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JT&N观点 | “人脸识别第一案”:细数你脸上的白金数据

刘彦伶 金诚同达 2022-03-20

新兴的科学技术总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讨论焦点。近日,“人脸识别第一案”的话题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人脸识别技术再次引起热议。

就在刚过去的10月末,浙江理工大学的郭老师一纸诉状,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原来,郭老师今年4月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办理了一张年卡,原本只用指纹就可以入园,但最近却被动物园通知,年卡持有者必须到园录入人脸信息,之后凭借人脸识别才能入园。

郭老师一怒之下,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动物园强行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的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据报道,法院已经于11月1日立案受理。

图为本案受理通知书,来源于“网络法实务圈”公众号

这已经不是“人脸识别”第一次引发舆论关注了。就在前不久,手机软件“ZAO”刚刚因为涉嫌滥用用户肖像等个人信息,而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脸上究竟有些什么,让公众“一点就着”?


01人脸上的法律要素

1.个人形象

人脸自然关乎每个人的个人形象,定位到脸部,也就是肖像。肖像有可见的载体,例如照片、雕塑、视频。而我国法律对肖像也有专门保护,最为直接的就是,《民法通则》和《民法总则》均有关于肖像权的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除此之外,民事法律中的名誉权,也在相当程度上保护着公民的肖像。肖像与公民的人格尊严紧密相连,对他人肖像的公开侮辱,可能会被视为对公民名誉的破坏、尊严的践踏,而因此构成名誉权侵权。

可见,人脸形成的肖像,不仅代表个人的人格尊严,公民还有权控制自己肖像的使用,依靠肖像获得经济利益。例如请明星代言产品,品牌方相当一部分代言费其实是花在了明星肖像的许可使用上。

2.个人信息

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一样,都是依靠分析人体某个部位的细节特征,达到验证和识别的效果。严格来看,此时得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家庭住址、出生日期等个人信息,而是一组能够定位或指向一个自然人的生物数据。
而我国现行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定义见于《网络安全法》第76条,认为个人信息是指能够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这一定义实际将生物数据认为是个人信息。

因此,人脸承载的并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形象的肖像,人脸上的生物数据还往往绑定着敏感的个人信息,甚至关乎个人信用与财产安全,是自然人珍贵的白金数据。

 
02郭老师能告赢动物园吗?

初步了解人脸上的法律要素之后,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杭州事件里郭老师的指控是否真的有法律依据。
从新闻报道中公开的起诉状来看,郭老师认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赔偿自己购买年卡却无法使用的损失。

图为本案起诉状,来源于“网络法实务圈”公众号

我国曾于2013年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写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明确具体地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充分明示,并且需要取得消费者同意。
就郭老师在起诉状中陈述的事实来看,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并没有征得消费者的同意,而是擅自升级入园系统,强行要求消费者到园进行人脸识别注册,只能以人脸识别的方式入园,这似乎已经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但是,在我国现行立法中,专门将生物识别信息也纳入“个人信息”定义之内的,只有上文提到的《网络安全法》。尽管我国2017年公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对该项定义予以沿用,但动物园完全可以主张,一方面草案尚未生效实施,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法》是针对网络环境的法律规范,其所定义的个人信息保护范围不能辐射到非网络环境中。因此,本案的具体走向如何还有待观察。

不过,如果在办理年卡时,动物园承诺有效期内只需要通过指纹识别就能完成入园,然而郭老师的年卡尚未到期的情况下,动物园就擅自变更入园方式,违背年卡办理时候的承诺,郭老师也可以考虑从合同的角度,起诉动物园构成违约。


03人脸识别的法律隐忧

机器识别显然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除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刷脸支付、刷脸进站之外,人脸识别已经渗入了各行各业。知名的日本男星木村拓哉,其所在的杰尼斯事务所就将人脸识别系统导入演唱会,只有购买者与持票者人脸一致才能入场,防止门票被高价转卖。

但即便如此,人脸识别在我国依旧饱受质疑,这又是为何?

1. 技术标准尚不明确

人脸识别技术究竟已经发展到何种地步,是否每个使用人脸识别的机构,都能保证所运用的技术能够达到相当的精确度,是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

曾有新闻报道,某地的小学生凭借几张打印出来的父母头像照片,成功骗过人脸识别系统,打开了快递柜。还有报道称,美国国会利用亚马逊人脸识别软件,将全体国会议员照片与2500名犯罪分子进行比对,结果显示28名议员被错误识别为犯罪分子。

可见,对于科技成熟度的质疑并非毫无根据。

2. 信息使用尚不规范

个人信息被盗取、泄露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艺人明星的行程、航班号、电话号码甚至身份证号码被买卖交易也是常事。如果缺少对收集、使用人脸信息过程的监管,只会使得人人都处在被监视的透明之中。

电影《楚门的世界》截图
国内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方式并不一致,有的国家将其纳入隐私权的保护范围,美国伊利诺伊州2008年通过《生物信息隐私法案》,Facebook公司就曾因为推出的“标签建议”功能存在通过用户照片侵犯隐私的嫌疑,被当地公民以违反该法案为由提起诉讼。

有部分国家把个人信息单独作为一类受法律保护的对象。欧盟2018年5月生效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就是后者,它被认为是史上最为严格的个人数据保护条例,不仅明确规定了允许收集个人信息的条件、获取的程序、方式,给予数据主体拒绝权,甚至规定了对泄露数据行为的处罚,如果企业存在数据泄露行为,可能面临高达上千万欧元的罚款。

在我国,实践中往往通过保护隐私权的方式,对身份证号码等部分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但是“隐私”的概念和“个人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保护范围显然比较有限。
然而,从近几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民法总则》和《刑法》,甚至还有2017年公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来看,我国似乎有将个人信息作为单独的对象予以保护的立法倾向。

2018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已经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列入“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第一类目,如此一来,我国个人信息的使用或将得到更有效的规制。


我们对科技的恐惧和抵触往往并不是针对科技本身,而是源于对使用它的主体,以及对指导、监管规范缺乏的担忧。若能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的规范体系,规制个人信息的收集及使用,人们或许会给予人脸识别多一分的信任感。

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往往是人心。


作 者 简 介


“周公观娱”,由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周俊武率领的精英律师团队倾力出品。“周公团队”主要从事知识产权及文娱业投融资法律业务,在文化娱乐、影视游戏、互联网等多领域有极为丰富的经验,系中国最早及领先的专业娱乐法团队之一。

联系方式:zhou_junwu@jtnfa.com

相 关 阅 读

特 别 声 明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见或建议。

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如您有意就相关话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