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专稿∣饶翔:照亮生命的那一束光——读蔡东短篇小说《她》

新女性写作专辑 十月杂志 2023-03-14

饶翔,文学博士,青年批评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出版文学评论集《重回文学本身》《知人论世与自我抒情》。现供职于光明日报文艺部。


照亮生命的那一束光

——读蔡东短篇小说《她》

饶翔


“记忆”和“回忆”可能是蔡东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如果说,记忆承载着一个人的历史,那么,回忆则是对于记忆(过往生命)的召唤、筛选、咀嚼、回味、省察与修订,“不经省察的人生的是不值得过的”,没有记忆也就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仿佛是一种象征,在蔡东两部重要的短篇小说《往生》和《朋霍费尔从五楼纵身一跃》中,男主人公都被设定为失智者,失智的同时也部分地或完全地丧失了记忆。而陪伴照顾他们的人,面对着一片记忆的黑洞,却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回忆,因为唯有不断地唤起记忆,才可能逃脱绝望与虚空,并战胜遗忘。

短篇新作《她》中的“我”老来丧偶,这是绝大多数人都必须面对的老境——在生命的尽头,相伴一生的两个人,总有一个人会先走。对于恩爱的夫妻,“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海誓山盟,毕竟只是一份美好的心愿,几乎无人能拥有这份幸运。先走的那位给活着的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关于两个人共度的岁月的记忆。有些未亡人暂时封存回忆,以逃避悲伤;有些则选择从现实逃往回忆,任思念如雨,悲伤如海。

“自她去世后我启用新的纪年方式,将这一年称为‘分离元年’。”然而,进入新纪年也一年多了,“我”却还像个贪恋被窝的孩子,依然无法习惯梦醒来发现已然没有了“她”的温暖,“我”下意识地保持着与“她”共在的生活形态,无法面对“她”已不在的这个事实,“我”还是不能从永远失去“她”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任家具积灰,心灵蒙尘。“一开始茶几表面的灰尘像一角硬币那么厚,眼睁睁看着,灰尘变成一元硬币的厚度,再后来,我从自己家逃走了。”满屋子的忧伤和记忆一起围困着“我”,“我”便不得不逃走,踏上自我流放的旅途。

这是一次悼亡之旅,也是一次救赎之旅。

旅程第一站,南方的女儿家,为了替“她”来看一眼女儿小区里的那棵凤凰树,因“她”喜欢、念念不忘这棵树。重回故地,满是记忆——至亲之人,和“她”一起帮助女儿抚育外孙女的岁月,熟悉的环境和面善的邻居,然而,在“我”眼中,皆物是人非。小区从前牵着狗的老太太,如今被狗拖着走,“背驼得比前几年更厉害了”。“三栋的”大爷是旧时相识,不知“她”已去世的他还问候起“她”,而“我”下意识地问答“出去买菜了”,竟真的又重温了昔日在小区门口等待“她”买菜回来的温馨旧时光,直到一个激灵惊醒,满脸都是泪,还不甘地再往小区门口望两眼……小外孙女穿上舞裙的样子,使“我”恍然想起“她”,女儿也问起,母亲当年跳的是什么舞。“我”只说跳得好,却说不出舞的名字。这是小说中第一次写到“她”跳舞。“她”曾经是一名舞者。

记忆不散,伤痛不减,越是至亲之人,反倒越是不忍让她们来分担痛苦——“年轻人的力气全用在应付生活上了,不够伤心的。”“我”离开,去往旅程第二站——温泉小镇“归林酒肆”。来来去去装扮怪异的人们形成了这个酒吧的超现实氛围,我要寻找多年前在此偶遇的一人,一个戴着面具的人,“面具留下的孔洞后面是这个人的眼睛,我看见眼泪充满了他的双眼,泪水颤动着,颤动着,终于流下来,两行泪流过煞白的面具,一滴滴,落下来”。多年前这个醉梦中的场景仿佛是命运的谶言,预示了日后“我”失亲的无言之痛一如当年的他。而当年的他告诉我,小镇桥东有个盲人,“那盲人能看到死去的人,知道他们在哪里生活,过得好不好”。这就是我此行的目的。“我”没有找到戴面具的人,却遇到了一位胎记男人,他毫无留情地揭穿了“我”的自欺欺人:“人就是一心盼着解脱得救,盼出些大骗子来。”“我”的悲伤在此地达至顶点。桥东没有住着通灵的瞎子,而“我”和胎记男人还是来到了桥边。这是奈何桥吗?可有孟婆汤?然而此刻,小桥流水,月朗星稀,前尘如梦,记忆却如波浪袭来,我重新回到那一刻:“医生宣布她死亡,有什么东西硬生生穿过我的身体,我被开了个大洞。”“我”也回到那一刻,“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跳舞。也许过往的记忆都已模糊不清时,那个片段仍免于湮灭,随时能从一团晦暗中跳出来,放射异彩。”舞台上,她如一个“野孩子”,“她跳跃、旋转、摇摆,她本身就是发光的物体,吸饱了日精月华,自行发光。”那是“她”生命中最有华彩的一章、一瞬。

旅程最后一站,是一处名叫青林泽的湖泊。为了纪念结婚三十周年,“我”和“她”曾在此旅行度假。湖水见证了那一夜,“她”脱离开篝火晚会众人围成的圆圈,在火堆边独自跳舞:

“原来舞蹈可以模拟流水。大水从高处落下来,涌向弯曲的河道,迂回蜿蜒地流过去,前进,拐弯,回旋,随着河道的形状和地势的下沉抬升,水流曲尽变化。除了四肢,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在起舞,包括脊柱、血液和魂魄。她的身姿越来越柔软,好像快要化作雾和烟,乘风而去。”

“她”也许当这是此生中最后一支舞,所以务必充沛、务必忘情……在星空之下,在大地之上,“她”爆发,“她”绽放,“她”轻盈而盛大地翩然起舞。那是真正的自然与生命之舞,暮年的“她”还一如当年舞台上的那个光芒四射的“野孩子”。

“那是婚后头一次看见她跳舞,也是最后一次。”舞蹈戛然而止,生命戛然而止,旅程戛然而止。

这是一次向时间深处打捞记忆之旅,同时,也是一次发现之旅。

小说篇名为《她》,我们不难从中读出女性意识。“搞文艺的女人,开放,不安分,哪有心思好好过日子呀。”“她舞动的身体,好像携带着难以尽述的罪恶。”而“她”亦无法罔顾这些世俗的偏见,下决心要完成好这个世界为女性设定的角色功能——贤妻良母,为此“她”不惜托人四处说媒,直到“我”不顾家人的冷言与反对娶了“她”。“她”用本可能精彩飞扬的一生换取了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家庭,用漫长的时光收获了“我”对“她”那句世俗而平庸的评价:“她是个好人,好女人”。而“她”则永远地告别了心爱的舞台,隐藏起曾经的热情与才华,连女儿都从来没看过“她”跳舞,“舞跳得也好”不过是“我”加在“她是个好人,好女人”之后的迟疑、勉强、无足轻重的赘余。“她”曾经的光辉历史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所有的痕迹消失,无人记得那些旧事。我们白头到老。”

女性最初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伍尔夫在《妇女与小说》一文中写道:“这答案目前被锁在古老的日记本中, 被塞在陈旧的抽屉里, 有一半被湮没遗忘在老年人的记忆之中。这答案要到那些地位低微的无名之辈的生活中去寻找——要到那些几乎没有灯光的历史的长廊中去寻找, 在那儿, 幽暗朦胧地、忽隐忽现地, 可以看见世世代代妇女们的形象。”

没有灯光的历史长廊,幽暗朦胧的妇女形象,这是很长一段人类历史时空中的女性命运,在现代女性意识的光照下,应有更多不显的女性真实生命被彰显出来,那就好比是“我”从女儿家床下找到的毛绒猴子,它被遗忘在黑暗里,“我”把它装进背包带回了家。 

然而,作为一位格外看重个人伦理的作家,蔡东还不止于此,她要再度将“她们”还原为“她”——一如,“她”要将自己从篝火晚会的圆圈群舞中解脱出来,跳一段生命的独舞。“她”是有名有姓者,“她”叫文汝静。随着回忆漫溯,随着小说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的叙事推进,“她”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曾经的艺术梦想、热爱与激情成为照亮“她”日后漫长日常岁月的一束光,悄悄投射为一种气质、某些印记:“这么多年来她的身姿始终自然挺秀,像清晨阳光下的一棵小松树”,“无论穿着睡衣还是戴着围裙,她始终身姿挺拔。她端坐在沙发上,头和背在一条直线上。她晾晒衣服,手臂在空中划出一道柔美的弧线,她剪脚趾甲,抬腿,收腿,宛若仪式。隔一段日子她就把我的四季衣服找出来,细细检查一遍,将纽扣松动的放在一起,然后她捻起一根针,举到光线充足的地方,另一只手捏着搓细的棉线,对齐了,在清透的阳光中,棉线极富韵律地穿过针眼。”这束光使“她”内心丰盈,使“她”在日常中发现和创造美感,从而拥有了女性在平静中自我生长、获取幸福的能力。“她无时无刻不在秘密起舞。”直到病卧在床,“她”仍心心念念女儿小区那棵拥有最热烈色彩的凤凰树,“成片成片地开,开满花的树冠在空中横铺,像一个跳舞的人正展开身体”。

不仅于此,“她”还以某种温润、绵长的力量带动影响着“我”。“她”在湖边独舞的那一晚,“我”在感到震撼的同时,又暗自盼望这震撼赶紧消散。这可以解读为“我”对于“她”强大生命能量的既心悦臣服又隐含恐惧的矛盾心理。“我”走过去试图阻止“她”,“她没有停下来,挽起我的手,带着我旋转。我抗拒的身体渐渐变得松弛,跟上她的步伐,宛若随水漫流,涨涨落落”。而“她”曾经的生命也悄然地在亲人生命中留下痕迹:女儿说起母亲时,“不自觉地调整体态,挺直了后背”。看到镜中自己弯腰驼背的形象,“我下意识地调整,收回往前探的脖子,打开背,挺直腰”。“她”依然还在,如同照进“我们”生命的那束光。

“我”漫溯于记忆之河,捕捞到安稳的婚姻岁月唯一一次“危机”。那一次,昔日舞友邀请“她”重新排舞登台,“我”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不愿意她去。“我们已过上安稳生活,我害怕她想起舞台上的自由和激情、荣耀和掌声,那些光鲜东西的后面,从来都潜伏着动荡、混乱和破坏。我甚至忌讳想起那两个字来,仿佛有剧毒,仿佛是洪水猛兽。”“我”回忆起当时“她”的反应,那晚“她”找出当年的演出服和头饰,在灯光下翻来覆去地看。“她”是在这些廉价的道具上检视自己曾拥有的流金岁月吧?“她”是如一名卸甲归田的将军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她”的内心有多少留恋,就有多少挣扎,而又是什么让“她”再一次地拿出了跟旧日情人分手的决绝?“她”是如何平息了内心的风暴,继续风平浪静地行驶在日常的河流?

回忆不仅是打捞、筛选,也是省察、修订。此时,“我”再度返回那一晚的记忆,“我”愿意克服来自男性的私欲,克服对女性才华与生命能量的隐秘恐惧,将那一晚的记忆“修订”为:“我宽厚地一言不发,她反复摩挲演出服。多么平静的夜晚,无声的对话比能说出来的话意味更明确。”这是因为,经过对记忆的省察之后“我”更懂“她”了,因为更懂“她”便也更爱“她”了,这种“爱”超越了本能与惯性,到达了一种灵魂的宽深境界。

最后,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她》写的到底是什么?

——写的是女性的生命,写的是艺术的光,最终,它写的是爱情,理想的男女之爱,是平等、尊重、了解、理解、信任、包容;是努力克服人性的自私,尊重对方的生命意志;是耻于单一索取,而甘于相互奉献:

“不用她开口,我就自愿化作她需要的任何东西,腰间的一根银链,手腕上的一束飘带,一束追逐她的光,甚至是她足底的一双舞鞋,如果她张开双臂仰起脸庞,说来一场雨吧,我就化作一朵云彩,飘到她头上,为她降落一场温柔无声的细雨。”

《她》也让我们感知到,蔡东越来越明晰的创作路径,她是伍尔夫所说的“现代小说家”——“现代”并不意指现代派的技巧、意识流的方法,而意味着她从“物质主义”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辟着自己的精神疆域,她愿意用更多细节点染、意境营造,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来揭示“内心火焰的闪光”。


2020-1《十月》目录

中篇小说

玫瑰开满了麦子店/005  石一枫

骑鹅的凛冬/105  郑小驴

宋时光/132  晓 航

 

短篇小说

在医院里/078  朱秀海

航班延误/093  裘山山

 

散  文

遥远的局外/074  陈丹青

金沙江的幽暗处/123  陈洪金

 

思想者说

班主任/161  黄 灯

 

小说新干线

梁多多(短篇)/177  赵 勤

教堂蓝(短篇)/184  赵 勤

幻 象(创作谈/191  赵 勤

心灵奇点(评介)/192  何 英

 

译  界

帮 助/194  [美国]罗伯特·斯通  李寂荡 译

 

中国科协  中国作协主办

科技工作者纪事

奔向月球/209   宇 舒

 

诗  歌

活着咏叹调/225  海  男

于坚近作/228   于  坚

平安夜:给阿彼尔的献诗/231  施  浩

启示与修正/234  茉  棉 

在辽阔的人世/237  龚  纯

有一根藤蔓牵着花朵/239  邓  方

 

艺  术

封  面 无题(绢本设色)  曾志钦

封  二 画廊经纪人(油画)  靳尚谊

封  三 穿蓝裙子的女士(油画)  靳尚谊


封面设计  赵平宇

篇名题字  津  渡

女性写作:她们说——“新女性写作专辑”作家微访谈

2020-2《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主诗人语)∣张莉:重提一种新的女性写作

2020-2《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①∣贺桂梅、张莉:关于四十年来中国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的对谈

2020-2《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②∣贺桂梅、张莉:关于四十年来中国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的对谈

2018-6《十月》·中篇小说(选读)︱孙频:河流的十二个月

微信·专稿︱顾奕俊:李鸣玉与孙频,两个作家的“前史”——读孙频中篇小说《河流的十二个月》

2020-2《十月》·中篇小说·新女性写作专辑∣孙频:白貘夜行①

2020-2《十月》·中篇小说·新女性写作专辑∣孙频:白貘夜行②

微信·专稿∣行超:“到底什么是独立、自由”——孙频《白貘夜行》及其他

微信·专稿∣弋舟:一片承接泳姿的水面,终于席卷而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