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淀风到小舍得,鸡娃焦虑人生背后的从众与重复
#前文提要:聊一下这2天很火的一个新闻事件(点击阅读:熟鸡蛋孵出小鸡?这不是科研腐败,而是又一伙骗孩子蒙眼识字的“全脑开发”。)
今天的文章,是来自最近留言中总被问到的,和鸡娃教育有关的热词。第一个是前段时间在公众号的圈子中,被热议的关键字“海淀风”。当时收到了不少问我们如何评价的留言,不过作为一个很“不合群”的公众号,我们对所有派系斗争、站队互撕之类的事情都不感兴趣,所以没有回复或参与讨论。
尤其是热议的部分并不是教育,而是跑偏到MCN(多频道网络公司)或个人自媒体,是靠拉广告还是团购盈利,更是让我们兴趣缺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我们自己活的很自在,不想参加什么MCN,也不喜欢卖广告发甲方文案。但别人怎么做,是他们的自由,只要不违法,只要不涉及到造谣欺诈,不为了赚流量去制造恐慌。我们不在意也不想评价别人的工作。
没办法,做了这么多年媒体,总是要保留一点自己的性子的。
另外一个留言中的关键字,其实也和海淀有关,那就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这部打着“北京海淀教育现状”烙印的电视剧同样引发了很多关于鸡娃教育的讨论,不少读者留言,问我们的观后感,上周末正好有时间,就刷了一下。所以今天不聊什么商业模式或者派系八卦,一起来梳理一下这几年的“海淀式教育”背后的问题。
帝都的教育流派比较多,但人口排名前二的两个区,aka,朝阳帮和海淀帮,往往被当做两大方向的代表。既然生活在朝阳,没搬去海淀,那不需要多解释,大家也明白我个人并不认同海淀同志们的教育方式。
一提到海淀,大家想到的是很重视教育,非常鸡娃。但这样的定义谈不上精准。并不只有海淀家长才重视孩子教育,这是中华民族整体的特点,只是不同的家庭会倾向于不同的教育模式。我们反对网上走红的鸡娃刷题教育,不代表不重视教育。只是认为教育的目标≠高考成绩,教育的方式未必是刷题。就算家长想像电视剧中那样“凡尔赛”,也并不是只有考试排名能用来嘚瑟。
我们对海淀风教育的不认同,核心也不是传说中的放羊vs鸡娃,而是来自于两点:从众和重复。
海淀式教育背后所隐藏的逻辑问题在于,它试图在告诉你,下面两种家庭的教育之路是一模一样的。
而颜子悠和米桃这样家境迥异的孩子,教育的目标与适合的方法,可能一样吗?
对于进城打工的米桃家来说,努力学习,拼高考,让孩子上个好大学出人头地,这是他们能为孩子所想到的,或者说,能实现的最好的一条道路。
虽然网上有不少文章批评剧情中这样的教育给孩子太大压力,会造成心理负担,所以结局并不美好等等。但现实中,去跟身处社会下层(这个词不好听,但却很直白)的家庭说什么要注意孩子心理健康,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要全方位成长,寓教于乐之类的......嗯,古人说这个叫“何不食肉糜”,现代词比较适合的也许是“白左”?
相对于很多都市中产阶级或者富裕家庭来说,社会下层家庭往往没有太多让自己或孩子选择人生的空间,他们努力的天花板也比较低。这是现实的无奈。
但如果说还有一点幸运的话,那就是中国社会还有一个相对有效的上升通道,叫做高考。
我们曾多次聊过“考试”在中国历史和社会上的重要性。隋唐创立科举之后,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他安心的就是社会有一个顺畅的上升通道。高考对于现代的中国社会,意义也在于此 —— 即便出身贫寒,但如果孩子足够聪明,也足够努力,就像米桃这样,那就有可能抓住突破天花板,上升到社会中产阶级的机会。
所以对于这些家庭,高考很重要,孩子努力拼命学习刷题拼成绩,也很重要。
但对于城市中产,甚至富裕阶层来说,这条从贫寒到中产的上升通道,也是一样的功效么?
高考是一条最重要的社会上升通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条通道的存在。前两年身边有一个朋友,当时也算努力到有所小成,但义无反顾的放弃事业出国移民。当时给出的理由,就是觉得在国内孩子未来要高考,太可怕了。
他觉得自己如果在国内,会有非常严重的危机感,即便在海淀买个学区房,让孩子上个重点校,也需要一直鸡血12年,否则不小心就落伍了。而且学校同学的家庭可能很多不如自己,如果不小心孩子反而成绩被比过去,那怎么办。如果孩子高考考砸了,自己这些年的努力似乎就更白费了。现在看看,有点像小舍得电视剧中,某些角色的内心纠结。
但去美国就不同,他可以选一个不错的地区买房上学,学校里学生的家庭都差不多,就算不那么拼,最后也能上个差不多的州立大学,找个工作,怎么都能维持一个不错的中产阶级生活。
这种差异并不是什么民族文化的差别,而是上升通道依然存在的社会,和已经被打断的社会的区别。
在国内会有较强的危机感,这是因为比你更低的社会阶层有可能上升,会对你造成威胁。而在美国贫民区的黑人、拉丁裔孩子上升的可能性很低,不会让既有的中产阶级产生太多危机感。所以会感觉很安全,似乎不用焦虑。
当然这种安全感并非没有代价的。因为在一个依然存在上升通道的社会生活,固然要面对来自下方的竞争压力,但同样意味着,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拥有继续上升的可能性。而生活在一个阶层已经固化的社会中,虽然不需要面对太强的竞争,但也很难突破阶层的天花板。
所以,在中国社会里,需要面对来自下方的竞争,但如果只看到这个而焦虑恐惧,其实就太亏了。我们要想清楚的,还有如何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出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去突破天花板,获得比自己更成功的人生。
比如小舍得中的颜家,他们的家庭情况,如果希望孩子能更上一层楼,需要的真是班级第一名的排名,甚至高考分数么?颜家培养出只爱打游戏的第二代,固然可以被说成是失败的教育。但让第三代从小刷题拼分数,就是对的选择么?
这个家庭的问题,不是鸡不鸡,而是没有去思考过,想要培养他们眼中的继承人,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鸡娃是不是最优解。
生活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都会有很多的焦虑感。而在焦虑感的支配下,我们很容易作出两种可能错误的选择,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1,从众,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样最安心;2,重复,复制自己之前成功的经验,这样最安心。
而海淀风的鸡娃教育,可以说就是这两点的结合 —— 因为身边大家都在鸡娃,当生活在一个都在比拼谁家娃学的更早,谁家娃的辅导班更多,谁家娃考的证更多更高级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同样鸡娃,甚至更鸡娃,才能舒缓家长受到的压力和越来越多的焦虑。
再加上海淀区作为中国一流高校最集中的区域,很多家长本身就是之前通过自身努力拼高考上大学,从而成功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提升的成功案例。所以在面对焦虑的时候,最自然的选择,就是让孩子去努力重复自己的成功之路。
最后就形成了那个著名的海淀loop(循环)悖论:一些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耗尽财力和人生,只为让孩子也能上清华北大。
我们不喜欢因为焦虑而选择从众或重复,所以我们也不喜欢海淀风的教育理念。
没有人不想孩子的未来成功,但孩子未来面对的时代和我们的不同,他们现在的社会基础,也与我们当时的不同。我当初的确是通过拼命学习刷题考试而成功,但孩子应该、或者需要重复我的人生么?如果孩子只是重复我的努力方式,那我之前努力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所以如果要公允的评价海淀风的刷题鸡娃教育,那我会说:教育没错,鸡娃也没什么错,甚至刷题鸡娃,对于一些家庭来说不能说错。但它错在营造了一种全民性的焦虑感,比如创造出“清华北大毕业的家长(或500强高管),为了孩子,辞职在家专心鸡娃”这种都市传说。如果冷静一下去想,这不正是因为大部分高管或者名校毕业生,并不会选择为了鸡娃就放弃自己努力工作,才会让这些传说那么引人注目么?
教育理念不是数学判断题,没有唯一解。千人一面的刷题式鸡娃教育,不可能真的解决各种不同背景,不同阶层家庭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它只会让家长在焦虑感的簇拥下,盲目跟随众人进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之路。而不是去分析自己家的具体情况,理性判断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所以我们的建议很简单 —— 可以试着暂时抛开焦虑感,思考一下:如果我希望孩子未来比我更成功,更快乐,更上一层楼。那他需要打造哪些能力,他有哪些天赋和兴趣,他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模式。
也许不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成绩,也许不是重复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也许不是每晚刷题到半夜,也许不是把时间都用在辅导班里。
也许可以更丰富多彩。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近期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