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浪费”时间,我博士生涯中的一些经验


“我是来自材料化学磁共振研究部/功能高分子材料组的博士三年级研究生雷友义,我的导师是冯继文研究员。在研会邀请我参加国科大‘光源行动’榜样系列做经验分享的时候,我的心里其实非常忐忑。一方面,我觉得相比身边的很多人,我并没有很优秀;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作为一个过来人应该分享点什么,只要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词能帮到大家,那就是好的。于是我在这种忐忑中接受了邀请,又在这种忐忑中完成了这个PPT……”


这是国科大2019级博士生雷友义在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定期组织的经验分享会开头的介绍。当大部分人习以为常说“珍惜光阴”时,他抛出了《“浪费”你的时间——我博士生涯中的一些经验》这样一个话题。本期,跟随国晓薇且来看看他怎样“浪费”时间。



雷友义



为什么会用“浪费”两个字呢?因为在我的研究经历中,有过一段看完文献就做实验、做完实验分析数据、分析完数据又看文献或者做实验的一个循环,让我一度产生了一种“除了这三件事,其他都是浪费时间”的错觉。幸好在师兄师姐和导师的开导下,我成功走出了这段疲惫不堪、效率低下的循环。各位师弟师妹,有可能也会像我一样迷失在无穷无尽的实验中。所以我决定取“浪费”二字,希望我的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首先,如果有可能,请大家“浪费”一点时间在阅读经典文献和研究科学史上。


平时大家看文献的习惯可能倾向于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从而忽略了一些经典的关键文献。经典文献一般发表时间早、引用次数多。受限于整体认知水平和表征技术,经典文献中的一些表述不一定准确。但是它们往往具有开创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建立根源性思考,从而肃清文献引用中以讹传讹的问题。有时候还需要注意,对于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经典文献往往不局限于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这里我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以锂硒电池的研究为例,通常大家会关注电池方面(涉及化学、材料科学)的经典文献,而忽略硒作为电池中重要的一环具备许多特殊的物理性质(涉及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通过文献阅读,我发现无定型硒单质存在玻璃化转变的现象,而限域硒同样属于无定型硒,因此我选取了限域硒的聚集态研究这一个研究方向。事实证明纳米孔中的限域硒同样存在玻璃化转变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对锂硒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产生重大影响。
科学史相对经典文献来说更久远且更复杂,但是建议大家至少要了解自己小领域的科学史。了解前辈、同行做了什么工作,研究进程如何,而你的工作在这个进程中处于怎样的阶段。
梳理下来,大家就会发现自己跟科学家是在做同一件事。这样更清楚自己研究工作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满足感与认同感,从而把搞研究变成一种兴趣探索而不是任务。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生命科学领域著名的科学史研究案例。相信大家对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往事并不陌生,然而在21世纪初,全世界科学家关于“谁首先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一直没有定论。为此,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知名疟疾研究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H. Miller)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苏新专研究员在这项研究成果上做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和溯源工作,确定屠呦呦先生是这项成果的代表性负责人。同时,国内北京大学的饶毅教授、张大庆教授和黎润红及时跟进调查工作,并面向大众出版了一系列青蒿素的溯源文献和专著。毫不夸张地说,关于青蒿素的科学史研究直接推动了这项中国的成果走向世界。


第二,如果有可能,请大家一定要 “浪费”你的时间在重复和模仿别人的实验上。


我们在进行实验时往往需要参考同行论文中的实验方法。但是研究论文不是实验报告,研究人员不会将所有的实验细节在文章中体现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重复别人的实验来训练自己的基本实验技能,然后研究实验处理细节。在这个基础上,权衡实际条件和需求,对同行论文的方法进行取舍,通过模仿提炼出自己的创新点和研究课题。
可能大家会觉得,我一个新生这样提炼出的课题有足够的创新性吗?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看待。大多数新生提炼出来的创新点,对于研究领域而言意义是有限的,但是对于自己而言却是突破性的和意义非凡的,因为这是大家首次建立研究思维的过程。况且在深入研究过程中,导师会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大家引导和修正,所以大家不要有这方面的顾虑从而害怕尝试。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第一个研究课题的提炼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如果有可能,请大家务必要“浪费”一点时间在 “丰富”组会PPT上。


在接下来的几年,PPT这个东西可能会成为大家的手中刺、眼中钉,怎么高效使用PPT至关重要。当然,我们在这里讲的“丰富”并不是大量堆砌特效或者动画。在学术汇报中,排版远远要比特效或者动画重要,特效和动画用好了不加分,用不好必然减分。
在制作PPT时,首先要养成用流程图、示意图和表格来对实验流程、问题/机理和数据进行直观表达的习惯。早期绘制流程图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框和线条,示意图也不用追求美观(因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能够表达意思即可。保持这个习惯就会发现自己使用PPT画图的功力大有提升。
进行组会PPT汇报时,如果内容是实验,那么一定要有主题、数据、分析、结论、思考;如果内容是文献,那么一定要有主题、分析、辩证、启发。这里我想强调几点:首先,一般大家可能不会在组会PPT加一个内容型的标题,这个习惯其实很不好。一个简洁的标题能让自己的汇报内容成体系,作为自己制作PPT的一个参考中心,也可以让听众包括你的导师对你的演讲做好心理预期。其次,在汇报文献的时候,非常不建议按照文章流程进行流水式的讲解,文献汇报也需要围绕拟定的主题进行亮点梳理和不足探讨。在这里我也给大家展示我平时使用PPT的一些实例:



图1是我研一时进行组会PPT汇报的标题,导师对我的这个习惯表示不满,随后我改正了这一习惯(图2)。下方分别是利用PPT绘制的制备流程图和机理解释图。


第四,如果有可能,请大家“浪费”时间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上。


如果说前面几点是假“浪费”,那么这条可能就是真浪费了,因为养成这个习惯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牺牲一点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拖慢工作进度,但这也能在适当的时间给大家带来丰厚的回报。帮助其他人其实是一个相互受益的过程,即“教学相长”。关于这一点,我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更为恰当:



第五,如果有可能,请“浪费”你的时间在参加学术会议上。


一说参会,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可以放松身心。参会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当然在会议之外的闲暇时间体验当地的特色美食、美景还可以劳逸结合,这可以算是额外的奖励。当我们参与一个学术会议,我们能从其中学到什么呢?不同年级层级的同学可能有不同的收获。首先,这是了解学术前沿和与领域内大牛沟通提问的绝佳机会。其次,这也是“偷师”PPT展示和演讲的绝佳机会。在这里,我还是通过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我们的一个关于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的研究课题在组装全电池的时候无法进行正常充放电,根据文献进行方案调整也收效甚微。受到学术交流会的启发,我们改进了塑化剂的配比和测试温度,拿到了非常理想的实验结果。



这是在邀请报告上“偷师”到一张图片。这张图片出自该汇报人的一篇综述,可以很好的概述我研究的大背景,此后这张图片频频出现在我的PPT中(大家“偷师”时也要牢记“知识产权”,务必正确地引用喔)。


第六,如果有可能,请“浪费”你的时间在兴趣爱好、游戏甚至睡觉上,这些将是大家以后主要的解压方式。


如果实验不顺利,自己感觉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不妨放松一下告诉自己:持续性踌躇满志,间歇性混吃等死。保持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要义。下边给大家列出了几点参考,也是我平时的做法。如果大家觉得可取就听之纳之;如果觉得不可取就舍之弃之;如果我的做法能激发大家找到更好的解压方式,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最后,硕士/博士生涯是一场持久战,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的敌人是自己。“浪费”其实是一种珍惜时间、保持高效的策略,帮助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自己去打败停滞不前的自己。毛主席《论持久战》告诉我们,大家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发文章,必然会毕业,必然会赢得胜利。而在这之前,希望大家 “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谢谢大家!

“第一次做这种类型的PPT,如果讲得不好请大家至少不要当面批评,实在要批评的话我可以留下我朋友的联系方式,让他转告我。同时,也希望大家能认真而又活泼地对待自己的研究生生涯,能够在自己的小领域有所发现。否则人家就会说:你看ta,除了学历高、心地善良、长得好看之外,一无是处^_^。”



雷友义,在学期间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所奖学金,曾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共青团员、中科院武汉分院优秀共青团员、中科院精密测量院优秀共产党员。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查看)

他们在总书记刚刚到过的这个实验室,做农业“芯片”研究!

居民用水“最后一公里”,他在!

制造地下700米的“高能”浪漫!

未来不设限!这位科研青年,“玩”出精彩!

实力出圈!“产氢”保障队:让世界看到“中国速度”!

湿地“碳”究,为一山一水的美丽加分

一位科研达人的自我修养

我对科研的态度,是一往无前!

我希望成为一名科研之海中的远航水手

这群科研青年“跨界”合作,求索攻克肿瘤新方向

这个研究团队,探索“衰老”科学奥秘!

这位国科大学子,致力破译蝗虫“集合密语”!

俯身田间地头!这位国科大直博生,在稻田里解语植物“心事”

我在三星堆遗址“诊疗”文物

这位“低温世界”里的热血青年说:一切都值得!

国科大多名研究生参与月壤研究!

嫦娥五号“探月之眼”背后:国科大追光者的科技强国梦!

参与大国重器项目!这位硕博生和他的万米海试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中科院精密测量院

融媒体编辑部

文图/雷友义

美编/李宇涵

责编/刘阁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