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为什么要做戏剧?”——来自伦敦西区的新剧、新意和提问

尚晓蕾 北青艺评 2023-08-08

六月初或许是伦敦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入夏后连续晴好的天气,让这个经历了脱欧、疫情、能源危机、首相频繁更替、女王逝世新王登基等一连串精神打击与社会动荡的首都城市,终于呈现出一些活力与欢快气氛。更多游客也在2023年夏季涌向英国,虽然旅费和物价仍然偏高,但伦敦的机场、商店和各大景点都恢复了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


伦敦西区恢复人头攒动的景象  摄影|尚晓蕾

经历三年波折的伦敦西区也已高朋满座,披红挂绿,疫情之前长期驻演的剧目大多恢复了演出,疫情期间创作的新剧目也走马灯一样轮番占据着各个剧场宝贵的档期。作为世界戏剧的中心之一,伦敦的舞台演出并无严格意义上的淡旺季之分。尤其是对于游客而言,无论什么时候去,总能赶上至少四五部热门或有观赏兴趣的剧目。


虽然业内一直有西区受经济下行影响、略显疲软甚至乏善可陈的说法,但相较大洋彼岸百老汇翻高几倍的票价,伦敦演出行业的性价比基本盘仍然算相对稳定。随便截取六月上中旬为期八天左右的时段,纵览这里正在上演的大多数剧目,虽然没有爆款,但都是过得去的水平,至少对得起三四十英镑至七八十英镑(合人民币三四百至七八百元)的“入场费”。


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举行《西区现场2023》 摄影|Pamela Raith

此外,旅游娱乐、历史经典、少数族群和合家欢等不同类别的剧目,均有很多选择,其中不乏令人惊艳的精品。足见在这个戏剧已经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国度,行业的抗压及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的包容及适应能力,仍然在全球首屈一指。


从伦敦上演的剧目内容也可以看出,老牌戏剧强国在通过商业化运营为从业者创造相对舒适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从未忘记戏剧的意义,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宝贵与独特。


技巧融于立意:萨姆·门德斯手段高妙


在今年二季度最炙手可热的新剧目中,英国国家剧院利特尔顿剧场上演的话剧《动机与提示》备受瞩目。原因很明显,首先,这是一部与戏剧本身极为相关的剧目。该剧由杰克·索恩根据真实事件创作,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好莱坞巨星理查德·伯顿在百老汇出演莎剧《哈姆雷特》前夕,与该剧导演、英国老牌演员约翰·吉尔古德在排练场内外的冲突与交流的故事。伯顿在寻找角色的同时,也在寻找自身与戏剧的关系。


《动机与提示》  摄影|Mark Douet

其次,这部戏的导演是曾经执导过《理查三世》《歌厅》及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雷曼兄弟三部曲》的萨姆·门德斯。门德斯前些年兼顾电影事业,此次回归国家剧院,与《雷曼》的舞美设计艾斯·德芙琳再度合作。他挑选这个剧本,或许也是想借此表达对舞台的挚爱。《动机与提示》全剧台词密集,蕴含着英式幽默的讽刺与机锋,中间还有大段《哈姆雷特》原剧古英语演绎——虽然掉书袋很合英国戏剧观众的胃口,但一个戏要排得好看,不可能只靠演员在台上念词。


主演约翰尼·弗林和萨姆·门德斯在《动机与提示》排练现场  摄影|Mark Douet

萨姆·门德斯在上一部作品《雷曼》中,四两拨千斤般将广播剧的鸿篇巨制呈现得灵动魔幻。这次则是化繁为简地用动态缩放假台口的方式,界定排练场、伯顿和伴侣伊丽莎白·泰勒的家,导演吉尔古德的房间这三个空间的大小,用白、红、蓝三色灯光主调代表三个空间的气氛和三位主人公的性格;内心戏的部分,演员会走到三个空间之外,到台唇表演。场景、心情和环境气氛的切换,都通过台口的开合与灯光的变化实现,并且都是在不打扰演员表演的前提下以最快、最简单的方式完成。舞美不吃人、不抢戏,令人感慨最优秀的舞台往往只需要最简洁的舞美。


《动机与提示》  摄影|Mark Douet

在精彩的舞台呈现之外,剧作本身也耐人寻味。理查德·伯顿以明星身份挑战《哈姆雷特》,面对巨大压力,想要与众不同又无从下手;身为资深莎剧演员、曾与劳伦斯·奥利弗齐名但之后略显式微的吉尔古德看到爆红、自负而迷茫的伯顿,内心五味杂陈,试图通过分享自身经验引导他进入丹麦王子的世界,但遭到抵触;最终是热情而聪慧的伊丽莎白·泰勒道破两人背景、诉求、眼界以及性格的不同。随后,吉尔古德引导伯顿通过内观去寻找对角色的独特理解,并创作出了极受欢迎、上演期最长的一版《哈姆雷特》。


《动机与提示》这个词组出自《哈姆雷特》的台词。剧中所谓的“动机”是表演的基本盘,是推动角色发展的逻辑及人物的立脚点;“提示”则是触发演员表演激情的引爆点。剧终时,伟大的门德斯再次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全剧推向高潮——他将三个空间和三种色调完全抛开,把利特尔顿硕大的舞台全部清空,舞台深处几排灯光射向观众席上方,理查德·伯顿手持骷髅登台,在所有观众面前及莎剧史上留下一个光芒万丈的身影,也投射出每一个舞台剧演员的梦想: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动机与提示》  摄影|Mark Douet

该剧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到七月中旬,十二月份转到西区继续上演,并已安排高清影像的录制。期待可以在国内欣赏到。在明星来来往往的戏剧界,如何自处,如何相处,如何塑造出青史留名的角色,相信会有很多人能够从中有所领悟。


残忍唤起同情:伊沃·凡·霍夫极致残酷


同时段在西区热演的话剧《渺小一生》,则可谓可遇不可求的观赏体验。这并不意外——导演伊沃·凡·霍夫出手的大戏一向拥有这种魔力。《渺小一生》之前曾经在伊沃执掌的阿姆斯特丹国际剧院排演过荷兰语版本。此次是全新排演的英语版本,由英国演员出演。


《渺小一生》  摄影|Jan Versweyveld

剧作改编自美国作家柳原汉雅的同名小说——一部讲述纽约四个青年的“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华尔街日报》评价)。小说中文版长达近千页,舞台剧时长将近四个小时,开两面台,一部分观众坐在舞台上,面对观众席,表演区域固定,没有大规模换景。入场时每个观众的手机摄像头都被贴上了防盗摄的贴纸——这在国外演出中很少见,说明其内容非常不适于公开传播。事实也是如此,原作中的“创伤”是真的创伤,主人公裘德年少时遭遇侵害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患,不时以自残来缓解焦虑与烦躁。全剧都在讲述他成年之后,即使身边有朋友、师长和医生的关爱帮助,也无法完全摆脱旧日梦魇的挣扎过程。


舞台表现见血的部分通常会用灯光等方式隐晦处理,但伊沃的风格一向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一次次在台上还原主人公割伤手腕和手臂的自残过程,一摊摊血迹触目惊心地在舞台上蔓延。众目睽睽之下,无助的人采取极端的做法,是放大无数倍的真正残酷。相对于荷兰版而言,西区版舞台空间有限,观演距离近了很多,传达的情绪仿佛也更为浓缩,甚至令人窒息。此举绝对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个别观众因为受不了而提前退场,更多观众为剧中人泫然泪下。


荷兰版《渺小一生》  摄影|Jan Versweyveld‍‍‍‍‍‍‍‍

《渺小一生》直接呈现他人最深层的痛苦,以及为了摆脱痛苦所做的努力,糅杂着温暖与遗憾。这是真正的“直面戏剧”,用最残忍的方式唤起人们最原始的同情心与共情力。或许走出剧场的时候,每个人面对他人的目光都能柔软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称其为一次灵魂洗礼也不为过。


萨姆·门德斯和伊沃·凡·霍夫都是全球戏剧界顶级导演,而且两人都极为注重舞美,也极为擅长将舞美幻化于无形,让一切为表演与表达服务。在这两部新作中,他们在这方面的娴熟技巧更是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相比之下,诸多仍然在通过大型舞美夺目炫技、实际上在碾压演员表演的国内外导演,需要精进的空间仍然很大。


《渺小一生》  摄影|Jan Versweyveld

过往照见今天:亦历史亦自由


英国作为拥有悠久霸权历史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剧作家们对于历史题材有着深深偏爱。近期西区上演的新作,也颇有史剧扎堆的态势。


在唐马仓库剧院上演的《温斯顿大战无线电》,也是《动机与提示》编剧杰克·索恩的作品,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剧名中的“温斯顿”是大名鼎鼎的丘吉尔,但真正的主角是“无线电”——英国广播公司(BBC)。2022年是英国广播公司成立一百周年,所以此剧也可被视为一部百年献礼之作。


《温斯顿大战无线电》海报

剧情讲述1926年英国大罢工期间,报纸停印,广播成为唯一的大众传播媒体。当时BBC刚刚成立四年,还是私营公司。第一任主管约翰·里斯面对时任财政大臣丘吉尔的反复游说,在“帮政府讲话还是帮工会发声”之间作出立场抉择。他的决定也直接导致了BBC在1927年改制成为受政府资助的公共广播。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这一场“大战”,未必有BBC的今天。然而全剧的重点并非全在政治立场之争,而是当时的里斯对于广播公司的前途考量和将广播应用于公共事业的愿景。丘吉尔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游说成功。


该剧舞台呈现完美诠释了对广播的爱,全部音效都是演员在台上使用道具拟音完成,吹拉弹唱风雨雷电样样精通;英国广播史上著名节目的重现也带给观众满满的回忆杀。可贵的是,剧作并未因为献礼而一味歌颂,反而将媒体在公众与政府之间起到的作用、媒体主管在个人立场与事业愿景之间如何抉择等当下仍然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再次提出,照见今天。


《温斯顿大战无线电》  摄影|Manuel Harlan‍‍‍

与唐马仓库剧院步行五分钟距离的诺尔·考沃德剧院在上演一部当代史——由电视剧《王冠》、话剧《女王召见》的编剧彼得·摩根创作的话剧《爱国者》。该剧去年夏天在伦敦东部的阿尔梅达剧院成功上演后转战西区。此次彼得·摩根将笔锋移向东方,主要讲述克里姆林宫的恩怨。摩根在俄罗斯当代史海钩沉中,敏锐地抓住了“造王者”与“王”这一组永远有看头的对应角色。这也是他卓越的编剧能力的体现。该剧导演鲁珀特·古尔德曾经在阿尔梅达执导过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理查三世》,擅长营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在《爱国者》中,普京对着镜子抖动肩膀那一场表演极为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时运剧院上演的音乐剧《绞肉行动》,也是今年上半年杀入西区的一匹黑马。该剧与前不久上演的一部电影同名,讲述的也是同样著名的军事诱骗行动——二战时期英国情报部门把一具无名尸体扮成飞机失事的英国军官,用潜艇送到西班牙海域,把尸体上携带的假情报精准投喂给德国人。谍战题材也是英国人的长项,音乐剧版本一共五名演员,扮演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等各种角色,还加入了吐槽一切的英式毒舌。歌曲创作编排时有《汉密尔顿》之风,时有韩流演艺之魂,不多的几首抒情歌曲也有让人笑中带泪的感染力。该剧在评论界获得了58个五星好评,在西区的演出已经延长到十一月初。疫情前的音乐剧《六个王后》可谓用流行曲风激情演绎历史题材的佳作,如今的《绞肉行动》在这个方向上继续探索并且再度引发热潮,或许能为英国原创音乐剧开辟新路。


《绞肉行动》 摄影|Matt Crockett

值得一提的是,《温斯顿大战无线电》中,扮演时任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的是资深女演员海顿·格温。她在剧中还扮演到电台直播演唱的女高音歌唱家和其他一些女性角色。在《绞肉行动》中,军情处的男性军官大多由女演员反串出演,女秘书则由男演员反串,同时这些演员也会承担与本身性别相符的配角。全球戏剧界女演员扮演男性主要角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韩国话剧《上帝的宠儿》由女演员扮演萨列里,阿姆斯特丹国际剧院的《雷曼兄弟三部曲》中扮演三兄弟的也有女演员。联想起曾经女性不能抛头露面登上戏台的时代,历史的进步悄然到来。


阿姆斯特丹国际剧院的《雷曼兄弟三部曲》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国际剧院 

赚钱不失水准:商业戏剧的细分与努力


在名导万钧之作与此起彼伏的历史剧之外,西区的其他商业戏剧其实也出现了更为明确的细分市场。也就是说,一个剧目的受众是什么人,就会往什么方向努力做到极致。这一点从进入剧场的人群画像即可窥见端倪。长期驻演的经典《玛蒂尔达》《妈妈咪呀》《汉密尔顿》《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悲惨世界》等主打游客和合家欢群体,地位屹立不摇;年轻游客和情侣更多还是愿意观看剧情紧张刺激、带有惊悚悬疑元素的明星戏剧,比如前不久莉莉·艾伦主演的《午夜两点二十二》和近期仍然由她主演的《枕头人》;著名音乐剧演员迈克尔·波尔——也就是中国观众熟悉的“球叔”——重新出演他年轻时的成名作之一《爱的方方面面》,座中皆是为“球叔”来怀旧的观众,即使戏的制作质量在当今的西区来看多少有些差强人意,但“球叔”风采依旧,他一丝不苟的表演和观众的热情可以弥补一切。


迈克尔·波尔重新出演年轻时的成名作之一《爱的方方面面》 摄影|尚晓蕾

同样有此功效的还有诸如《别太骄傲》《蒂娜》《泽西男孩》等点唱机音乐剧,剧情简单但仍然吸引大批中老年乐迷入场,台上台下一起合唱;而小剧场话剧《断背山》的场内,男性观众出现并泪洒现场的比例则比其他剧目有显著增加。


前不久,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西区现场2023》大型音乐剧露天展演,更是为西区商业戏狠狠打了广告。以往的英国剧场观众白发苍苍者居多,如今利用疫情后报复式旅游及消费之机,用不同侧重的剧目吸引各类人群进入剧场。即使剧目本身称不上精品,但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始。并且,如果市场足够大,那么对于垂类剧目的细分深耕,其实不失为长期发展并且能够出精品的策略。


《西区现场2023》演出《蒂娜》片段  摄影|Pamela Raith

“你为什么要做戏剧?(Why do you do theatre)”是前文提及的剧目《动机与提示》中吉尔古德问伯顿的一句台词。这是个好问题,却本不该成为问题。吉尔古德代替伯顿给出的回答有点理想化,他说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艺术形式能让人们的思想如此美妙地交汇”。


如果把这个问题提给上述提及剧目的主创,会发现他们已经用作品给出了答案。即使是没有什么伟大的艺术追求,纯粹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戏剧,也至少可以保持水准,尊重观众在时间和金钱上的付出,做到让不同类型的观众都满意而归,行业也因此才能良性运转下去。那么,如果将这个问题提给国内的戏剧从业者,各位又将如何作答呢?


文|尚晓蕾

编辑|于静

本文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23年6月30日B8版《青舞台》‍‍‍‍‍‍

往 期 精 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