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象营 2018-05-26

芥末堆看教育

公众号ID:jiemoedu

关注


来源|蓝象营


5月18日,[三生万象]蓝象资本三周年年会上蓝象营顾问、翼鸥教育创始人宋军波先生分享了题为《平台乍现》的精彩分享。


宋军波在教育行业数十年,成立翼鸥教育前曾创办在线教育服务品牌“义方教育”。教育行业著名天使投资人,曾投资一对一辅导品牌学大教育。


翼鸥教育成立于2014年9月,核心产品为在线直播底层工具“ClassIn 在线教室”,提供班课在线教学解决方案。翼鸥教育先后获得好未来、ATA、新东方在线三轮投资,2017年3月6日宣布完成近亿元 A+ 轮融资。


宋军波表示,平台乍现是他对过去半年的所见与思索的提炼,这个想法甚至推翻了半年前自己大谈教育没有平台的判断。这样的转变来自切切实实的数据增长,以及他观察到的教育行业中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



为什么教育做平台,以前是个“骗局”:


  1. 教育产品/服务交易频次太低,三个月一次。

  2. 教育领域品类太少:学科教育只有九个品类,K12 机构几乎是纯粹竞争关系。

  3. 教育产品定义不清晰: 决策周期长、机会成本高。

  4. 买方和卖方之间对于产品的理解差异太大;教育产品无法点评,所以无法产生推荐式营销。



但是在线教育的发展速度超出我们想象:


  1. GMV 在变化——由“湖”到“海” :我们错误地用培训代替了教育,用K12代替了全领域。


  2. C 端的用户习惯在变化:接受在线教育——首选在线形态;教学日趋重度——混和式教学形态;家长难侍候——高端迷惘,低端下沉。


  3. “云端”技术底层快速进步:技术会引发“维度”的变化,那是一个全新世界。


  4. 跨!海!而!来!:教育行业的跨界,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巨头渗入到教育行业的跨界。



以下是演讲全文:


宋军波:今天所谈的,是过去半年的一些思索,与行业的主流观点完全不同。翼鸥是个比较特殊的创业公司,我们开发设计产品名为 ClassIn,它在互动性、功能性上跟之前世界上任何一款产品长的都太不一样。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也是这样,我取个名字:平台乍现。


在过去的几年里,很多做平台的公司都失败了。百度传课、腾讯课堂、100教育、淘宝教育、也有融到巨资的创业公司。也许业务部门或者创业公司还在,但是,平台已经不是热门话题了。似乎行业公认:教育不可能有平台。


这个时刻,我们突然提出“平台乍现”这个观点,再次体现了翼鸥教育的“独特性”。与大家比较坦诚地讲说,在我的内心:五年之后,教育平台一定会浮现。


教育做平台,以前是个“骗局”


过去我们认为教育不存在平台,因为四个点:


  • 第一,教育产品/服务交易频次太低,三个月一次。


  • 第二,教育领域品类太K12 领域里,所有的参与者都可能存在竞争关系,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情况。线下的饭店是有集群的;服装店一条小黑裙可能有50多款。但是教培行业只有9个学科,且在9个品类之间,大多数机构是多学科运营,所以他们相互之间几乎全部是竞争关系。


  • 第三,教育产品的定义不清晰。我跟一位阿里的电商前辈聊,他告诉我,阿里在做教育平台时,遇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产品的定义问题。不知道卖的是什么,怎么去描述这个教育产品。 产品、课程、结构,描述起来太复杂。如果描述过于精细,会导致家长决策周期长,增加机会成本。


  • 第四,卖方对于教育产品或者服务预期有极大差异,大部分服务的效果难以衡量,所以卖方无法进行标准化点评,无法产生推荐式营销。


在线教育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


下图是 ClassIn 的后台数据, 左边是日活。从2017年1月1号到昨天,中间凹下去的地方是节假日, 凸出来几乎都是周六,常态月增长率保证在20%左右,而且在加速;右边是 ClassIn 后台注册的机构数,因为我们初始化两次 crm 系统的数据,所以右边的图不太准确,但是一样可以看出加速增长的趋势。


4月份,在翼鸥后台注册的机构数量达240家。我觉得翼鸥后台的注册流程非常难用,有需要上传营业执照等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有240家机构注册。



所以,在线教育的发展速度超出我们想象。


  • 第一,GMV(网站成交金额)在变化,这是由湖向海的时代。


湖里是开不出航空母舰的,但是海里面一定会开出航空母舰。 在原来 YY 教育的时候,GMV 大概是200亿,但是今天已经是千亿级别了。而且我认为,未来会是10万亿级别的市场。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里,是可以开出不止一艘航空母舰的。


  • 第二,C 端用户的习惯在变化。通过我的一些观察,我发现三个趋势:


  1. 用户已接受在线教育,甚至会考虑首选在线。 一年前的少儿英语领域,北京部分家长都是在线上线下之间比较选择,现在部分家长们已经是在线机构之间选择了。


  2. 教学服务的日趋重度化。 教育的创业公司一定要记住,不要轻易把产品标准化,这是个在线教育的服务日趋重度的时期,对老师的依赖是在强化而不是在减弱。学而思培优业务,很多年前的家长社群服务就非常重。在线教育机构如果还停留在“演讲”教学的场景中,不加重服务, 不注重提升教学效果,幻想着标准化提高产能,无法实现的用户存留。


  3. 家长越来越难伺候。一、二线的家长被各种概念忽悠的有点选择障碍了,但是在线教育对三、四线城市的家长来讲还是新事物, 还属于尝鲜期,按目前的各大机构市场推进速度,估计很快也会选择障碍了。C 端用户的变化趋势,只能给大家做参考,因为这个行业发展速度太快了,可能一年后就不是这个趋势了,所以大家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关注家长群体的行为。


  • 第三,云端底层技术在快速进步。


腾讯用8年完成了协同文档编辑工具,马化腾秀了朋友圈;微软做 office365,一万个程序员,做了三年。翼鸥一个程序猿用一个月做了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做这个呢?因为这是作文、写作的核心底层工具,没有这个协同文本编辑的底层工具,教、学、练、测四个环节都不完整。我认为,在线教育的底层工具基本齐备,不过还非常不完善,目前散落在不同公司的手里,需要点时间慢慢整合。


  • 第四,跨海而来。


昨天今日头条入局在线一对一,腾讯在加大企鹅辅导业务投入,美团有教育板块,还有网易有道,他们都是巨头,跨海而来,他们甚至会深入腹地,进入到 B2C 市场。


教育行业的跨界,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巨头渗入到教育行业的跨界。这是一次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大跨界,知识付费与教学服务的大跨界,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大跨界,国内国外的大跨界。我们想想电商刚启动时的状态,再看现在的 OMO,就会明白在线教育将会是多大的跨界了。


综合上面的观察,当我看到这个变化的时候,我认为:以前,我们错误地用培训代替了教育,用 K12 代替了全领域。人们以前对平台是否成立的假设,是基于培训行业提出的,但教育行业远比培训行业大。




  1. 在线教育是融合性的生态,教育领域的品类远不止9个学科品类,还有素质教育和能力素养、企业培训等品类。


  2. 频次判断是错误的。当教育领域的品类非常多的时候,用户购买的频次比我们预想的高。因为用户在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平台上的交易频次很高,在用户心里,只要内容品质好,在喜马拉雅购买的内容和在教育平台购买服务,是同一个维度里的交易。我们应该用知识付费的频度定义教育平台的频度。


  3. 技术会引发“维度”的变化,那是一个全新世界!英国人发明了坦克之后,工业领先的法国造出了当时最好的坦克,将坦克放在阵地上当做移动的大炮用。德国人怎么用?德国人将坦克直接做成装甲师,这是全新的打法,全新的格局。


    当技术突破维度的时候,你所组合出来的产品可能和原来的设想完全不一样。当技术突破到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个人可以随时可以联接全球的教育资源,这已经不简单的是将传统的校外培训与公立教育在线化问题了,这是如何建立一个全新世界的问题。近程交易变为远程交易,会重构出不在我们想象中的全新的教育服务产品,产生很多新业态。


  4. 当维度产生变化时,各种底层工具逐渐普及,也就意味着数据化程度提高,服务性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现在产品迭代日益标准化,底层技术标准化。这不是由我们决定的,是大势。服务产品的标准化,便可以构建推荐机制。


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案例,希望大家可以更好理解上面四点。


第一个项目,我认为是中国在线教育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一个项目。项目创始人是一个支教多年的南开毕业生。她在一个县城高中支教三年,县城高中就是那种被抛弃的高中,但是她带出了8个考上一本的学生。


支教经历告诉她:县城中学里的孩子,没有职业梦想,这熄灭了他们的求学热情。所以,她希望通过在线的方式,告诉中国县城中学的孩子们,那些九成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们,什么是厨师?什么是快递员?什么是特种兵?什么是程序员?也许你考不上大学,但是你一样可以有一份职业的梦想。


于是她创办了途梦,一个公益平台。形态很简单,寻找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比如蓝象餐厅的领班、新东方的老师、医院的护士等、阿里的厨师、酒吧的驻唱、顺丰的金牌快递,这些志愿者们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告诉中国的高中生们自己的工作究竟是怎样的,为全中国的中学生展示该职业最真实的现状,提供职业指导课程。


因为 ClassIn 平台可以实现实时互动,而且不需要任何硬件安装,所以所有的学校可马上启用。 孩子们上课时积极踊跃的神态,以及课后写下的职业感言,让我非常感动。途梦,途中有梦,给县城的孩子们送去了一份梦想。


途梦成立才一年半,发展速度惊人,个别省级教委和市级教委再主动找涂梦,希望能够将途梦的平台,接入到整个省份的中学。市场的需求量太大了,远远超出了途梦的团队能力。


途梦这个项目,根本就不存在我们原有 K12 的思维里,跳出了培训行业。当技术突破了维度的时候,所构建出来的东西,并不存在我们原有的场景中。


第二个项目,是针对中小学生的跨学科PBL选修课平台,为公立校的孩子们开设各种 STEM 课程,聘请各路科学家与职业人士,给孩子们展示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个项目的创意很好,比如说给北京的孩子开设植物课程,就聘请植物学家给孩子们上课。比如大壮(蓝象资本投资总监)也可以在平台上开设《如何做产品经理》一课。 从一年级到高三,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设不同的项目。


但是这样的项目,现在难被国内市场接受,还需要一些时间,用户的自主学习习惯还需要时间培养。未来,这会是平台级的项目,因为它遵循了教育的本质,方向是对的。美国有类似的项目,中国也一定会有。我认为,这样的 PBL学习平台,未来会改变中国教育。


第三个项目,是一个搭建针对企业内训的 SaaS+ 讲师库的平台。我自己管过重型工业企业,也创业过,我清楚的知道:企业的 CEO 接受培训是伪需求,企业的 CEO 做员工培训,是刚性需求。


对于 CEO 们,企业内训中最头疼的是无法衡量培训的实际效果,无法安排培训时间,安排讲师资源。但是在线化可以把这些问题解决掉。翼鸥企业内训,已经全部都在 ClassIn 上完成。CEO 或者管理层可以随时查看每个接受培训的员工内训效果,在课堂上举了几次手,如何答题等。现在我们公司内训已经也有鲸打卡作业环节了,真狠啊!


平台路径:打铁还要自身硬!


初创企业不要轻易走平台创业的路径。


平台最核心的是赋能。什么叫赋能?赋能是自己要真的比别人有能力,要比B2C 更懂 B2C 的 C2C,比宝妈更懂焦虑,比名师更懂教学,比新东方更懂英语教学,比好未来更懂数学教学,才可能给别人赋能。


我不建议早期的教育创业者做平台型创业公司,原因在于目前所需要的底层技术开发还不成熟,其中一些必备的工具也还未完善,C 端用户的习惯正在变化,但还未达到成熟期。GMV 的量级正在变大,但也未达到一个足够量级。


而且,我上面提到的几个案例,都是大跨界的项目,完全不在我们熟悉的培训市场范围内,也都是要解决“教育”而非“培训”的痛点问题的项目。平台型企业的创始人应该是有韧性,充满激情和动力但是功利性不强的,且做好了这件事长跑10-20年的准备。初创公司在不具备大量的资金和完备的技术时,通常熬不过五年,所以建议大家要脚踏实地的思考和行动,真正解决教育中的痛点。


我最后说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翻译一下,就是梦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今天只是给大家提供新思路,不是忽悠大家去做平台。但是,新的思维模型,新的行业现象,大家也要更多的去思索,去观察。翼鸥也会与蓝象一起,经常给大家分享我们观察到的行业新现象,以及对新现象的思索。做为一家做底层的公司,未来十年依旧是做好底层,支持大家创业,支持各种平台的诞生。


本文转自蓝象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RECOMMENDATION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


监控学生

特岗教师

A股年报


清华生六六

中公李永新

对话斯坦福


早幼教内容

巴别梦想家

K12在线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