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千秋颂】无硝烟的抗“疫”,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相信大家还记得不久之前,一则“新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引爆了全网,各地人民瞬间纷纷连夜抢购双黄连的事件。然而第二天,不同的声音就出现了,有人说双黄连口服液没预防作用,会损伤人体阳气,还对身体有不利影响……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也开始有点“怀疑人生




1

“中医药预防”到底有没有效?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如跟着大坛先来看一些报道和数据:


“1月2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召开会议。会议制定了:推动形成中西医协同的防控机制。研究提出中医药诊疗方案,纳入新一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并发布实施。中医药要及早介入,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等方针。”



“2月3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楼一病区8名确诊患者出院, 这是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愈出院的患者。”


“2月5日,卫计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关于使用中医治疗的方案。”


“2月6日,武汉市以中西医结合方式防治新冠肺炎的两家定点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有23名患者‘组团’出院。”


“2月11日,随着3名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攀枝花已有8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近70%。”


“2月14日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报,此次湖北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中,中医药参与率超75%。目前有三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支援湖北,组织全国的中医药系统,共派出医疗队员2220人。”


“2月15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表示目前地坛医院90%以上新冠肺炎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


“截至2月17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共计60107例,占比为85.20%。其中,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治疗确诊病例的治愈出院和症状改善占87%。”

…………

……


抗疫捷报的频频传来,让大众看到了中医药在这场战役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所带来的希望曙光。


大坛了解到,其实早在疫情开始时,中医药的治疗就开始了介入,如选用经方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三仁汤等来作为清热祛湿之剂;目前为止,除大家认知度较高的“预防肺炎一号”“预防肺炎二号”这些方剂内治外,中医外治如针灸、刮痧也成为了一线抗疫的“有力武器”,它们在减轻病人病痛、促进痊愈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不能否认中医所带来的有目共睹的疗效,但大坛在这里要温馨提醒大家:中医是讲究“对症下药”的个体化治疗,千万不可自行盲目使用,一定要谨遵医嘱。



2

不可忽视的中医力量

中医有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广泛运用史,它经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成为了一门中国独有的“经验科学”,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上看,我国从没出现过像西方社会曾经历的一次性夺走数千万人生命的疫情悲剧。据《中国疫病史鉴》中的记载,自西汉以来,中国历史上至少先后发生了321次传染病,由于得到了有效的中医预防和治疗,才能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疫情的蔓延和扩张。


大坛小知识

流行性传染病在中医上俗称“疫病”, 又有“温疫、疫疠、疠气、瘟病、疠风、疠毒”等多种别名。中医认为“疠气”是一种特殊的“病气”,致病性和杀伤力远高于一般的外感邪气,可以导致大量人群聚集性发病,非常可怕。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3000年前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对预防传染病的记载,从汉代起,古代中医更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来研究,对于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疟疾、麻疹、白喉、水痘等多种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法,许多古代医学著作上都能找到其明确的记载。除了要对疫病进行药物内服治疗外,古中医还总结出了隔离检疫、熏蒸消毒、保持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等经验,以此来应对疫病爆发和蔓延。西汉历史资料中提及汉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句话指的是,政府安排了专门屋舍作为“隔离医院”来医治疫病患者,这也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关于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的记载。放到现在来看,古人们在当时已非常具有防疫意识。



千年的抗疫史,让聪慧的中华民族不断摸索出了一条充满了历史文化特色的战“疫”之路。



3

中药炮制,我国独有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制药技术,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有许多,从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用药治疾,到轩辕氏创造了生命与疾病知识,伏羲氏发明了“砭石”和“针灸”治病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药学的缔造者。中医药是通过古人们无数次的尝试和经验的积累,才逐渐传承下来并整理了供后人借鉴的集食物、药物和毒物于一体的经验科学知识体系。


《中华千秋颂》中关于“神农氏”的记载:他品尝百草,教人们种植五谷,标志着原始农业生活的开始,改变了人们单靠狩猎为生的生活。


纵观中国药物的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基本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发展规律。宋朝是我国中成药大发展的时期,当时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制药(和剂局)和售药机构(惠民局),同时政府还编著颁发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中记录了大量的方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成药775种,方剂791首(按剂型分,丸剂290方,汤剂128方,煎剂2方,煮散剂26方,散剂233方,膏剂19方,饼剂4方,锭剂2方,砂熨剂4方,丹剂77方,粉剂1方,其他剂型5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历史最早的由政府编著的第一部药剂学规范,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药的采集、炮制、配方和在医学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从蒸药、制药、药碾到煎药,其独特的医学在《中华千秋颂》上的一组图都能得到完整的表现,不知道大家之前到大坛参观时,是否有留意到它们的踪迹呢?


《中华千秋颂》中关于“制药”的场景


在中药炮制的过程中,对于煎药的器具、火候、方法古人都有所讲究,并且很早就有了相关的论述。《医学源流论》中说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意思是指中药治疗中,无论是使用单味药还是多味药配成的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药材加工和煎制。


大坛小知识


蒸药:除杂、精华是中药炮制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来说,提炼出比较纯净的味药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及到,古中医会通过使用“酒溶冷凝”技术,来达到味药净化分离的目的。人们在多层绵帛上进行过滤,加上“好酒”(乙醇含量高)会使蜡更好地溶解,同时置于银器、石器内加热,能避免产生其他的“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制药:提到制药,不少人第一反应应该都是一粒粒的药丸。它是把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制成清膏或浸膏后,再将其余的药材细粉或赋形剂所制成的丸剂。其具有体积小,易于服用和吸收,不易霉变,有利于保存等特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我们能找到不少关于各种药丸的记载文字,表明其技术在宋代就已经非常成熟。


药碾:“水飞”是现代制药技术的前身,借助外力将大块物质碎成小块,从而达到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促进药物的溶解及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目的。古中医会把一些不溶于水的金石介壳类药物进行反复研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的悬浮性不同而分离制备成极细的粉末做药。


煎药:这是一直沿用至今也最常见的炮制方法,其过程非常考验中医对于“火候”的掌握程度。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药材颜色、气味、外形等变化,来判断其减毒或增效目的是否达到。


数千年过去了,以药炮制术为代表之一的中医药文化早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系统,里面蕴涵着多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在其中,而医药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单独列为了一个需要予以保护的重要类别。相对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中医药的独特性更体现在其预防治病、养生保健、共同卫生服务等方面上,它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联系。所以我们在认真传承这些宝贵财富的同时,也要勇敢地进行创新和改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它,尤其在当下的关键时期,让中医药绽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出列”进行抗“疫”助力。



写在最后的是,作为一门辨证治疗法,中医药虽然给大众增强了防控疫病的力量,但我们也要理性结合现代科学和医学,正确去看待、预防和治疗疫病。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在新冠病毒的战场上,它们并不是在打擂台赛比武争高下,而是各自在发挥自身优势,努力配合作战,只有两者紧密配合,才能更好、更快地获得这场战“疫”的胜利。


中华千秋颂

《中华千秋颂》环形彩色浮雕壁画周长117米,高5米,采用了国内十五种天然彩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担任总设计。整幅壁画设计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主线,围绕"先秦的理性精神”“汉唐的包容气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气节”“近现代百年历史"为主题。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化经典贯穿下来一气呵成,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从悠悠的远古一直到我们亲历的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道路和绵绵不断的灿烂文化。


更多精彩专题,可点击👇

患有“996后遗症”?让李时珍来给你瞧瞧

网曝古代追星狂热事件!

出诗即爆款,在唐朝该如何写出10w+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鉴宝节目?

带你看懂中国数千年发型简史

聊聊你不知道的“理工男”:祖冲之

这个朝代的人或许能把“诺贝尔奖”拿到手软

学术悬案:“黑科技”的秘密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网络,侵删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撰稿:瓦莱丽

校对:小清、丝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