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裔文学之旅 | 美国本土裔文学的起源与复兴
2019年5月31日—6月2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共同主办、外教社及其他单位协办的“全球视域下的族裔文学: 第六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在辽宁大连召开。国内外100余名学者对族裔文学研究的理论、政治文化话语、伦理维度以及世界族裔文学的关系等进行反思,就世界非洲裔流散文学、世界华裔文学、世界犹太文学及其他族裔文学进行研讨。
在国别和区域的族裔文学已经成为新的学术热点,跨国主义和全球视域也正成为世界族裔文学研究的切入点的大背景下,学者们对美国族裔文学研究的热情有增无减。从本届研讨会的发言题目来看,大部分学者依然选择了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家和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思飞君感到有必要将外教社近年有关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书籍进行梳理,以供读者参考。
本期介绍美国四大族裔文学之一的本土裔文学。它经历了怎样的起源与发展?又有什么特征?有哪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文学作品并不超越,它们受时代和地点的滋养,它们不是在真空中,而是从共同的语言和信仰的社会库存中提炼形象和意境。而且,当作品的语言和意境达到一定张力时便出现一种突出的品质。”①
①萨克凡·伯克维奇:《惯于赞同——美国象征建构的转化》,钱满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页。
本土裔文学
起源与发展纵观美国本土裔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粗略地描述如下:它以两三千年历史的瑰丽丰富的口头文学为起源,后因欧洲移民到达和殖民叙事的兴起而淡出人们的视线。即使从18世纪下半叶起,陆续有借助英语经书面化了的文学现象出现,在随后的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一文学传统实际上仍然处于十分边缘的地位。此后,随着大规模的西部开发及“驱除印第安人法”的实施,导致文学创作主体实际上被驱赶到了地理意义上的边缘,从而使本来就处于文化和社会边缘地位的本土裔文学,其生产地也被彻底边缘化了,这样的边缘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本土裔文艺复兴”。
……
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美国本土裔文艺复兴所引发的当代美国本土裔文学繁盛势头不减,当年的大多数作家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能力,不断有新作力作问世。而新一代美国本土裔作家也正在昂首进入这一舞台,为本土裔美国文学在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丰富着当代美国文学整体成就。
特征与范畴北美本土传统文学由本土居民用自己的语言创造,以本土居民为对象,表现本土居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有着独特的本土风格特征。它是一个内容形式都十分丰富的综合现象,并且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它与本土居民的生活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学”的性质。
……
尽管北美本土传统文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千差万别,但人们仍能大致归纳出一些在相当数量的部落文学中都可以见到的文学样式,其中最主要的有:典仪文学、曲词诗歌、创世神话与人世传说等。而在神话传说中最具有本土特色的,则当属“恶作剧者传奇”。
……
随着为印第安儿童开办的寄宿学校的陆续建立,随着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本土裔居民的英语书写就开始出现。
1772年,莫西干印第安人牧师奥康姆的《摩西·保罗的行刑布道》出版,标志着北美本土裔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即从口头文学过渡进入书面文学。
在1772年到1990年间,本土裔英语文学成就斐然,从讲演与抗辩开始,逐渐出现了部族与个人历史书写,进而有了诗歌、小说和戏剧这欧洲文学的三大文类,美国本土裔英语文学由此在书面文学主导的文化语境下站稳阵地,随即进入世界舞台。
作家与作品19世纪及以前:
奥康姆《摩西·保罗的行刑布道》(1772)
埃普斯《菲利普国王赞》(1836)
科普韦《奥吉布瓦人传统历史及特点》(1850)
里奇《加州名匪穆里埃塔》(1854)《诗集》(1868)
卡拉汉《丛林之女威尼玛》(1891)
波卡贡《丛林女王》(1899)
20世纪初期和中期:
齐特卡拉-萨《齐特卡拉-萨重述印第安老故事》(1901)
伊斯特曼《印第安灵魂》(1911)
奥斯奇森《野地丰收》(1925)
昆塔斯科特《混血姑娘科吉维亚》(1927)
里格斯《丁香青青》(1931)
马修斯《日落》(1934)《对月谈》(1945)
麦克尼柯尔《身陷重围》(1936)《阳光下的奔跑者》(1954)
1969年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
纳瓦尔·斯科特·莫马迪《晨曦屋》(1968;1969年获普利策奖)、《遥远的早晨》(2011)
汉奈·基伽莫《印第安兄弟》(1972)、《新本土裔美国戏剧》(1980)
杰拉德·维兹诺《永久的天空》(1972)《哥伦布的后代》(1991)
詹姆斯·韦尔奇《血中之冬》(1974)、《愚弄鸦族》(1986)、《印第安律师》(1989)
乔伊·哈尔霍《最后一支歌》(1975)、《如她所言》(1984)
黛安·格兰西《金牛星》(1982)、《旧事启蒙》(2004)
路易斯·厄德里克《爱药》(1984)、《圆屋》(2012)
阿莱克西《世界上最强悍的印第安人》(2000)、《亵渎》(2012)
(*限于篇幅,本文仅罗列部分本土裔作家及作品,详细索引和大事年表见张冲、张琼著《从边缘到经典:美国本土裔文学的源与流》。)
美国本土裔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自有其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语境。在当今的美国文学整体中,它以一支族裔文学的身份出现,与美国非裔、亚裔(华裔)、西裔文学并称四大族裔文学,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丰富着美国文学的整体宝库。
它植根于深厚悠长的本土传统,交融着数百年来与欧美文化之间的恩怨情仇,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现实的同时,顽强而卓有成效地坚持着自己的族裔身份和文化传统,甚至影响并部分改造着依然占主导地位的欧美文化和文学传统。这正是它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是这一文学现象得以延绵不绝、且影响日益增强的保障。
❒
推荐书目:
2013—2015上海图书奖二等奖
本书是国内首部美国本土裔文学史论性著作,丰富了国内美国文学史及文学成就研究的成果。本书对在当今美国这片大陆上具有三千年辉煌历史的本土裔(印第安)文学的口头文学传统进行分类叙述,并重点叙述和讨论了本土裔英语文学从18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头十年的发展和成就。本书在传统作品分类、早期英语文学成就述介及研究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并配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可为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刘肖栋,杨孝明著
相关书目《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
刘海平,王守仁主编
张冲主撰
相关书目《美国小说:本土进程与多元谱系》
朱振武 等著
下期推出:族裔文学之旅 | 美国华裔文学的矛盾与挣扎,敬请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思飞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