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疑生信 | 如何正确认识密宗禁行(上)
如何正确认识密宗禁行
(上篇)
在密乘中,双运、降伏被称作“禁行”。禁行,最直接的意义,就是须禁止的行为。那么,是对什么人禁止,又在什么情况下可略作开许呢?这就涉及到禁行的性质、条件、意义,及其与戒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冷静探讨,是正确认识密宗的重要环节。
……
总的来说,密法可分为解脱道和方便道(这两个名词于此有特殊含义,与别处用法不同)。双身法即属于方便道,此种法门,仅对极少数具备根性和因缘的修行人(主要为在家瑜伽士)略有开许。就绝大多数密乘弟子尤其出家僧人而言,双身法是禁止的。在藏地,出家僧人一般均修学解脱道,也就是谨持别解脱戒,趋入正常有序的闻思修行。
……
众所周知,较之小乘教法,大乘佛法更加注重根据内心状态而非外在行为来判断戒律、善恶的得失。因此十种善业或不善业里面,最要紧的是三种意业。当然,这并非说身三语四毫无意义,而是说在业的定性和定量上,内在心意起主导作用。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贪嗔痴等,所生业为善”(龙树菩萨《中观宝鬘论》)……,大乘佛法中的许多教言对此作了说明。是故,在对因果不虚深怀敬畏的同时,本着大乘精神,尤为注重观察和端正内在的发心,遂成为藏传佛教因果观的一大特色。
……
大悲心和空性慧,无疑是大乘方便的核心。许多经论都讲到,怀着空性大悲藏的大乘行人,通过内在不共的善巧方便,将表相的身语不善行转成善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完全可能的。具有胜妙大等净见和甚深窍诀的金刚密乘,自在驾驭表相行为的能力,更不在话下。
了知善不善法的灵活性之后,再来探讨戒律,就较为方便了。
戒律总的包含了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我们知道,每一乘次的教法,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戒律也非孤立法,只有将其放在具体的相应理论背景下分析,才有意义。论及三乘戒律时,抛开大小显密佛法特有的见解和精神,显然不妥。
……
下面不妨以四根本戒的淫戒为例,略作分析。
根据四分律或有部律所制标准,具戒者犯此戒的别缘有以下几点:
1、基(对境);
2、连续贪染欲求之发心;
3、加行方便;
4、究竟。
关于“究竟”,智贤律师《戒律根本论善解日光教海疏》中云:“究竟即是经历上述基(对境)、发心、加行之后,事情的完结,主要应具足两个条件:以我所执著而与境合;受乐。
(1)以我所执著与境合,排除了已消尽了人我执的罗汉。罗汉虽有身识,然于此身识无有执著,故不犯。如佛在世时,一已证罗汉果的比丘尼被未生怨王劫持七天,行不净行,佛说此比丘尼无犯。
(2)受乐。因睡眠时毫无受乐时不犯,如佛世时一比丘,睡眠中遭老妓女不净行,因毫无觉受,故佛告其无犯;已证色界初禅的人不犯,如佛在世时有比丘已证四禅,然身体羸弱,遭肥壮妇女强行不净行,因无乐受,故佛告其无犯。”
……
可以肯定的是,以实相智慧和胜妙方便摄持的密宗双身法,至少在犯缘的第二点“连续贪染欲求之发心”和第四点“究竟”上,是十分清净的。没理由让人相信,大乘法在净化发心、对治我执和乐执方面,会比小乘或世间禅定做得更差。
(未完待续)
——《般若锋兮金刚焰·如意自在》
(标题为方便阅读而添加)
解惑
推荐阅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