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机就是手雷!这部电影3年内已在全世界有了十几个翻拍版本

张成 北青艺评 2019-06-17

在一个月全食的夜晚,几对夫妇如约在朋友家聚餐,大家看起来都是体面人。聚会开始不久,突然有人提议,所有人都把手机设置为免提,任何来电来信都必须公开。于是,犹如蝴蝶的翅膀煽起风暴,灾难开始了……每个人的伪装都被撕下,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围观。这一切,让人想起多年前冯小刚的电影《手机》里,费墨教授的台词:“这哪里是手机?这是手雷,手雷。”

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

这是三年前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的情节,迄今为止,它已经有了韩国版、西班牙版、法国版、土耳其版等。近日中国版的《来电狂响》已经上映,据说,《完美陌生人》即将有阿拉伯版。

中国版

《完美陌生人》引发了现象级的翻拍狂潮,它跨越了种族、文化、语言,成了全世界爆款。这个现象本身就令人玩味,手机日益绑架了地球人,这个承载了我们太多秘密的黑镜,照见了我们尴尬的人生。

十国翻拍《完美陌生人》的背后

近日,根据2016年备受好评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翻拍的《来电狂响》在国内上映,引发不小的关注,片中的核心道具——手机所引发的思考余波恐怕并不会随着电影的落幕而停止。

说起《完美陌生人》这部“种子”电影,它在意大利拿下了2000万美元票房,全球拿下3100万美元票房。除中国外,该片在法国、墨西哥、西班牙、希腊、韩国、土耳其、美国7个国家被翻拍。而法国的翻拍版一上映,就成为周票房第二名,仅次于好莱坞大片《毒液:致命守护者》。有消息表明,《完美陌生人》还将拍阿拉伯版:外媒报道,位于迪拜的中东电影发行公司Front Row及其合作公司Kuwait National电影已经买下了《完美陌生人》的翻拍权。Front Row将与埃及电影公司Film Clinic合作,将《完美陌生人》翻拍成一部有着阿拉伯特色,能满足埃及人、黎巴嫩人以及波斯湾地区观众的电影。也就是说,目前为止,《完美陌生人》已经公映和“在路上”的版本多达10个。为何这部电影会在全球不同文化、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引发如此密集的改编狂潮?

西班牙版

在电影史上,根据他国电影的翻拍改编屡见不鲜。但在当前的大语境下,《完美陌生人》被密集翻拍的现象则颇耐人寻味。众所周知,美国在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其出台的系列政策与英国脱欧一道成为反全球化浪潮中的巨大景观。与此同时,各种民粹思潮开始兴风作浪,《完美陌生人》为什么能够跨文化、跨语言、跨种族地受到各国电影人的青睐?《完美陌生人》又有哪些特质使其在各种版本改编中,不仅没有文化折扣,甚至有所增益?《完美陌生人》切中了当下哪些文化症候?带着这三个问题,分析《完美陌生人》的电影本体特征,以及其原版与翻拍版间的影像转译,就不难发现其备受推崇的原因。

《完美陌生人》的核心主题涉及两个向度:技术伦理、隐私与情感。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即几个好朋友在某晚聚会,玩手机“真心话大冒险”游戏,所有的来电、短信和APP讯息都要当众接收和回应,一下子,所有人的秘密都被引爆了,进而引爆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任危机。在改编的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原剧本来拍,只是属于艺术创作层面的问题,但对待上述两个向度的态度,或许更能折射当下各国电影人和观众的整体精神风貌。

技术对人类关系的弥合与分裂

中国版,即《来电狂响》“伤筋动骨”地改动了原剧本,在某种程度上拍成了一部影像小品,其整体的基调仍是对技术进步的拥抱与乐观,而影片中各种秘密的公开,虽然带来争吵、分裂甚至暴力,但恰恰是“小吵怡情”,修缮了每个人的生活,秘密的公开让人更加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误会、不满和自我,还让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了精神性的实在改善。


在2003年的国产电影《手机》中,冯小刚、刘震云等人早就借助片中角色说出了那句警醒世人的金句:“这哪是手机,分明是手雷。”而在《来电狂响》里,“手机”与“手雷”的说法再次出现,仿佛对这一技术工具的认知多年来毫无改观。

《手机》上映时,“大哥大”的土豪称谓刚被平民化的“手机”所替代,尚处于全民普及的前夕,所以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向往,对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好展望远超过对其负面影响的思考与重视。所以,影片中的人看起来更像小丑,他们的人生失意,无非是因为个人品行不端,手机作为技术要素,反而成为“揭短的英雄”。

《手机》

《来电狂响》的故事则发生在当下,人们敞开怀抱拥抱技术的过程中,手机的功能愈发繁复,各种APP已经成为全民应用,如手机直播、在线订餐等,手机关乎人们的吃喝玩乐,关乎人们的工作情感,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仿佛人新生的肢体,被十足十地依赖。同时,手机里又隐藏了人们太多的个人信息、喜好与习惯、不能说的秘密,甚至是另外一个自己,其所涉及的系列技术伦理问题正日渐显著地浮现——工作时时在线,情感缺乏沟通,个人隐秘行为留痕,甚至潜在的人身安全风险。因此,《来电狂响》中,众多智能机之外的唯一一部功能机才格外扎眼,因为其使用者明白功能机的简单功能反而能屏蔽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说,《来电狂响》聚焦的是北京的中产生活,那么片中穿插的支线花絮和彩蛋则是通过对另一阶层,即蓝领、特殊工种群体,因手机与家人视频连线的幸福瞬间的展示,突显了手机让亲人更亲,家人不远的人际关系弥合作用,但也悄悄掩藏了本应深度思考的技术伦理问题。

据多方信源披露,很多资讯APP的投资者、运营者根本都不使用自己的产品,他们圈定的产品目标人群就是经济地位远低于他们的蓝领,而蓝领杀掉的时间恰恰铸就了app的估值。而《来电狂响》因为急于弥合人们的关系而草草收尾,让原本值得思考的尖锐问题未能被深究。

“黑镜”是寓言,更是现实

《完美陌生人》乍看之下像传统的“真心话大冒险”游戏,但是,“真心话”仍旧可以造假,手机却不会说谎。而近来火爆的现象级剧集《黑镜》曾不止一次地探讨社交软件造成的“无死角”社会与全民表演型人格,探讨“时空的回溯”这一技术突破所造成的伤害。

《黑镜》第一季的剧集《你的全部历史》,讲述了人脑中植入的芯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查阅本人过往在任何时空所经历的事,男主人公的偏执怀疑,让他不停地查,最终导致了家庭破裂和一场血案。其实,现代人在手机上的各种使用痕迹,无论是聊天记录还是微信、微博截图,还有各种看过的、听过的、买过的、用过的,不也会时常引发各种风波吗?

《黑镜》第一季

而《黑镜》第三季的剧集《急转直下》则设定了这样的场景,人们在手机上的集赞数直接为其信用和社会地位的背书,每个人也都因此形成了浓厚的表演型人格,无他,只为更多地集赞。看着是不是很熟悉,为了在朋友圈获得更多赞,今天你又修了多久的图呢?

《黑镜》第三季

因此,虽然《黑镜》是科幻片,而《完美陌生人》是关于当下的电影,但二者对于技术伦理的思考实在是切实而相像的。《完美陌生人》虽然是一部电影,却天然带有游戏与真实的基因,我们都知道这个游戏的可能性伤害和它的不可控性,所以,虽然诱人,但仍只是一个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游戏奇观。

后工业社会里亲密的陌生人

如果说,《来电狂响》是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想象性的乐观修复。那么,《完美陌生人》的原作及我们的近邻韩国翻拍而成的电影《完美的他人》,则把焦点完全限定在了后工业社会的中产情感与人际关系上。

《完美的他人》折叠了蓝领阶层的生活,只展示中产生活的图景。影片把焦点落得很实,同时又适度增加了一些基于国情的思考,把问题反映得透彻、深入。片中的人物住的是大房子,吃的是有钱有闲才能做的精致料理,同时为几个好朋友增加了一段前史。他们小时候在一起捕鱼,一起看月亮,为一条河里的鱼到底是淡水鱼还是咸水鱼而打架,这段前史锚定了他们的初心。40年后,当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景观切到小时候的农村场景上,则隐喻了都市文化剧烈地改造着每个人身上原始的农耕基因,并摧毁了初心。可以说,这种改编可能更贴近东亚人历史和国情,东亚发达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经济起飞的,而这40年里,能充分反映时代变迁的最有代表性的物件之一,当属手机。

韩国版

因此,意大利版本关于技术伦理的社会学思考,虽然被韩国版完整保留了下来,但新增的一小段前史,既保留了原有的思考深度,又通过聚焦中心的适度偏移,导向了一个更为东方观众,乃至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观众更熟悉、更贴近自身成长的生活经验。


《完美陌生人》的“技术伦理”问题过于显眼,以至于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兴经济体中中产群体的迅猛膨胀,恰恰成为新增的庞大受众群体。《完美陌生人》有一条基于室内剧形态的情感焖锅式的残酷戏剧体验和使得人物经过痛苦后,方抵达理解的情感脉络。如果把“技术伦理”这条线明显拿掉,我们会发现“中产情感”这条暗线更为重要。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有一系列类似的反映“中产情感”的电影作品,像布努埃尔的《白昼美人》、伯格曼的《假面》等,尤其是《白昼美人》近来又被日本翻拍为影视剧《昼颜》。可以说,当年欧美发达国家中产的经历今天亦发生在新兴经济体刚富起来的中产们身上,而这也是《完美陌生人》被密集翻拍的现实原因和受众基础。或许没有任何一个剧本,能像《完美陌生人》这样如此真切地反映当下全球中产的困顿。影片虽然是由手机这样一个技术问题开始的,但归根到底的落脚点还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自我建构的谎言、形象被戳穿的恐惧。

原版、韩国版都有月食场景,而中国版却删除了月食,反而增添了一场小区婚礼的戏。但月食场景真是可有可无的吗?从意象上看,月食可以解读为“黑暗对光明的遮蔽”“云开月明”等,但其实,这恰恰是前文所提到的《白昼美人》等对平行时空的“陌生化”使用。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完美陌生人》的原意是,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当下,向过去的生活经验取经,或许更有助于找到初心。

文 |  张成

本文刊载于2019年01月18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报》C7

大航海时代的中国瓷器:三个怪咖皇帝造就了风靡世界的“重口味”


尹鸿:文化生活的自由是经济繁盛的精神动力


有“公共记忆”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越来越少?是作家掉链子还是这届读者不行?


11篇小说获奖血债累累,好几位作家杀死了主人公:这次匿名作家的“文学格斗”谁是赢家?


张云雷们的荧光棒相声能挺多久?


艺术本来就是诈骗?


谁不曾幻想过人生倒带重来?假如可以有四个平行的人生……


它很轻松,所以我们忘了裂痕从未真正愈合,只是被匆匆遗忘


《冷战》:这边的风景和那边的风景其实一样荒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