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疑生信 | 学术研究能否了达佛教的真实内涵?
学术界通过对佛教的研究
能否了达佛教的真实内涵?
作为一名大乘佛教徒,更能赢得我们信心的,当然是现量照见如所尽所诸法实相的圣者无漏智慧,以及通过瑜伽现量直接了知事物本面的超越时空的大乘神通波罗蜜,而不是落于实执分别心中的学术研究。内道圣祖们的光辉教言,和无明凡夫的寻思推论、悬想计度,二者完全不是同一数量级上的较量!
……
世间科学有一个重要的预设前提,即假定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均真实存在。(这是凡夫分别心的运作特性所决定的。)此与佛教究竟胜义谛截然不同,随之对世俗现象界的认知和参与,也就各具特色。
无论从佛教的无境唯识还是缘起性空观点看,现象界的一切器情显现在本质上都非如其显现般成实存在。有迷乱的显现而无成实本体,这一点和梦境相似。一般人做梦时,会被其中的景象所左右,产生贪、嗔、喜、畏等不同觉受。修持梦瑜伽获得自在者,则可于梦中当下了知其虚幻不实的本性,并无碍变幻和驾驭梦境。同样道理,对于没有证悟胜义空性的凡俗人而言,数理化等定律、公式可谓有效反映现实规律,但在现证诸法离戏空性的大乘圣者那儿,自在驾驭世俗现象界与掌控梦境,并无太大差别。
……
对世间人而言,佛教的胜义谛的确不好理解,因此他们会对佛教史上的人、事现象更感兴趣,比如说,考证一下大乘、密教的源流。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放心进入佛教有帮助。然而问题来了:佛教中的历史现象(尤其是较为重大、神奇的)常常是基于空灵无碍胜义实相的任运示现;这种非凡示现的合理性需要以胜义法界的特殊性质说明;而世人对不思议胜义实相的信解和悟入,却又反过来被要求建立在对众多事相的先行认可之上!(这是由于凡夫分别心总能找到够体面的理由以使自己免于被彻底解除武装。)于是出现一个微妙的循环。
这一循环的出现,不说明佛教本身有何缺陷,反而是能带来惊人升华和超越的伟大精神世界应具的特征。——如果一切都可以顺顺当当地通过既有常规经验来解决,那佛教的超凡价值又从何体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门祖师强调缘份和信心。
……
想领略游泳的乐趣,就不能只停留在浮力学和运动学公式上,必须下水实践;想体味茶道的情致,就必须躬自煎煮、冲泡、饮用……同理,如果没有如理如法地发展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境界,就想了达佛教的真实内涵,怎么可能?佛教不仅有着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从本质上讲,佛教更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因为究竟胜义谛不是仅凭语言文字就可以现量了达。没有领悟空灵自在不可思议的胜义谛,就只能(怀着世俗思维定式和先入之见)在皮相上做文章,那你研究的,早就不是真正的佛教了。
……
我们知道,佛教并非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与简单崇拜超验形而上实体的西方宗教,也存在很大区别。若从理论上观察,佛教的因明、唯识、中观等学说,均具有极其严密的论证过程,其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很强的。从古自今,还没听说谁通过公正的方式,证明了这些学说在其适用范围内不正确。尽管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谤法、灭法事件,如今也不乏诋毁佛教的现象,但观其所仗,无非是强权、阴谋、胡搅蛮缠或造谣中伤等非正当手段。真正令人信服的“胜利”,从来都没出现过。
其次,从实践看,无论小乘还是大乘、显宗还是密宗,都有着严谨的修证次第。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机会通过实修佛教法门,来验证各乘境界的真伪。古今中外,投入长期如法修持的佛教徒,无不获致淡薄烦恼、身心自在的境界,开发出智慧、悲心、神通等惊人功德的实例,亦屡见不鲜。尽管现代人的善根、法缘不一定能和古人相比,但若有决心投入实地修持,依然有望获证出色成就。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众生解决生死问题,实现精神的升华和解脱,而这理当需要具体的生命主体认真投入和切实修炼。犹如生米没有饭香、不吃饭不会饱肚一样,没经过如法修炼的人,当然不可能直接体验超自然的佛法修证境界。但个人的无能,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否定普遍真理的理由;历代无数佛门大师的非凡示现,即是对苦修成就的可重复性所做的精彩演绎!
……
特别是在探索精神奥秘谋求终极解脱之际,不让最关键的主体——生命——全方位投入,并发挥最大程度的能动作用,尤为不妥。
——《般若锋兮金刚焰》:
不容亵渎的尊严
推荐阅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