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著推荐 | 王恩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与实践》
ISBN: 978-7-5446-5973-4出版时间:2020-01定价:25.00元(优惠价:20.00元)
01
起先,在阅读国内学者撰写的有关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文章和论文后,我以为多元文化主义比较简单,没有深奥晦涩的理论,仅是一种政治议程和行动纲领。但是,自几年前正式开始研究此课题时,我才发现多元文化主义不仅有理论,而且它的理论还相当丰富和复杂。于是,我开始“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研读其理论文献。一本一本书啃下来之后,才慢慢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有了一点感觉。与此同时,我还阅读了大量有关多元文化主义政治行动的文献,了解多元文化主义如何具体在美国教育界的实施和争辩情况。于是,就有了本书的书名——《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与实践》。
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美国学术界出版了大量的著作。有从后现代主义角度探讨它的,有从解构主义视角研究它的,也有从话语权角度剖析它的。此外,还有从“承认政治”“差异政治”和“平等政治”视角解释多元文化主义现象的。我在研读过程中,发现后者更实实在在、更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更贴近多元文化主义精神。于是,我决定用“承认政治”“差异政治”和“平等政治”作为介绍和阐释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框架,用细读的方式,详细、清晰地分析和解读这三个政治理论概念。与此同时,我在阅读有关多元文化主义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就多元文化主义的政治行动计划给予充分的关注,力图通过对这些政治行动计划的讨论和解释,说明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中的“承认政治”“差异政治”和“平等政治”与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界的政治行动计划的关系,以证明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不是“灰色”的,而是具体的、鲜活的。
作为一个对美国文化始终保持浓厚兴趣的人,我对美国多元文化主义也“情有独钟”。于是,我在这些年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写下了下面的文字。如同任何做文字工作的人一样,我在写作过程中也从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帮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书中引用的著作之作者。此外,作为一个项目,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获得了上海市教委的资助。为此,我谨向上述提及的作者们和上海市教委表示感谢。毋庸说,书中出现的任何不当或错误之处,责任由我自己承担。
王恩铭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18 年10 月
02
03
图/unsplash
这种变化,从深层次上讲,是对美利坚合众国及其历史和价值观的重新解读,其结果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美国是个多元社会,多样性构成了她的最显著特征——多种族、多族裔、多性别取向、多宗教信仰、多生活方式。这些多样性各具特色,都值得尊重和保护,不因人数少或“与众不同”而遭受歧视或偏见。这种观点在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上得到了较好的反映,譬如移民不因种族、信仰、族裔或性取向等原因而遭到拒绝。总体上讲,在移民问题上,美国普通民众担忧的是非法移民,而不是种族或宗教原因(特别时期有例外——如特朗普当选总统后试图推出的移民政策)。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道理上或理论上认同的问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非没有争议。譬如,作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领域的反映,主张扩大少数族裔代表的多元文化主义者要求在政党竞选、政府机构和政党组织内增加他们的额度,以充分体现出美国社会多样化的程度。在地方范围,凡涉及各种族、各族裔利益的事务,多元文化主义与其反对者和批评者的争斗更是激烈。譬如,如果地方政府需要减少公共服务开支,它即刻会引发激烈的辩论甚至争吵。我们知道,公共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当地的低收入群体或失业者,其中少数族裔占多数。如果地方政府决定减少公共服务开支,它意味着政府减少给穷人救济站的食品发送。在单元保守派主义者眼中,生活自立是个人问题,与政府无关;但在多元主义者眼中,少数族裔经济收入低或失业严重是社会经济结构问题, 所以政府有责任为他们提供社会福利。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问题属于文化问题吗?它们可以用多元文化主义视角来解释吗?美国有学者提出,这与其说是文化问题,不如说是经济就业和社会福利问题。①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这是因为,从表面上看,失业和低收入确实是经济问题,但如果一个群体中(如黑人)有着超比例多的失业和低收入情况,这显然是社会价值观导向出现了问题,如由于遭受主流社会的歧视和偏见,黑人受教育程度低,导致他们的工资收入低和就业率低等情况。如果他们生存困难、身无分文、被社会遗忘,他们怎么可能维持生计、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它们是否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共福利服务,不仅是一个少数族裔群体是否可以继续他们生活方式的文化问题,而且是一个美国如何对待社会边缘群体的国民性问题,即美国人的福利立场和福利价值观问题。
这里于是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美国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人?② 美国人心目中的国家应该是怎样一个国家?美国不同种族和不同族裔应该如何共同相处?美国共同文化(即使是名义上存在的共同文化)如何向富有特性的少数族裔文化提出要求?所有这些问题在教育领域表现得最为显著,其涵盖面不仅涉及教学大纲,还包括人事任命、教师聘任、学生录取、族裔学生比例问题等。这是因为,教育涉及价值观的灌输和传承以及信仰理念的形塑和构建等。
①Nathan Glazer, We Are All Multiculturalists Now,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third printing, pp.80—81.②Samuel Huntingdon, 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4.(节选自本书第五章第一节, pp.166—168)
编辑荐语
王恩铭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上海美国研究学会会员。
出版的论著包括:《美国文化史纲》《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美国黑人领袖及其政治思想研究》《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等。独编、主编教材有《美国社会文化》《美国文化教程》《美国文化与社会》《英语国家概况》及其《学生手册》《英美文化基础教程》《高级翻译教程》《英美文化教程新编》等。
此外,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世界历史》《世界民族》《世界宗教文化》《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历史教学问题》《妇女研究论丛》《国际论坛》和《国际观察》等CSSCI检索源期刊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0余篇美国文化、历史、政治和女性等方面的论文。另有译著《危机》和《美国人的生活和社会制度》等。
主要从事美国文化、美国黑人政治思想与现代美国妇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介绍文字源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官网,略作调整)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点亮在看,让好的研究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