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刘正光 李雨晨:《认知语言学十讲》

刘正光 李雨晨 思飞学术 2021-03-17

C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认知语言学十讲

作者:刘正光  李雨晨

ISBN: 978-7-5446-6100-3

出版时间:2019-12

定价:55.00(平)

丛书:

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语言学十讲 

主编 束定芳 策划 庄智象





 前言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策划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普及语言学的“讲座系列”,把语言学的各分支学科用通俗易懂的讲座形式呈现给读者。感谢信任,委托我写《认知语言学十讲》。我感觉有三点难处:1)认知语言学涵盖面很广,哪些该写进去,难以取舍;2)认知语言学的入门读物已经有几个很有影响的版本了,如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Ungerer, Friedrich & Schmid, Hans-Jorg 1995)、《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 2000)、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Vyvyan Evans 2006)、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 (Dirk Geeraerts 2006),再要写一本导论,难度可想而知;3)读者对象为语言学专业,怎样述说才能让读者接受,心中根本没底。也正因为这样,2014年接受这个任务后,一直不敢动笔。


为了完成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去年申请了三个月的国家留学基金项目,静心思考本书应该包含的内容、全书的结构和表述的方式。确定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虽然这是一本导论,也要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学会怎样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问题;二是,用简明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与语言的关系;三是,对读者学习外语有所启发。


基于以上原则,全书内容的安排线索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同类著作,以认知能力为主线,将要讨论的内容串起来,从目录可以看出这种安排。一个更大的变化是,本书没有将隐喻和转喻作为独立的章节来写。这是因为,既然隐喻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那么,在语言与认知的各个层面都会有它的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和逻辑层次的交错,我们采取了隐性处理,花了较多笔墨讨论语言学习的问题。


写作中,我们不求面面俱到,而是以核心概念为基础,深入阐释其内涵与启发意义,希望有助于掌握学术阅读的方式,实现深度阅读。表述上,我们尽可能地使用交谈的方式,选用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可读性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尽量增加亲切感。


本书的写作过程再一次让我更深刻地体验了语言的魅力与乐趣。








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三个假设


在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前后,生成语言学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其学术思想一直影响着学术界,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假设:

•语言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

•语法是自主的;

•语言是天赋的。


但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与生成语言学对应的三个基本假设:

•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器官(faculty);

•语法是概念化过程;

•语言知识产生于语言运用。


假设1是对语言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的反动,宣告了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生成语言学语言观的根本差异。该假设认为,语言知识的表征与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没有什么差别,语言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在本质上与其他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没有两样。这个假设包含两层 含义:第一,语言知识——关于意义和形式的知识——从根本上讲是概念结构,即语义、句法、形态、音系表征都是概念性的;第二,管辖(govern)语言运用,尤其是意义的建构与交流过程的认知能力,原则上与其他认知能力相同。也就是说,语言知识的组织和检索与大脑中其他知识的组织与检索没有明显的差异,说出和理解语言时的认知能力与完成其他任务时所需的认知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简而言之,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假设2在Langacker于1999 年出版的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一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发。其基本观点是,概念结构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真值一条件与客观世界的对应(correspondence)。人类认知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将经验概念化后表达出来(包括语言知识的概念化)。概念结构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识解(construal)的作用,如范畴结构、知识的组织结构、多义性、隐喻、词汇语义关系等。识解具有主观想象的特征,即使语法成分与结构也是以某种方式将经验识解。因此,意义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


假设3认为,语义、句法、形态、音系的范畴与结构是在具体的语言用法中逐渐形成的。该假设认为,句法行为和语义解释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应该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考察,这样产生的句法表征模型既 能解释常规事实,也能解释特殊的(非常规的)事实。那么,非常规事实的理论意义得到了重视。由此而建立的理论模型更加符合语言实际(natural)。因此,理论模型的解释范围扩大了,解释力增强了。


关于天赋论,有必要指出的是,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是有差别的。生成语言学的天赋论指的是,人出生时就遗传有语言的基因, 语言是学不会也教不了的,而是在自然的语境下,在语言输入的刺激下语言基因(语言的普遍原则)被激活而已。语言输入的作用是帮人们建立某种语言的参数,即最终习得某种语言。说得形象一点,语言是在人脑里长出来的(language grows in the brain)。认知语言学的天赋论指的是,人都具备学习语言的生物器官,具体学会的语言是在语言实践中逐渐衍生(emerge)出来的 。

(《认知语言学十讲》pp. 18—20)





目   录 

    第一讲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认识
    1.  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1.1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1.2  生成语言学在解决语义问题上的困难
    1.3  理论建设中的方法论问题
    1.4  相关领域的研究发现
    2.  对语言的三点基本认识
    2.1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形义构成的整体
    2.2  语言的创造性来自语言使用者
    2.3  语言的文化差异性
    3.  语言的三个基本特征
    3.1  语义是核心
    3.2  语法结构都有意义
    3.3  语言基于使用
    4.  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三个基本假设
    5.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主义
    6.  研究内容:认知能力
    7.  研究方法:内省法与实证相结合

    第二讲    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认知的共性与个性
    1.  经典范畴化理论
    2.  原型范畴化理论
    2.1  原型范畴化理论的两个来源
    2.1.1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
    2.1.2  罗丝的三个层次理论
    2.2  原型范畴化理论的四个假
    2.2.1  特征不平衡性与使用限制的度
    2.2.2  边界模糊性与可接受性差异
    2.2.3  辐射模型与多义网络
    2.3  相似性与范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3.  非范畴化:语言与认知创新的有效途径
    3.1  非范畴化的含义与特征
    3.2  非范畴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三讲      理想认知模型、框架、认知域:知识的基本组织方式与推理基础
    1.  理想认知模型
    1.1  命题结构
    1.2  意象图式结构
    1.2.1  图式、意象、意象图式
    1.2.2  意象图式的两个主要来源
    1.3  隐喻映射模型
    1.3.1  概念隐喻的三种基本类型
    1.3.2  隐喻映射的基本特征
    1.4  转喻映射模型
    2.  框架与认知域
    2.1  框架
    2.1.1  认知心理学关于框架的认识
    2.1.2  语义学中的框架
    2.1.3  框架的意义
    2.2  认知域
    2.2.1  认知域的两个层次:基本认知域和抽象认知域
    2.2.2  认知域的基本特征
    2.2.3  认知域的工作方式
    2.2.4  认知域与意象图式、框架的异同

    第四讲    识解:认知的主观能动性.
    1.  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
    2.  识解的不同方式
    3.  识解的主要维度
    3.1  详略度
    3.2  调焦
    3.2.1  前景VS.背景
    3.2.2  辖域
    3.3  凸显
    3.3.1  勾勒
    3.3.2  射体/界标
    3.4  视角
    3.5  心理扫描

    第五讲    注意力:认知的选择性
    1.  注意力分配型式
    2.  图形与背景
    2.1  图形•背景的内涵与特征
    2.2  图形•背景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2.2.1  单事件句里的图形与背景
    2.2.2  复杂事件句里的图形与背景
    3.  图形•背景逆反
    3.1  倒装句中的图形•背景逆反
    3.2  话题句中的图形•背景逆反
    3.3  左移位构式中的图形•背景逆反
    3.4  多维度的图形•背景逆反案例分析: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
    3.4.1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重叠与名词的并置
    3.4.2  名词短语并置中的四种图形•背景逆反

    第六讲    虚拟性:语言与认知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1.  虚拟性及其表现形式
    1.1  虚拟运动
    1.2  虚拟变化
    1.2.1  过程变化
    1.2.2  实体变化
    1.3  虚拟互动
    2.  虚拟性的产生机制
    2.1  隐喻与转喻
    2.2  心理扫描
    3.  虚拟性的解释力
    3.1  虚拟性与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问题
    3.2  虚拟性与动态向静态转换
    3.2.1  静态化与宾语隐形
    3.2.2  静态化与特征句
    3.3  虚拟性与完成向未完成转换
    3.4  虚拟性与时态的认识态度意义
    3.4.1  现在时的认识态度意义
    3.4.2  过去时的认识态度意义

    第七讲  概念合成:认知的在线性与开放性
    1.  心理空间
    1.1  心理空间及其属性特征
    1.2  心理空间的建构方式
    1.3  心理空间的作用与意义
    2.  概念合成
    2.1  概念合成网络
    2.2  浮现结构与处理过程
    2.3  处理原则或限制
    3.  概念合成理论的广泛应用

    第八讲    多义性:认知的典型性与网络性
    1.  词汇多义性及其生成机制
    1.1  转喻的视角化与多义性
    1.2  隐喻与多义性
    2.  功能多义性及其生成机制
    2.1  词类层次的功能多义性
    2.2  构式层次的功能多义性
    2.3  句法成分(位置)的功能多义性及其生成机制
    3.  认知语言学对多义性本质的认识
    3.1  经典理论对多义性的处理途径
    3.2  认知语言学对多义性的处理
    3.2.1  多义链和多义网络
    3.2.2  意象图式:多义性的体验基础
    3.2.3  框架:多义性处理的形式模型

    第九讲    构式:语言习得与使用的体验性与文化性
    1.  构式:语言的基本单位
    1.1  构式的基本定义
    1.2  构式的基本类型
    1.3  构式的基本特征
    2.  构式的互动原则:以大管小
    3.  基于原型的网络化
    4.  构式:语言习得的基本单位
    4.1  基于词项的习得
    4.2  构式图式化
    4.3  构式合并
    4.4  过渡概括的理论意义
    4.5  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
    4.5.1  意图识别与文化学习
    4.5.2  图式化与类比
    4.5.3  固化与优先占位
    4.5.4  基于功能的分布分析:范畴化

    第十讲    认知语言学与外语学习
    1.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能力观
    1.1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及语言能力的基本认识
    1.2  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及其意义
    1.3  语义的中心地位、语法结构有意义与语言理据性
    1.3.1  语义的中心地位
    1.3.2  语言的理据性
    1.3.3  象似性
    2.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学习的启示
    2.1  基于语言理据的知其所以然学习
    2.2  多义性:掌握其扩展理据与内在联系
    2.3  对比分析与语言意识培养
    2.4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于语言学习
    2.4.1  语块与文化学习
    2.4.2  隐喻性语言与文化学习
    2.4.3  同义性、多义性表达式与文化学习
    2.4.4  语法结构词或标记语与文化学习
    2.4.5  融于语篇组织结构的赏析当中
    2.4.6  翻译与文化学习
    2.4.7  语言对比与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后记    




扫码试读

《认知语言学十讲》以认知能力为主线统领全书内容,用通俗、简明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与语言的关系。专题探究的内容包括: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三点不同认识及其理论启发意义,认知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创新性(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认知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力分配、识解、虚拟性),认知的高效性(理想认知模型、认知域和框架作为知识的组织与运行的基本单位),认知的开放性(概念合成),认知的原型效应与网络效应(多义性),认知的整体性与文化性(构式作为语言习得与使用的基本单位)。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导论性著作,而是吸收了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引导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刘正光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优秀),欧美多所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英语专业教学团队主持人,中国英汉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重点1项),省部级课题近20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









李雨晨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布莱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界面、构式语法。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部级项目两项、校级改革项目多项。获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本科生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湖南省外国语言与翻译优秀成果奖。






束定芳 田臻:语义学十讲 | 语义学的兴起与发展

朱磊 杨春雷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十讲

专著推荐丨王文斌 邵斌:《词汇学十讲》

专著推荐丨蔡永良:《社会语言学十讲》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廖巧云:语义修辞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汉乏词义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

外教社海外原创学术丛书之二:《国际认知语言学经典论丛》

语言学 | 如何用认知理论解释英语倒装结构?

新书推荐丨Langacker:《认知语法探索》

新书推荐丨《应用认知语言学》(1、2)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欢迎留言,记得点在看哦


点亮在看,关注认知语言学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