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是“国际不打孩子日”,那怎样的管教才是更合理的?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2-05-14

#前文提要:聊一聊鸡娃背后的心理及原因(点击阅读:从海淀风到小舍得,鸡娃焦虑人生背后的从众与重复


每年4月的最后一天,叫做“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中文翻译过来,就叫做“国际不打孩子日”,是美国的一个反体罚组织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有效管教中心)从1998年开始提倡的。主要针对的是美国一些社群中比较常见的家长暴力管教、虐待儿童的情况。到今年已经20多年了。


“不打孩子”这四个字说的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麻烦。比如美国白人家庭以前家暴比例非常高,而之后随着大规模的媒体宣传,白人家庭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很担心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很反对打孩子,反而让原来问题不严重的亚裔等少数族群家庭变成了打孩子的“代言人”(点击阅读:美国白人家长,你们要赶快学会打孩子了 【Russell Peters的单口喜剧】)。


很多美国家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担心负面心理影响,变得不敢管教孩子,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美国孩子,却并没有真的体现出在心理抗压承受能力上的优势(点击阅读:降低孩子自杀率这件事上,中式育儿vs欧美日)。


那如何寻找合理的平衡点,来更“安全有效”的管教孩子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国际救助儿童会基金组织(Save the Children Federation)在2012年,曾经做了一组反家庭暴力的活动宣传图,获得了“广告界奥斯卡”:戛纳国际创意节大奖。





这组图片用形象和震撼的方式,描绘了被虐待儿童成长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一生轮回”,展示了救助儿童会希望我们了解到的一个数字,也是图片角落里的那句话 ——  "70 percent of abused children turn into abusive adults." / 70%被虐待的儿童长大成人后会虐待儿童。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过于冷冰冰,但也说明了一个冷冰冰的事实:打孩子,也就是虐待儿童,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的“心理遗传病”。家庭暴力是我们社会的心理遗传病,它破坏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并将ta们塑造成未来更可能施行暴力的人格。


这是为什么呢?




从社会正常道德视角来看儿童相关的家庭暴力虐待事件,儿童毋庸置疑是无辜的受害者。但作为当事人,在暴力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并不这样想。


英国心理学家罗纳德·费尔贝恩曾经这样描述过儿童的心理:“他们宁愿成为天堂中的罪人,也不想当地狱中的圣徒。


这句话描述了很多被家庭虐待的儿童的无奈选择:从社会视角,他们是无辜的小天使,他们的家长是应该被惩罚的,使他们有的缺乏对儿童的爱与关心,有的缺乏正确表达爱的能力。但对于孩子来说,接受承认家长不关心和爱他们,接受自己生活在地狱中,是更可怕的事情。于是们宁可选择接受他们的父母是正确的,是爱他们的,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应该被惩罚。


所以我们才经常会在社会新闻中,甚至身边看到这样的情况 —— 发飙的家长暴打或者怒骂孩子,而被打被骂的孩子并不会跑开,反而试图贴近家长,道歉希望获得原谅。


因为这样的心理,孩子在成长中不断自我强化这种暗示,认可“打是疼骂是爱”,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解释为什么“爱自己”的父母会一直打骂他们。而这样的结果,则是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子女时,会同样下意识倾向于采用暴力甚至虐待的方式。因为否定这样的方式,意味着否定自己的童年,否定父母的爱。


这就构成了亲子相传的虐待轮回




我们曾经收到过一位读者的类似咨询求助,她先生从小经常被喝醉的父亲打,他也很反感这种行为,但现在有了孩子之后,遇到孩子不听话,却也忍不住大发脾气,有些时候也用打孩子作为管教孩子的方式。


和基因遗传病不同的是,“打孩子”这样的心理遗传病是我们有能力去治愈的。作为家长,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让这样的可怕疾病,不再遗传给下一代。


为了破解这样的轮回,我们需要努力去认知到:自己小时候被暴力,被虐待,不是因为自己不乖,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是自己父母的错误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开这个轮回,走出童年的阴影,用正确的方法去养育下一代。


不过需要提到的是,我们也经常被问到的另一类问题:因为家长压力太大,终于崩溃忍不住骂了孩子,打了孩子,怎么办?


家长也同样不需要那么纠结。如果造成了需要就医的伤害这是另外一回事,但人的心理,也应该是坚强的事物。父母一两次的错误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长期伤害。我们在讨论儿童在成长中受虐待、心理阴影这些词的时候,所描述的是那些在长时间内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行为。


至于怎么办?其实很简单,把孩子当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尊重对待:1,道歉;2,解释;3,下不为例。




那如何避免走向育儿上的两个极端:暴力打孩子,或者溺爱不敢管?


一方面家长要学会如何适度给自己减压,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给孩子一些自由,甚至犯错的空间,不要让压力累积到自己无法承受的尺度。


另一方面,要了解管教的意义。管教并不是惩罚,而是一种辅助。孩子就像一棵欣欣向荣的小树,生机勃勃,但有时候也会长偏。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需要的是通过管教,让他了解正确的方向。而不是暴力打压,磨灭他们的活力。


管教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但核心应该在于一点 —— 规则但在制定规则,以及根据规则进行管教甚至惩罚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


  • 孩子是否已经成长到可以理解并遵守规则,是否过早地给了他不合理的要求和压力?

  • 规则、管教的核心在于事情的对错,还是家长的面子和权威?当孩子对了,家长错了,如何处理?

  • 奖惩需要对应,不能只有惩罚,而没有奖励,也不能只有奖励而没有惩罚措施。

  • 孩子是否一起参与到了规则的建立中,了解和认可规则所设定的奖惩措施。他是否已经认可这样的规则?

  • 在孩子犯错之前,你是否曾经跟他重复确认过规则,让他了解他触犯了哪条规则,以及违反这条规则当初共同确认的惩罚方式?

  • 惩罚是为了让孩子进一步明确规则,了解对错?还是为了发泄你自己的怒火?

  • 惩罚和尊重人格并不矛盾,孩子可以被惩罚,但是不能被侮辱和家暴!你是否能明确这之前的鸿沟差别?

  • 惩罚之后是否能及时回到正常良好的沟通生活模式


如果有良好、被孩子认可的规则,那即便只有轻微的惩罚,也能实现管教的效果。但如果没有设置规则,只是暴打一顿,那就很难实现真正有效的管教,让孩子了解正确的成长之路了。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近期文章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