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咖说丨遇见拓创CEO Mann博士:一个制药人的足印

BioBAY 2022-12-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研发客 Author 研发客 毛冬蕾



今年3月,B村客官拓创生物宣布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相继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A+轮超额融资。其中投资方不乏元生创投、聚明创投、联新资本、广发信德、清松资本、岚湖资本以及前海母资本等专业金融机构。资本青睐的背后,是对拓创生物研发实力的认可、也是对其核心团队的看好。作为一家拥有世界前沿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多功能特异性抗体药物公司的创始人兼CEO,Dr. Mann Fung(冯博士)有着自己的体悟与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研发客》的笔触去探寻这位制药人的足迹。


“大约是在1991年初的一个夜晚,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有着深冬的寒意。我那时候快30岁了,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后,刚刚回到家里,虽然已经极度疲惫,还是习惯在台灯下先阅读几篇专业杂志的文章再入睡。忽然,我读到了一篇关于抗肿瘤药物的论文,阐释了当时生物科技方面的一个新突破。再仔细一看作者的名字,我忽然感觉到一股温暖的气流在整个房间里弥散开来,长久在工作中积累的疲惫感也逐渐烟消云散。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耶鲁大学一位当时颇富声望的药理学教授,他在抗肿瘤和抗病毒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不幸的是,他仅仅40多岁就被确诊罹患了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命运对他极其残酷,40多岁盛年本是一位科学家创造力最强的时候,他却一下子差点跳到了生命的终点。1989年,他来到我行医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初见面时,化疗刚刚夺走了他的全部头发,癌细胞随时准备夺走他的生命。作为治疗他的医生,我亲自往他体内注入了移植的骨髓细胞。那一刻的感受,我似乎永生都难以忘记。在我点滴推注下进入他身体的,不仅仅是骨髓细胞,而是希望和生命。那天下午,我感受到了特别温暖的一股气流弥漫着整个房间,让我为自己作为一位医生而倍感自豪。

这天晚上我读到的文章,就是这位耶鲁教授在身体康复后所写的一篇最新研究论文。字里行间,它让这份特别的温暖不期而归。连续的加班让我精疲力竭,我也曾经怀疑过这么辛苦工作的真正意义在哪里。但在那一瞬间,我的内心涌现出一份坦然的欣喜,所有关于职业的怀疑从此烟消云散,对自己选择行医的道路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为了延长病患的生命,我愿意付出所有努力。”


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前述这个故事的主人,就是拓创生物(Tavotek)的CEO Dr. Mann Fung,我们行业内习惯尊称他为“冯博”。给我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的人生早已划过了许多篇章。

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一位医生,他转而去了美国FDA担任药物评审专员。在FDA审批过众多主流药物之后,他又加入礼来制药公司从事临床研究,先后主持过礼来多款当红重磅药物的临床开发,并出任过礼来驻日本和大中华区的医学总监;之后,他再转入到强生,担任肿瘤药物研发的全球副总裁。在强生他主持了新一代小分子药王BTK的临床研究,跑出了令行业侧目的速度。正当所有人觉得,冯博作为一位制药人,已经有足够的资历功成身退的时候,他却本着对风险投资和创业的兴趣,以风险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Fidelity属下的斯道资本。2019年,冯博又再次刷新了自己的身份,携着自己对制药行业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经验,创立了世界一流的蛋白质工程及多抗技术公司拓创生物。

回忆到了深处,冯博依旧沉浸在这段往事之中:“我还记得这位耶鲁教授和我说过的一句话——‘凡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哪怕刚开始时我一无所知,但只要给我几个月的时间全神贯注,我就一定能够掌握着它,甚至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一句话,有着教授他自己卓越的科研成果作为背书,并非空谈。它当时鼓励着我,尽所有一切可能的治疗手段来医治他。而且我的一生,也深深受到了他这句话的影响。从此之后,我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再犹豫,不再说No,而是有着全然的信心,不断拓展自己认识的边界。”



坐在冯博对面,我有了第一个问题:“在几个月之内,就能够深刻理解一件全新的事物,这样的境界好像普通人并不容易达到。您觉得,自己和这位耶鲁教授都是‘天赋秉异’的学习型人才吗?”

冯博回应我:“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天才只是极少数,可惜我并非其中的一位。实际上,我在学校里从来都没有考过第一名。人生的知识和能力积累更多是从大学以后才开始的,尤其是在职业场合中完成。可惜的是,很多人努力和奋斗的动力并不是源于内心对事物本身的激情(Passion),而更多是来自于外界各种的功利标准,比如:哪项工作收入多,就做那一项;领导欣赏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就以那样的方式来工作;但是如果工作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自己的努力暂时没有被肯定,就干脆躺平了。然而,支持任何人在事业上真正腾飞起来的源动力,是来自于内心的驱动。我后来许多的发展和尝试,都是扎根在对这些工作的‘激情’之上,并且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这份‘激情’。当一个人骨子里的实力增强了,处于任何环境中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外在的任何功利标准都无法对他再有束缚。”


“Connect the Dots”


沿着冯博的思路,我继续和他沟通:“作为一位年轻的医生,您在美国社会的收入和地位已经相当不错了,沿着这条路,您在未来必然会成为一位医学界的大咖。为什么您要放弃这条金光大道,转而投向FDA呢?您当时全凭兴趣吗?难道就没有动过一点心思,来将它当作未来职业的跳板吗?”

冯博又一次走进了回忆:“1993年的夏天,我偶然看到了一则FDA的招聘广告。在此之前,我满心所想就是如何治愈病人或最少可以帮助病患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但这则广告却让我陷入了一个月的沉思。我们对病人的治疗,绝大多数还是通过药物来达到的。如果可以将自己行医的积累用于新药的审评,那就可以帮助更多病患能尽早使用最好的新药来康复。这难道不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吗?于是,我就递交了工作申请。

当时,我并没有在乎在FDA工作的收入会较低一些,我也没有长远的规划过FDA之后的职业,我有的只是对这份新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在那年头,FDA的工作还没有IT系统的支持,一款药物的NDA申请文件甚至可以装上一大卡车,我和同事们经常要阅读和审核如山似海的大量材料。如今回想起来,我只想说‘青春无悔’。在这份工作做到了一定程度后,我对药物的临床开发自然而然就有了一些独特而深刻的领悟。在这种情况下,我又满怀着激情,转入到了制药界,先后在礼来和强生领导了多款重磅药物的研发。

人生有许多事情,当我们在做的时候,完全不能够预料它们在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当年乔布斯读大学时,凭着兴趣去选修了一门书法课。当时看来,这是一门对他找工作毫无用处的课程,殊不知它后来却让Apple拥有了更加唯美的操作界面。我相信,我们用心做过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山回路转之后,变成一颗颗珍珠。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是每个人的璀璨一生。乔布斯称之为‘Connect the Dots’。”

冯博的人生逻辑让我心生感悟:“在您领导开发过的所有药物之中,最为知名的应该是第一代BTK‘伊布替尼’了。迄今为止,它号称跑出了地球人最快的临床速度。您当时是怎样做到的?”

冯博微微一笑,说:“我当然没有什么魔法棒,一切都是依靠多年来的积累。包括经验、人脉和资源等。伊布替尼的成功是强生团队的所有成员,倾心努力的将每颗珍珠所串起来的一串项链。也是我职业生涯里一段很棒的经历。”


跟随内心做最好的自己


聊天到这里,我也抛出了自己最为好奇的一个话题:“就事业而论,您已经交出了一份堪为杰出的业绩;就财富而言,您也应该早已财务自由了。创业却是一场极其艰苦,可谓九死一生的修行。凤凰涅槃之后,如果这家公司的战绩辉煌,一路的辛苦也还是值得的。但如果不成功,您多年让人高山仰止的形象很可能会被打一个折扣。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您甘愿冒这么大的风险而毅然‘下海’的?”

冯博撸了撸有些花白的关发,眼神里却闪耀着年轻人才有的光彩。他说:“一位知名的投资人也曾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当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我选择创业并没有一个固化的原因,完全在跟随着自己的内心。从小到大,我一直在拓展人生的疆界,当我在一个位置上已经做到了‘最好的自己’时,就自然而然会转移到与我的知识和能力相关的下一站。有位朋友称这为‘价值释放’,我很认同。

我有这样一种理念:人的一辈子,起点和终点都是相同的,但我希望自己在世间留下这样一条轨迹,就是我尽可能帮助到更多的人。与耶鲁教授的那段缘份让我懂得,如果能够重新点燃病人的生命之光,所有的辛苦都有极高的价值。所以,无论作为一位医生、一位临床科学家、或者一位生物科技公司的掌舵人,我倾力而为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救治病患。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得更多、能够做得更好,为何不去尝试呢?这也正是我们公司愿景‘拓生物疗法,创健康未来’的由来之处。”



博学多才,机警幽默


冯博出生于香港,父母都是广东肇庆人。由于那个年代的经济条件不好,医疗条件自然也跟不上。小时候生病,母亲喂他喝下了许多治不好病的药汤之后,他初次萌发了行医治病的心愿。那个年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到医学院就读的机会微乎其微,他这星星点点的理想火花随时都可能被浇熄。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小小年纪就埋头苦读。家人才刚刚端起碗筷来,他却花五分钟就吃完了晚饭,马上跑到房间的一个角落,安静地打开书本。这一读,就是一辈子,从香港读到了美国,从约翰霍普金斯读到了哈佛。

人生六十载,冯博每一天都勤奋不辍地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以至于他能够凭借实力,在事业上一路披荆斩棘。不过,药研和临床并不是冯博所沉浸和享受的唯一疆域,他在天文、摄影和文学等方面也都有着精深的造诣。

冯博的性格幽默风趣,经常会蹦出当下最为时尚流行的口头禅,对全球各国大事和流行八卦也都了如指掌。我想,这也都是他的“兴之所至”的自然流露吧。最为出乎我意料的,是习惯在各种场合大多用英文或粤语交流的冯博,竟然有着精深的国学功底,还曾经在香港读高中时担任过校刊的总编辑。


创业者实现科学理想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的访谈也大致勾勒出了冯博的轮廓。我想,他的经历对许多年轻的制药人一定很有借鉴意义和启发,于是,我继续和他攀谈着:“您觉得创业与在大公司担任高管相比,各有什么优缺点?从这个角度上,您会建议年轻制药人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

冯博说道:“就我个人的体会,大公司的资源丰富、人才济济,确定好的研究项目只管往前面奔跑,基本没有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比如当时我在领导强生的BTK研发项目时,可谓兵精粮足,跑起来速度很快。再比如强生当时看中了南京传奇的CAR-T项目,马上就可以倾注巨大的资源来支持它的发展,这是小公司望尘莫及的。不过,所谓‘船大难掉头’,任何一个庞大体系的运作,都不如小公司那么灵活高效。大公司的内部竞争也很激烈,尤其在面对不同项目的取舍时,公司必然都会在战略上作一些平衡。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前景良好的想法,在大公司都能得以实现。

创业则不同,资源不多,但创业者可以拥有一片自由的空间去实现自己在科学上的理想。比如我们拓创生物,在很短时间内就搭建了两个研发平台TavoPrecise和TavoMIP,以及一个用于分子发现的噬菌体库TavoSelect。随着公司不断发展,我们更进一步完善了‘归巢、屏蔽、以及聚合’这三大技术模块。拓创的商业模式,有点类似美国再生元公司的自主研发模式,这些技术平台都是支持我们未来腾飞的基础。

当然,任何一家生物科技初创公司,在资金和人才方面都会面临较大的挑战,我们也不例外。不过,我们不惧这些困难,因为困难所在,正是我们乘风破浪的风口浪尖。相信多年之后再回忆,这才是我们走过的最佳风景所在之处。

对于年轻人,无论是大型制药公司,还是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两者各有利弊。不过,我会旗帜鲜明地鼓励大家,一定要选择让你能够学习到更多技能的平台,因为只有属于你自己的本领和‘武功’,才是你可以寄托自己光荣和梦想的所在。制药研发是相当硬核的一个行业,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同一班级的两位同学毕业之后去到不同的实验室,工作十年之后,他们的能力可能也会相差万里。简而言之,哪里最能给你赋能,你就应该到哪里去。”

听着精力充沛的冯博娓娓道来,作为一名记者,我也心情澎拜起来。在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我们应该去做一些让更多人受益的事情,才不枉走过这一辈子。本着好奇心,我问冯博:“如果您不做制药人,会选择其它什么样的职业呢?”

他的答案超出了我原来的一切想象,他说:“那我一定会去做一位电影导演。”

仔细想一想,两个不同的职业间,其实也有共同地方。做药,目的是给予病患更多的健康、幸福与时间;而当电影导演,是用声色光线为观众讲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而一些好故事,确实能够点燃人的心灵,温暖人的生命。我有幸把这篇采访文章奉献给读者诸君,希望文中的亮光之处,也能够像鼓舞我自己一样,鼓舞更多年轻人。

文章来源:研发客


往期精选▼

大咖说丨圣诺制药创始人陆阳:中美政策监管优势下的药物开发战略,RNAi候选产品已进入2b期临床试验

大咖说丨吉玛基因董事长张佩琢:为药企进入RNA药物领域提供一站式服务

大咖说丨听科越医药高管传授做中国优势的补体药秘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