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还是大逃跑?
电影《敦刻尔克》今天在中国上映
因为有诺兰导演的加持
所以中国粉丝已经伸长脖子等了很久
看电影之前/之后
有必要了解一下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怎么回事?
敦刻尔克精神又为什么被后人津津乐道?
▲上面这张油画是英国画家查尔斯·昆达尔1940年画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上面是敦刻尔克弥漫着战火硝烟的海滩。
▼下面这张图是《敦刻尔克》电影的海报之一,当时盟军被围困形势一目了然:
▼今天的敦刻尔克——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海港小城
两本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高分书
《敦刻尔克》
作者: [美]沃尔特·劳德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译者: 黄佳瑜
出版年: 2017-9-1
《敦刻尔克》
作者: [英] 约书亚·莱文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译者: 吴奕俊 / 陆小夜 / 王凌
出版年: 2017-9
大撤退起因:盟军在德军“闪电战”的攻击下溃不成军
1940年5月10曰凌展4时30分,希特勒向西线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闪电战。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近40万英法军队被三面围困在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几乎插翅难飞。
大撤退经过:英国发动“发电机计划”将军队撤往“安全区”英国
英国执行“发电机”计划,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船只,将被困在敦刻尔克的盟军撤退到英国海岸。从5月26日开始到6月4日,在英国海空军奋力掩护下,甚至连群众都驾着各式各样的小船前来将盟军从敦刻尔克先后撤出,最终撤离338226人,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大撤退结果: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为反攻欧洲大陆作准备
战斗中约4万余人被俘。盟军在撤退中丧失了全部重装备和数十万吨军用物资,被德军获得,如下图:
但是这次战略性撤退也保留了盟军大部分有生力量,其中包括英军最为精锐的第3步兵师和第50步兵师,这两个师团在诺曼底登陆的战役当中拿下两个海滩。原计划撤退3万人的行动最后结果撤走了30万多万人,因此被称作“敦刻尔克奇迹”。
大撤退的黑历史
法国人在哪里?电影着力表现的英国军民一心的美好品质,但是大撤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军队,以及为保护盟友军队安全撤离而负责殿后的四万法军却被当成透明。法国《世界报》质问:“一同撤退的法兵在哪里?4万法军拚命守城,因抵抗军备更精良、人数更多的敌人而牺牲,他们又在哪里?”
英国抛弃盟友是惯犯?电影中的撤军可歌可泣,现实中的撤军却远远没那么美丽动人。首先,英国方面原本的打算是撤走英国军队,并且没有告知法国盟军,而是偷摸先撤走了一部分英国军队,被法国发现后才不得已而敷衍。其次,在撤离过程中英国也是很勉强地把将登船名额分配给法军,法军不得不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组织自救。英国人也眼看着4万守城的法军最终被抛弃在敦刻尔克的海水中。
而成功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两年后又组织了缅甸抗日联军大撤退。因为英国不顾一切地先行逃跑,丢下的武器辎重都被日军获得并用于战中,拼死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被抛弃了,10万中国远征军,最后撤回的只有4万,其中1万战死,5万倒在了撤退的途中。
▼被纳粹俘虏的法军
但我们能说啥呢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一个英国人
敦刻尔克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敦刻尔克的奇迹一直让英国人津津乐道了很多很多年,它成为了英语里的专有名词,意思是:在恶劣环境中团结互助的精神。
例句:
There was a Dunkirk spirit in the village during the floods.
在水灾期间,村子里充满敦刻尔克的精神。
还有精明的酒商用打造了一款名叫“敦刻尔克精神”的烈酒:
然而,《时代周刊》亚洲版的一篇关于敦刻尔克的报道引用一些现代政治评论家批评说,这个词是极端爱国主义的体现,它太过“小英格兰主义”,甚至导致了大多数英国人在公投中支持脱欧的结果。苏格兰《国家报》的专栏作者帕特·凯恩说,民族主义政治家一直利用这一用以比喻孤军奋战的英国人的词汇,而电影《敦刻尔克》再次强化了这种趋势。文章还提到:三十万盟军士兵成功撤退一事使这一表达植根于民族记忆中。后来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和玛格丽特·撒切尔曾利用这一词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不过对于粉丝而言
电影好看有情怀就好了嘛
还要啥自行车!
这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后来人可以开启上帝视角来评判
当时的人所作所为
也可以用无可挑剔的镜头语言
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还可以借助电影的观感
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但是
国家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
政治与军事也不靠感情运转
升斗小民,只能希望的是
不要再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