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建筑|跃马横戈,远征印缅,武康路上的抗日将领旧居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马路的延伸,马路的名片,则是由那千姿百态的建筑所点缀。在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武康路,就是这样一条隅藏着百年建筑与人事代谢的道路。人们漫步徜徉在衡复慢生活街区内,静静欣赏着路旁美景,细细品读着老房子里百年来的迭代沧桑。
整个建筑布局呈L型分布,南立面对称,造型简洁。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用立砖饰带压檐,二层中部有出挑的大阳台,目前皆已封窗加顶。
无檐平屋顶不设平台,南侧墙面有维修钢梯通往楼顶。北部有突出的柱形楼梯间,其外墙为大块玻璃窗。北侧内院中间设花坛,四周环绕分布汽车间和辅助用房等,整体布局合理。
郑洞国旧居内柱形旋转楼梯
1944年摄于印度,
郑洞国担任中国远征军
驻印军副总指挥
1989年摄于北京,
郑洞国担任民革中央领导
郑洞国(1903-1991),字桂庭,汉族,湖南石门人。中国著名抗日将领、爱国人士,也是威信素著的民革中央领导人之一。他在学生时代就受革命思潮感召,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此后,他毅然投笔从戎,于1924年考取黄埔军校第一期,翌年毕业后参加东征和北伐。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在黄埔学生军中崭露头角,被提升为营长,北伐时期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八团团长。
郑洞国(右)与孙立人将军在缅北战场合影
八年抗战中,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先后历经长城古北口战役、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战役等重大战役,战功卓著,被誉为国民党军中的抗日名将。
1943年12月埃及开罗中美英首脑会议后,
蒋介石夫妇返国途经印度视察中国驻印军。
右起为郑洞国、蒋纬国、蒋介石、宋美龄、蒙巴顿
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新一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远征印缅是中国抗战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斗中的重要一环,也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名和脊梁。郑洞国曾担任中国驻印军副总司令,这也是他漫长军旅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1948年长春和平解放,
郑洞国(中)在解放军陪同下抵达哈尔滨。
1948年底,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在长春解甲归降,投身人民革命行列。建国初期,郑洞国从东北解放区回上海途经北京时,周总理在百忙中与聂荣臻元帅会见并宴请了郑洞国,周总理详细地询问他和家人的工作生活情况,对他关怀备至。郑深受感动,不久便率全家迁居北京。
1960年10月19日,周总理在北京颐和园会见黄埔校友。
前排右起为郑洞国、张治中、邵力子、陈赓、周恩来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郑洞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亲切接见并设家宴招待他。郑洞国先后担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政协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在担任民革中央领导职务后,他不顾年老多病,不辞辛劳,努力工作,为民革的建设和发展投入了大量心力。他真诚希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多次接待从台湾和海外来的故旧袍泽,耐心地向他们介绍情况,解释政策,并呼吁他们响应祖国的召唤,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伟业而共同努力。一直到晚年,他还坚持为国家的改革和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以黄埔校友的身份勉力奔走,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不遗余力,奋斗不息。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将军名垂抗日史,猛士魂唱大风歌。
保存城市记忆、挖掘城市文脉,是我们这一辈上海人与父辈的维系所在。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文遗产正在消失。老马路中蕴藏的那些歆动世人的逸闻往事,少有人在摹想中投以一瞥。然而,这些故事的断简残片,信手掇拾便是一段沉甸甸的信史。关于武康路与衡复风貌区的更多故事,欢迎前来复兴西路62号衡复风貌馆探寻。
本文文字来源:《200031一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庭院深深——武康路一带老房子里的故事》
本文图片来源:《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湖南街道及部分网络图片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