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月作业质量提升攻坚,有什么改变?

赞赏Scalers 持续力 2022-08-11
 

持续力

公众号ID:scalerstalk

个人微信号:fscalers 

(可加Scalers个人微信交流)

关注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1 年开放报名,参见《 焊牢车门,整装待发——S成长会2021报名须知 》


Scalers点评:

保险学读书活动进入纵深推进的阶段,除了抓持续行动,还要抓刻意学习,抓作业质量。我在上个月做了一个攻坚队,选择了四位有代表性的小伙伴,进行单独辅导,作业质量提升攻坚。攻坚持续了一个月时间,梳理了每一次作业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答题的要点方法。在结束的时候,请大家做了一个心得体会的分享。我看到每位小伙伴都有所收获,所以整理一下给大家分享,希望对持续读书的你,也有启发。当然攻坚结束并不代表万事大吉,持续行动、刻意学习,是一件需要常抓不懈的事情。




亲身体验才知道,别人说的都没用

[1队][S858]Lynn17-北京

进入攻坚小组之前的作业质量

1.从第三本书后半段逐渐开始掉队,裸答、粘贴复制,纯应付,已经想不起来答了些什么。

2.主要原因是没有留足阅读提前量,遇到连续严重加班、打乱节奏,留给阅读和作业的时间不够,就带着问题直接跳读找答案或者完全裸答。


存在问题与疑惑

1.对本期书目存在偏见

本期书目我大部分不喜欢。虽然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也读了S写的关于书目选择背后思考的文章,了解到本期选书的理由,但是知道归知道,读书过程中还是产生了动摇和情绪。,我认为除了前三本教材以及《道德与市场》,其他的书要么有点水、资料拼凑,要不然就是我真心没兴趣、不想读。思想上走极端后产生质疑:读书不是要读经典么,经典至少应该再版五次以上吧?这种简史和传记算什么经典?


2.对个别题目有疑惑

例如有一道题要求查询一个国外保险考试的报名步骤。我当时非常抵触这个题目:如果需要考试,去官网查询即可,如果不参加这个考试,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搜索如何报名?我也知道S让大家做调研题目的目的,一是为了锻炼搜索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展知识面;二是为了提升总结概括力,加深印象;但在实际中,依然不免会觉得很多题目很繁琐,浪费时间。


3.态度问题

鉴于上述2点原因,态度出现问题,目标产生动摇,作业更加敷衍,甚至产生了退群的想法,因为潦草翻书和敷衍答题已经失去了我加入读书群的意义。没有立刻退群是因为S设置的这个机制纠错成本太高,如果后续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书籍,再想回来更麻烦,所以只能跪着坚持下去。


改变和收获

作为S公众号的老读者,如果没记错,应该是第一批关注者。之前参加过口译和笔译单项,但参加成长会和读书会是第一次。为什么观望这么久?现在想想,自以为读懂了可以自己实践,但知道和做到差个十万八千里,只有做到才是真的懂,很多经历只能亲身体验才知道,别人说多好都没用,自己领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人天然有畏难情绪和惰性,在没有养成像吃饭睡觉一样本能的习惯之前,用系统来约束很重要。S的读书会将看似艰巨复杂的任务拆分成小单元和作业任务,这其实是帮助成员释放出一部分精神内耗,建立系统稳定性的过程。不需要纠结读还是不读,要不要留给明天这种问题,因为拖延症也是这么来的,在纠结中自责,在自责中拖延,于是还没开始就已经是无力感。每天读书,开始是机械性的做任务,后续应该会变成惯性。直到看到稳步提升的过程和结果,正反馈会让自己无法停下来。


总的来说,收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作业质量的改进

(1)总结和概括能力后期有提升。之前作业习惯书上照搬,S强调理解和概括能力,把知识内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写作语言上的进步。回顾第一周的答题,会比较啰嗦。加入攻坚队后,后期在语言上能够简洁精炼一些,也会主动输出自己的观点。


2.思想方面的收获

(1)先解决思想问题,能走得更远。如果有疑问和动摇,及时与S和队友沟通,既然是一个社群,应该相互信任。最初娜娜队长和我沟通进S的特别观察群时我是很不情愿的,自认为对S的一套理论再熟悉不过了。我当时跟娜娜说:我可以预测S会怎么讲,态度问题解决了,质量就上去了,不需要沟通(现在想来的确自以为是)。攻坚队电话会上,我发现S确实是本着帮大家解决问题的目的来的,态度特别好,并没有周日大课上那么犀利,耐心解答了大家的问题。我退群的念头被打消了。


(2)关注逻辑和结构,避免文字堆砌。S设计题目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每天花很多时间长篇大论。重点是把框架搭出来,梳理思路,有自己的思考;完整性更重要,也就是说有结构、有框架、有要点,时间不够可以不展开论述,但是尽量思考全面。


(3)提升阅读质量后,印象深刻,“脑容量会变大”。个人感受是,如果每章的问题都认真回答了,到一本书完结,最后的总结作业时,已经不需要再翻书,可以凭印象总结概括,感觉就像脑容量变大了一样。


(4)任务量稳定而不间断,才是最快的学习方法。过去读书有个不好的习惯,想读的时候,连续读几章,读前面的时候翻后面,计算几天可以快速读完,有时候又连续几天不读,极其随意。参加读书群之后发现,每天最小任务量稳定输入+输出,反而读得更快。


(5)我所理解的S为什么要抓作业质量。每个人真的在做、在复盘反馈和修正之后,比读多少篇S的文章都有用;社群成员的整体质量稳步提升后,社群的隐性门槛会越来越高,最终会筛选出一批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6)有些书读不下去可能是幻觉。有一种观点认为,读书就挑自己感兴趣的来,不喜欢就不读,读不下去就丢掉好了,按照自己的喜好,没必要上纲上线。《道德与市场》这本书本身是涉及到我不熟悉的社会学,又偏学术论文,读前言的时候很容易走神,觉得难读生涩,如果是我自己早就放弃了;但读完之后发现结构清晰,论述严谨,也并不难懂。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太主观,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不能总是找轻松舒适的书来读,不好读的书只是暂时超出能力圈,先完成再来评判。


下一步的改进目标

1.输出方面:答题关注逻辑结构,论述的严谨性;实现语言尽量精简而准确;

2.注重阅读质量的前提下,提升阅读速度和信息处理速度;

3.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量变到质变。


S

反馈与点评

Scalers的反馈与点评:

1、Lynn现在的回答,比以前更有条理,思维更清楚,有很明显的提升。

2、作业提升以后,和队长与队员的关系也会更融洽。

3、豆瓣读书的打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些问题,但不能完全将其作为金标准。有些书如果你认真读,会发现并没有评分反映的那么差。但网络是一个分层的世界,每个层级看到的东西会有不一样,最好的方式还是用自己的认知去看一下,做个评判。有些书迅速浏览和仔细阅读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反对过度快速阅读,尤其是新的领域。越是新领域,越是需要打基础。另外对于传记类的书籍,里面的一些细节要会关联、梳理。读书就像健身,健身健脑,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再迁移到其他领域。


其他社群成员反馈点评:

@[10队][S1136]熙小鱼

剑桥那一本就是这样,评价不一,看了评价以后会觉得不好,但读了觉得很好


@[1队][S118]Snail

很坦诚啊,行动后的感悟很打动人。虽然没有被抓典型,但在这个做题目的过程中,也有敷衍放水的时候。




行动改变偏见

[2队][S1052]段段-上海

为什么会加入成长会

我是从朋友圈里面一位朋友的老公分享读资本论的活动的分享了解成长会的。


那个时候就比较震惊:“居然读资本论,好牛掰!”之后开始开始到处搜索成长会,终于让我在公众号找到了它——但一个组织要几千块钱的会费?太贵了,书我自己也可以读。就这样观摩了几年,看着S老师展示着一期一期读书的分享,而我却一本书都没有看,今年也是觉得自己一定要走出舒适区,所以参加了成长会。


下面分享一下,我觉得我进入攻坚小组的几点原因,其实也没啥可狡辩的,但是我也仔细思考了一下,为什么我写作业不认真。


第一,想象和现实的差距。在参加以前我已经明白需要做到日毕,并认为坚持这件事情我是可以做到的,而开始行动以后我发现,晨读的要求已经不仅满足于日毕这件事了,S老师确提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作业质量对于我这个很多年都不好好写一篇文章的人来说,确实有一点挑战。同期还遇上了换项目组业务量加大的情况,我在写作业花的时间有限,有的时候为了抓紧在12点前交作业,所以作业完成的就不好,比如有一天一直在加班太困了,没有注意题目要求把CII和CISP搞混被S老师在周日的保险早课上点名批评。当时S老师提出了要在作业内容质量上加强审核,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做的还挺好,但其实也没有满足S老师的要求。


第二,情绪管理不到位。可能平常真的懒惰惯了,加入成长会之前的日子我基本上下了班血槽就空了大半格,只想刷刷手机就抓紧睡觉,进入成长会以后刚开始就觉得很新鲜,每天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很开心,但是有的时候工作比较忙作业又比较难的时候就出现逆反心理就觉得不想做。


加入成长会并且进入攻坚小组以后的变化

我知道我进入攻坚小组以后可能表现还是不太好。最初进入攻坚小组的前两周写作业很认真,是因为在家办公,但写作业花的时间过长,导致两周后有点疲软。再加上新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就不太好读,有时候出现调研的题我就不知道怎么回答总觉得跟书上内容没啥关系,查完资料觉得自己写的不如网上的资料好出现了复制黏贴的问题。


但几个月坚持下来,还是有一些收获:

确实是写了这么多东西,有时候觉得好像没有以前那么无话可说,读书以后想要表达的东西比以前多了一些。


现在写东西,可能比以前条理性要更清晰一点,知道自己,读书的时候会想这部分内容主要在讲什么,主要分为几大块,答题的时候也会想着把问题拆解,这道题应该先答什么后答什么。


扎扎实实的读了一些书,对保险有了一些理解,改变了对保险的偏见,也对保险的发展以及一些基本的险种有了大致的理解,还有小队、S老师以及大群的分享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心态平和了许多。没有以前那么反抗了。早上起来先看一下大群的作业,先在脑袋想一下,把自己的疑问默默的几下再去读书,觉得自己的一部分问题被解决了。


我好像很多年没有这样被人关注过了,真的有人在关注你的变化,关注你是否有在变好。


S

Scalers点评

你在分享中提到的一句话很有意思,比如“没有满足S老师的要求”。其实作业不是为我写的,毕竟写了之后,收获的是你自己。


对于程序员来说,写作本领对程序员职业发展重要吗?重要。很多程序员不喜欢给文档写注释,正因为如此,写作才更重要。比如程序员把代码写出来,没写文档。过了半年,看到代码就会问,这是我写吗?所以该写一定要写,趁着我们脑子还记得,把教程写出来,方便下次不用从头开始回忆。


大家工作的确很忙,但我希望能看到大家自发进入这个状态:我确实很忙,但我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因为收获很大,让我有所进步。而不是另一个极端:我很忙,差不多就行了。你这样做,最终会离开我们,因为我在不断提升要求。昨天有一个新闻,一位女士买了长春高新价值5万元的股票,今年销户的时候发现变成了500万,但如果她每天都看盘交易,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数。所以大家不要老想着上车下车这件事,如果真的认为这件事是对你有价值的,尽量扛住,你坚持住了,才有持续进步的机会。你不下车,我才有机会继续放大招嘛。




创业者更应该读书

[5队][S937]狼哥彭涛-郑州


之前参加过其他的学习社群,每天固定时间社群里面会有各种各样仪式感活动,颁发各种奖项,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除了很忙以外,好像没有真正的学会很多东西。后来慢慢的就对社群学习失去了兴趣。


关于成长会,初次接触成长会是在2019年,当时是在朋友圈看见持续力公众号的文章关注到的。中间也有一些冲动要加入成长会,但是对于参加这种长期的社群活动还是有一些犹豫,担心自己坚持不下来。关注的时间越久,看到大家成长的案例也就越多,最终在2020年历史学晨读阶段加入了成长会。前一段时间在成长会的群里,每天都会看见小伙伴们认真的讨论和大量的分享,只可惜我都是一划而过既没有参与讨论,也没有去看大家每天聊的内容,经过这几天的自我观察,我觉得我要审视自己加入成长会的初心——在社群里面一直这样隐藏着自己,躲着自己久了,慢慢的就好像是养成了观察员的习惯,在参与线下社交场合的时候,也会让自己躲在人群后面,时间越久越退化。


可能是之前参加其他学习社群养成的坏习惯,在参加读书会的时候,每天写作业总是不停的在概括总结,或者书上抄一些金句来糊弄,特别是这一期保险学的作业,总是在拿自己的思维或者储存的知识去回答每天的题目。最早的时候还会去看一看其他同学的答案自己做做对比和总结,现在很多时候都有种快速完成任务的感觉,直到3月28号的时候,S老师把我拉进了攻坚队的群,本以为就这么一直潜伏装死下去了,没有想到S老师关注到了我,第一周真的是在认认真真的写作业,每天写完都会把作业发到攻坚队的群里,在S老师的指导下每天在不断的改进提高。过了一周以后,发现S老师的监督好像松懈了一点,就又开始放松了,只到S老师汇总了我从3月28到现在所有的作业,并且每一天的作业都一一作出点评的时候,真的是震惊到了我,老是拿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糊弄自己真的是很没有意义。


于是我开始思考今年团队里面的变化。我公司是做户外团建和活动策划的公司,去年一年业绩都非常惨淡,但今年疫情全面得到控制外出解除各种限制以后,业绩并没有想象当中的上涨,反而在下降。我认识到可能是我这种应付的态度已经传染到了团队身上,在一个没有人特别关注我的社群里,我对学习是应付糊弄的状态,那么我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团队的管理,是不是也这样?团队业绩的下降是不是因为我对他们放松了?他们对待公司的工作是不是也同样的在糊弄和应付呢?在准备早上分享内容的时候,我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也没有想好到底要跟大家讲讲什么,回想起五六年前的我在三五百人面前也是侃侃而谈的时候,那一刻我再次认识到我是真的真的堕落了。 


感谢成长会,感谢S老师,感谢大家通过这次读书会的作业能够点醒我自己,通过这个过程让我审视了自己,我想接下来我要好好的做个复盘,认真看书,认真讨论,认真完成每天的作业,通过认真对待读书会来改变我自己的状态,也让自己在37岁的年纪可以开始新的征程。


S

Scalers点评

1、创业者的标杆作用。创业者读书会遇到的问题我们社群都见过,比如时间不够、重视不足、好在我们也有样本可以参考,很多群友也是创业者,也在持续读书。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会外显的。创业者发挥一个标杆的作用,你团队的人会看着你。


2、通过读书做认知与脑力的训练。对创业者来说,读书健脑的需求更高,带队打仗,判断力很重要。读书是非常有效提升认知的方法。


3、另一半的支持很重要,但和家人不要讲道理,讲爱和支持。你给大家做了个好榜样。


4、做好复盘和行动落地。我们有很多想法,但落地环节不要松。进攻坚队只是动作,还是需要大家每天调整,获得新的正循环。




不要怕麻烦

[12队][S612] 将风为物-福州


刚开始了解攻坚小队的形式时我很心动,甚至想过要刻意放水好让自己进群,没想到自己这就被组长拉进来了。可能我平时自己以为自己做的还不错,实际上是没有和其他人做比较。在这次攻坚小组中,S给我的评价是“怕麻烦”,我觉得这个点贯穿了我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都因为怕麻烦导致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我今年已经是第三次考研了。前两次考研的时候,因为怕麻烦没有深入训练,总觉得“考试中应该不会考到这个点吧”最终都在数学上栽了。


在这次读书中,我的“怕麻烦”体现在:

1. 检索信息:“事不过三”,没有搜到就会看看时间:今天学了那么久,该放弃了。

2. 看到专业资料:怕麻烦看信息觉得累,躲开,装作自己没有搜到。 

3. 审题怕麻烦。我对于审题的不会下功夫,例如“AIG入华经历几个关键步骤”这道题,我答题的重点放在几个步骤上,认为字数多效果会好一点,忽视了这个题目的关键。


综上,参加这次攻坚队以后我发现,通过写作业是可以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比如怕麻烦的这个习惯,让我不仅在作业上,在工作生活中也获得了很多困扰,很多事情因为“怕麻烦”而错过,甚至是做错。其实昨天晚上(周五)我还在赶S要求我们补的作业,一开始觉得作业太多了,我之前也漏了很多内容。结果在一题一题核对后我发现有些内容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被我完全丢掉,在看题目时,一些知识点还是会涌现出来,让我感觉没有白读书。


S

点评

Scalers点评:

1、你说你考研考了三次。怕麻烦,为什么要考三次研?说明其实你并不是一个怕麻烦的人。不过考研三次并不说明什么,薛其坤院士也考了三次研,

2、是真的麻烦,还是想象中的麻烦,需要明确。很多麻烦是真的麻烦,还是想象中的麻烦?怕想象中的麻烦会更麻烦。希望大家获得一些反本能的直觉:有些事情,你想象了一下麻烦,就没有做,但等到你真正开始去做他,会发现没有那么麻烦。

3、 身体上的执行要到位,不能只是满足一个表象(在划水,看起来在认真做,但其实没有展开,会说出一些正确的废话)。深入进去,别有洞天。

4、做事不要始终差一点,差一点就会差很多。


其他社群成员反馈点评:

@[7队][S254]李伟琴-佛山

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情麻烦,你需要去做事情提高对这件事情的感知。但前面的动机、如何坚持,需要你自己努力。


@[1队][S494]ST-深圳

1. 持续读书,让自己有思考。几年前就建立了公众号,但当时很少有输出。今年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在自己对一件事情会有思考,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很着急,不会不知道如何表述。

2. 爱则近怯,反而行动力受阻,最后离热爱更远。之前一直想着“我有太多事情”,大好时光该搞钱。实际上是可以做的。既然一件事一辈子都会去做,那为什么不现在就做呢?

3. 老公也是程序员,于是养成了不读书的习惯。今年为了读书每天和他沟通,慢慢发现不仅不会影响到他的作息,还改变了两个人。现在感受到老公也有在改变,不仅看了持续行动,还看了其他书。




Scalers的总评


1、整体而言,各位同学经过攻坚,作业质量有所提升。但是细节上说,在开局一周质量较好,中间会有疲软与滑坡现象,后期又有回升。

2、审题不清,窄化题意、大段复制、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仍然会出现,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注意调整。

3、如何检验攻坚成效?我会在后期邀请攻坚队成员,继续辅导新同学。如果他们提升了新同学的答题质量,那就是学有所成了。



相关阅读


持续读书,有什么改变和收获?
世界读书日,说说读书带给我们的命运改变
“一看就会”与“自己讲出来”
学习要讲系统
穿越学习的瓶颈期
越学习,越老实
读完两本“保险学”教材,我们有什么收获?
三个月读完明史,我们有什么收获?阅读德鲁克,你最深刻的感触是什么?读完“管理学”,我们有什么收获与改变?学好管理学,你一定要看这几本书《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有什么相通之处?带社群共读“管理学”,我收到了很多心里话读完《管理学》教材,我们有什么新认识?读完《毛泽东选集》,我们有什么收获?
在《市场营销》后,我们又读完了《营销管理》读完科特勒的《市场营销》,我们有什么收获?一个月读完两本营销书,我们有什么收获?为了让我们多掏钱,有人早已把我们研究透了读完科特勒的《市场营销》,我们有什么收获?读完7本心理学专著,再也没有冲动消费了……读完认知心理学,我们学会了如何学习读完《进化心理学》,关于两性关系,我们获得十大新视角如何用30天改变你的妻子?读完《社会心理学》,做完1600道英文题,我们修正了十大偏见做完《心理学与生活》的全部习题,我们总结出十大认知一个月,我竟然读完了那么厚的《心理学与生活》
读完全套《院士思维》,我们收获了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