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TA上头条 】| 省吃俭用年复一年去支教,这位河海小伙儿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小海螺记者团 河海大学 2020-08-29

“我们去支教想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能给孩子们一些陪伴,顺便带给他们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东西,做一点点儿有意义的事,哪怕作用微乎其微,只要将爱和快乐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是来自河海力材院2018级研一学生黄鹤这位支教志愿者的心声。


每一个人都注定不平凡,形形色色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多少年来,黄鹤始终他在他选的那条路上,坚定前行......


支教:一个质朴的理想


黄鹤从小便与支教有了不解之缘,他回忆道:“初一的时候便有支教老师来过我们那里上课,他们带给我们的东西,在那时候只是单纯的欢乐,但后来却明白了很多,便有了支教的想法,并在大学几年中与之实现。”支教这两个字是纯粹的,单纯的想去支教。


经过了大学一年的知识沉淀和积累,他便决定正式开始他的旅程。2016年5月黄鹤向他之前便注意到的支教团提交了申请,由于有了一年的知识和经历积累,接下来的面试和考核也一一顺利通过了,就这样他成为了支教团的一员。顺利通过面试便意味着培训,而支教志愿者的培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儿,写教案、会和孩子们交流,如何引导孩子们学习都是培训中的重中之重,时间便成了他当时最大的敌人,有时周末两天都在参加培训,只有在晚上培训结束后回到宿舍整理好当天培训内容后熬夜看会儿书,为明天的课做好准备,一个月的培训下来,光教案他都准备了5、6份。黄鹤的家境并不是很好,“自费支教”也是他需要为之努力的一点,暑期支教所需要的费用也全靠着偶尔做的一点兼职活动和自己平时节约下来的生活费才慢慢攒够的。7月,黄鹤跟随着团队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支教,而从此他也深深的与这个地方联系了起来。



2016年7月,黄鹤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山里人家住的挺散的,三三两两的将房子建在公路旁,走进学校,孩子们端端庄庄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着迎接他们的支教老师,而踏进教室的那一刻,黄鹤便注意到了整个班的情况,班上学生的年龄跨度十分的大,在三年级的班上居然还有好几个15岁左右的学生,尽管事先已经了解到这边的情况——整个学校只有130人左右,共分了三个班,每个班年龄参差不齐,仅仅只有四位老师授课,所有的课程都是合班上课。但亲眼所见,还是带给了他不小的震撼,脑海里也反反复复回响着“一定要将这次支教做好,做到真正的有意义。”然而当付诸于实际行动的时候却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孩子们并不是那么的好相处,刚开始去的时候他们对于孩子只是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存在疏远感是不言而喻的,看到那沉默不言的孩子们的时候,有时自己反而被弄的手足无措。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也许他们不会表现出什么逆反行为,但是那份缺失的陪伴却是孩子与支教老师们沟通最好的桥梁。到那里的第二天,他们便开始了家访,家长都表现的十分热情,但不免有些人只把他们当做了暑期的保姆,一个劲儿的嘱咐看好孩子们,叫孩子们别惹出了事儿。不管家长们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他们都走遍了每一位孩子的家,与家长热情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渐渐的,疏远感越来越少,孩子们也越来越愿意和他们沟通交流、信任他们,一架不知从何时而起的爱的桥梁在他们与孩子之间慢慢而起。


哪怕现在回到学校里,黄鹤也经常收到支教地区孩子们发来的一些咨询,虽然很多都是一些很小的事儿,但是他觉得,自己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说不定就悄悄地对孩子们产生了某种影响,就像自己,虽然已经记得不当时来自己初中支教老师的名字,但是支教这颗嫩芽,从那会儿起就扎根了,年复一年,在自己的心里慢慢长成了大树。


在河海里扎根成长


提到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河海,黄鹤坦言是机缘巧合。高考过后,在填报志愿时,黄鹤有个认识的哥哥在当老师,对他说,南京有个河海大学挺好的,你要不填报一个吧,就这样,在命运的指引下黄鹤从湖北恩施来到了南京,在河海扎了根。


黄鹤在采访时有些许的害羞,但是他在大学里也并不是独来独往,大一时加入了学院学生会体育部,参加策划过不少次体育比赛,运动会的组织中也有他的身影;大二时加入了杂志社,也发表过几篇稿子,算是一名文艺青年。平时课余时间和普通的男孩一样,喜欢打篮球、偶尔玩玩游戏,也在打篮球的时候收获了自己在大学里的好哥们。周末的时候,会穿着舞龙舞狮厚重的演出服为商家活动表演,做一些兼职。不算是轰轰烈烈的大学生活,但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2017年,黄鹤周围的同学陆陆续续都开始了自己的考研生活,每天室友朝八晚十的生活让他也初步萌生了考研的想法,但暑假考研还是支教这两件事儿之间的抉择成为了他那时最大的困扰。就在他犹豫不决之时,被支教校方就给他打电话说今年暑假因为学校修建食堂不用去支教了,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便决定只参与今年的支教培训,培训结束后才开始自己的考研。“这事儿真巧,要不然我估计我都不会考研了”黄鹤说道。6月,他开始了朝起暮归的考研生活,每天早上从图书馆开馆到闭馆,几乎没有间断过。不少同学在考研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但黄鹤从来没有过。黄鹤说自己在决定考研时就已经有点晚了,那就抓紧时间复习,到十一月份有近半个月的时间身体不适,一集中脑力做高数题的时候就会流鼻血,即使这样,黄鹤也没想过放弃,只是把位置换到了离卫生间更近的地方,更方便自己清洗,甚至连医院都没有去,只是归结于可能空调吹多了,黄鹤说,都坚持到现在了,放弃太可惜。从6月份图书馆备考区一起复习的伙伴,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坚持到了最后,但是坚持到最后的他,反而在考试的时候心态格外的放松,最终成为河海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当年录取5人(非免推)中的一名。


目前已经是研一的黄鹤,上课、看文献、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生活的井井有条。问及学业压力,黄鹤微微一笑,“有没有压力反正都是要去做的,又不是说有压力就可以不做了”,淡然的态度让他在研究生的生涯中融入的很好,没有丝毫的不适。未来,黄鹤坦言暂时没有读博的想法,希望去参加一些实习,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但是支教也还会继续。


对于考研同学的建议,黄鹤说道:首先,决定考研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上,不要放弃。其次,保持效率。有句话叫勤奋决定了你的下限,但效率决定了你的上限,黄鹤在图书馆复习备考期间手机都是关机的,这也是黄鹤保持复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计划,并且按时完成。这是黄鹤考研成功的“秘籍”,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真正坚持下来的都是自己人生的勇士。



爱在大山里传承


去年黄鹤如愿考上了河海的研究生,今年是他研究生生涯的第一个暑假,但读研并没有中断他的支教之路,今年他同样也提交了支教的志愿单。“虽然短短一个暑假的陪伴能带给他们的东西很少,但是我们连续几年一直去,那肯定能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短期支教的连续性。”


黄鹤把支教看做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儿。虽然黄鹤在刚上大学时就有了支教的想法,而且想法非常的明确,但在2014年刚进入河海的第一年,他却没有急于付诸于行动,而是查阅各种资料。支教并不是一句口号,在深入了解之后,黄鹤他也深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他所做的便是积累自己的知识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后续的支教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他很清楚,支教并不是脑门一热就能去的,而是自己做足了准备才能给支教地的孩子们带来收获。第一年的他认真学习专业课的知识,还拿到了奖学金,同时也参加了不少关于支教的线上培训,默默的充实着自己。拿奖学金、做兼职、节省自己平时的开销,也为支教的费用做积累。


在黄鹤考研时,每天的生活简单且一致,但他说道:“最期待的便是每天学习后晚上回到宿舍打开手机和支教队员们聊他们今天的生活的时候,那时候我仿佛能从荧屏上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的快乐,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十分值得的。”


本科期间在帮助学校里一个支教团选拔成员的时候,黄鹤认识了同样来自力材院的吕伟凡,吕伟凡比黄鹤小,是2016级的,跟随者黄鹤的脚步,吕伟凡在2017年暑假也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支教,但和黄鹤不在同一所学校。对于支教,吕伟凡同样也很重视,关于支教准备,吕伟凡提到:“当初培训的时候,每个人都至少准备了几份教案,但当真正到那里上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做的远远不够。”当地孩子们的受教育水平根本没预料到那么低,准备的教案几乎全部不适用,在刚刚接触之后便匆忙的修改教案。刚去的时候,了解学校和孩子的情况、上课、修改教案,几乎每天都到深夜,但是看着孩子们天真和可爱的笑脸、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能够参与进课堂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吕伟凡


采访中我们随口问到:“你们每年都是自费支教,那你们平时吃什么呢?”黄鹤和吕伟凡迅速答道:“一个月的土豆啊。”这样的回答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没有菜吗?” “没有,偶尔吃一次鸡蛋,都要趁着当地赶集的时候才能做到,赶集的地方离支教的学校也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也不会向当地的农户家买菜,怕他们不收钱。”就是这样的条件,他们却坚持了一年又一年,今年,他们也同样即将回到那熟悉的地方,看到那些熟悉的笑脸。


现在黄鹤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支教老队员了,在每年支教的同时,他也承担着招募和培训的一些工作,招募是一直在进行中的,几乎每周都有新成员加入进来,黄鹤在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同时每周都会给新队员进行线上培训,他把爱一年年的传递给支教的孩子,也传递给了更多的支教志愿者,让更多的爱在大山里传承。


 

对于黄鹤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还属每次支教结束即将离去之际,孩子们都围成一堆,拉着老师们的手,脸上的眼泪像玉珠一样刷刷的往下掉,而几个胆大的孩子边抽泣还边喊道“老师,明年你们一定还要来啊!”正是这真诚的来自心灵的呼声成为了他坚持的动力。


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各自有各自的精彩,有的人选择永攀学术高峰、有的人选择在社会工作中不断的打磨自己,而黄鹤在支教的这条路上,从一而终、永不停歇,不仅走出了属于自己大学志愿服务的精彩,更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了爱与梦想,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汪磊、刘艺、柏蓉

图片:黄鹤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李磊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你就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