊不知在《浴马图》、《人马图》和《调良图》等作品中,他常借用汉唐时期从西域流传来的程式来隐喻外来文明的传播,马在传统文化中又是良臣的象征,所以他以“浴马”暗示“御马”,给出君臣关系及上级下级关系的处理方式,也有《滚尘马》等用来比喻士大夫生存境况等等。在题跋诗词的辅助补足下,他的历史思辨和现世追求得以尽情展现,学识浅薄的人是无法破解他的套路的。
《浴马图卷》
《人马图卷》
综合上述考证和相关的历史评价,我们可以对“士夫画”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画家应该品格高尚,笃信自己的士大夫理想,不在乎世人的赞扬和诋毁。其次,要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现实的关注表达在画中。因为典籍、文字和图像都是历代先贤的智慧精华,辨别现世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要运用古人典故,以此照鉴今人的谬误并达到劝诫教化目的。再次,绘画表达不能直白。这样看来,“士夫画”就是赵孟頫对几千年来绘画传统的高度总结,是绘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文艺领域。
文:杜汭 本文刊载于20170922《北京青年报》B5版
文艺能超脱
评论是态度
北青艺评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