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是否会为自己(或孩子)选择“第三性别”?
从2019年初开始,德国的出生信息登记栏上列出可供选择的第三种性别,这就是既非男性、也非女性的其他性别。政策的推出具有双重目的:对于需要在孩子出生时对其性别进行明确归类的父母而言,他们可以卸下一项重担,不用再去决定自己的孩子将来应该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生活;第三个选项意味着,所谓独特也是正常的状况。
无论是在健身房的更衣室、还是公共卫生间,或是桑拿浴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在分别属于女士专用和男士专用的房间作出二选一的决定。当然,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进行这样的选择完全不需要费神思考。但是,诸如此类简单的选择,却会让一些人陷入痛苦的尴尬之中。
在德国究竟有多少人属于中间性别的状况,对此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根据多家自助协会的估计,这个数字大约为16万。联邦政府正是以这项数据为依据颁布新的法律。自2019年1月起在德国生效的一则法律规定,在出生信息登记表的性别说明上,增加一个新的选项,即人们在选取女性或男性、或不作选取之外,还可以在新增的小方框上做出选择记号,该方框后面写着“其他性别”(divers)。为什么一定要做出这样的改变呢?
在出生信息登记表上不再留下空白项
在被称之为“变性案”(Transsexuellengesetz)的法律条文通过之后,从1981年开始,在德国允许人们更改出生登记表上的性别信息。而后,自2013年开始,针对1981年生效的变性法案,人们在填写出生证的时候,可以选择在性别一栏里留下空白的做法。到了2017年秋天,联邦宪法法院决议,认定二元性别选择是对无法进行性别归类人士的歧视,这样的做法有悖基本人权。与此同时,法官认为在性别信息栏里留下空白不应该被视为是一个选项——该选项不具有与男性或女性选项的相同价值,因而必须有一个积极、正面的选项。于是,2018年年底,德国联邦议院决定在出生信息登记表上增加新的选项,这就是“其他性别”。用相应的法律条文来说,该选项使得“由于性发育变异而既非男性、也非女性的个体,能够明确地归于某一性别类型”。新增的选项不仅适用于新生儿,跨性别的成年人也可以修改其出生证上的性别信息和自己的名字。在作出修改时,人们必须出具医生的诊断证明;另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只要提交相当于宣誓的声明文件就可以了。
该项新法律也对父母产生影响。在此之前,如果一名婴儿出生时体现出跨性别的特征,父母必须要对其性别作出或男性或女性的二选一选择,这会对该名婴儿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上个世纪70年代,医学界专家观点是应该在童年时期完成所谓的“性别重置”手术,因为通过此类矫治性手术,最终构造了可清晰辨认的性器官,从而能够保护孩子不会遭到羞辱或歧视。
性别重置手术大致包括以整形的方式构造人工阴道,或施以阴蒂截断术,还有切除产生性激素的性腺体等。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的观点发生了改变,逐渐意识到性别区分不仅仅取决于生殖器官。到了2007年,德国青少年医学会(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Kinder- und Jugendmedizin)不再提倡进行变性手术;并且从2012年开始,德国道德伦理委员(Deutscher Ethikrat)也对类似手术持保留态度。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Der Ausschuss gegen Folter der Vereinten Nationen)甚至要求全面禁止对儿童进行性器官整形手术。因为通常来说,跨性别儿童并非不健康。
一些在童年时期经历过性器官整形手术的人士组成各种协会和自助团体,这些组织认为诸如此类的手术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创伤。有些当事人在手术后不具有生殖能力,而且也无法尽情享受性生活。团体要求将性别归属的确定权或是否进行性器官整形手术的决定权交回当事人手中。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医生继续建议进行此类手术,例如,2016年,在德国有超过2000名10岁以下的儿童接受了该项手术,这项数据近几年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马耳他是欧洲唯一一个对儿童性别重置手术施以惩罚的国家。当然,德国出台该项新法律同样具有先进意义:除了德国之外,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出生证的性别一栏提供了第三个选项,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等。
当然,这条法律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这个事实——一个新增的、得到法律承认的性别存在——将会引发一系列法规方面的难题,比如从体育比赛的相关规则到逆向歧视(即通过牺牲传统意义上的强势群体成员的利益,从而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成员获得相对优惠的待遇)。
最为关键的是,认同对“其他性别”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条法律的出台体现着行政层面的尝试——努力使社会认识到有多种多样的性别类型的存在。人们将会清晰地认识到,与常态不一样的现象也是正常的。
原标题:《中间性别 | 有别于男性或女性的第三性别》
作者:维奥拉·基尔(Viola Kiel)在大学学习了文化学、文学和东欧学专业,目前作为自由撰稿人生活在柏林。
翻译:董璐
版权:本文以Creative Commons BY-SA 3.0 DE版权首发于歌德学院在线杂志。
焦点话题:身份认同
人们谈论身份认同如同谈论自己拥有或占有之物。然而身份认同是发生之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超越界线的——而界线是由我们自己和他人划定的。边界以内还是之外,都不是客观特质的总和,却与我们的感知相关。为什么有些界线在我们看来清晰无比,有的却渐渐模糊消失——这正是我们这期焦点尝试探讨的问题。
延伸阅读:
数码艺术:糖果色的解放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歌德学院“身份认同”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