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大了?结婚了吗?有孩子吗?|来访者“查户口”式询问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作为一名咨询师,在聆听来访者的困扰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访者的种种质疑。其中让人最头疼的,莫过于“查户口”式的质疑:
“你今年多大了?谈过恋爱吗?结婚了吗?离过婚吗?有孩子吗?”“没结过婚怎么能解决我的婚姻问题?”……
这些看起来难以回答的问题,其实是在传递着来访者与咨询师的一个共同的担心:
我们两个,究竟适合吗?
图/《心灵捕手》
“我和丈夫的婚姻关系出了问题,但是为了孩子考虑我又不知道该不该离婚……如果可以选择,我当然希望找一个已婚的女咨询师,如果她有孩子的话就更好了。”
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在咨访关系中,来访者需要向一位素不相识的他人坦露自己内心正在经受的痛苦与挣扎,即使对方是一位“专业人士”,这仍然需要大量的信任才能做到。
因此,在选择咨询师时,来访者往往更希望选择一个与自己匹配(matching)的咨询师。
而在互相试探、还未建立起信任的初识阶段,相似性(similarity)就成了匹配性的代名词。
1.相似的人更容易引起好感与信任
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更容易喜欢在外形、年龄、背景经历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佐斌,高倩,2008)。
在陌生的社交环境中,相似意味着有共同语言,更容易发展出一段友好的关系;对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也是如此。
一个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咨询师能够带来熟悉感与亲切感,看起来会更值得信任,更容易赢得来访者的好感。
2.相似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自己
对异性,我们有时会感叹“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对长辈或晚辈,我们也难以逾越那条“代沟”。
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有相同性别、相似经历的人会更容易产生相似的人际风格与世界观,更容易互相理解(Wintersteen et al., 2005)。
在咨询中,来访者也会怀揣同样的心态,更容易对与自己相似的咨询师敞开心扉。
真正的“适合”,不是表面相似而已
找一个适合的咨询师,这很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
咨访匹配(therapist-client matching)是咨询关系展开的重要基础,一段匹配性高的咨访关系往往也会有更好的咨询效果(Wintersteen et al., 2005)。而要如何考量咨访匹配,也有其中的门道。
咨询师的性别、年龄、生活经历……这些显而易见的特征很容易成为咨访双方审视匹配性的指标。
而在咨询中,需要考量的因素远不止这些。Beutler等研究者(2004)将咨询师对咨询关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外在与内在、状态与特质两个维度。
其中,外在特质(如性别、年龄等)与内在特质(如人格、价值观等)两类与咨访匹配关系最密切。
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初,由于缺乏深入了解,咨访双方都更容易从一些外在特质的角度去判断彼此的匹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性别与年龄。
1.性别
对咨询师性别的要求是来访者选择咨询师时最常见的诉求之一。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与异性相比,同性更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与苦衷。
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看,同性之间更容易用同样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与他人,因此同性的咨询师也更容易理解来访者,与来访者建立更好的咨询关系(Wintersteen et al., 2005)。
然而研究表明,性别的匹配对咨询的影响只是一时的。
首先,在咨访关系初建时,只有女性来访者会对同性咨询师给出更高的“第一印象分”。
而随着咨询的进行,性别的影响也会退居其后,不再那么重要了(Bhati,2014)。
2.年龄
年龄对咨询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方面,年龄可能是“阅历丰富”的同义词;另一方面,太大的年龄差距又可能造成代沟。
有研究发现,咨询师太年轻(如与来访者的年龄差距达到10岁以上),咨询效果可能会打折扣(Beck,1988)。
但更多研究发现咨访年龄匹配对咨询效果影响不大(Beutler et al., 2004)。
图/《心灵捕手》
我们都知道,咨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性别、年龄等外在因素会影响“第一印象分”。
而随着咨询的深入,一些会造成长期影响的内在因素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又以依恋风格与咨询流派最为典型。
1.依恋风格
在咨询关系中,来访者向咨询师坦露自己的遭遇与痛苦,而咨询师也会暂时扮演照料者的角色。
因此,咨询关系其实是咨访双方依恋关系的缩影。依恋风格意味着对关系中的情绪与压力的知觉与反应倾向。
在来访者的情绪强烈波动时,依恋风格的匹配能够让咨询师更准确有效地做出反应,咨询师自身的情绪压力也更少。
依恋风格的匹配不代表咨访依恋风格一致,相反,“互补”的依恋风格才是更好的。
在不安全依恋类型中,矛盾依附型依恋的来访者更适合疏离型的咨询师;而安全型依恋就不那么挑剔,与任何依恋风格都可以匹配(Petrowski et al., 2011)。
2.咨询流派与技术
咨询师需要首先识别来访者的诉求与个人风格,如来访者眼下需要解决的是一个具体问题还是泛化的关系模式,来访者本人是更多愁善感还是理性克制。
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合的流派与技术,是偏重认知行为改变、情绪调节,或是家庭关系等(Blow et al., 2012)。
对咨询效果,这方面的匹配也是最重要的——如果采用不适合的疗法,整个咨询过程可能会变成一场煎熬。
咨询师要准确评估来访者的需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来访者最合适的帮助;一旦自己力所不能,也要及时做出转介决策。
大部分来访者对匹配的担心都会随着咨询的开始而烟消云散,而咨询师反而要经历更多的天人交战。
在从业初期,我们往往会更担心自己会难以应对那些“不匹配”的来访者。来访者最初的那些质疑,如果不好好处理,也会转化为咨询师的自我怀疑与自责。
“作为一个咨询师,我到底适不适合ta?”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完美答案。
作为一个专业的助人者,我们似乎有责任去适应每一个来访者;而作为一个有着独特基因与成长经历的个体,我们也自然会有自己的偏好与雷区。
无论如何,匹配的问题客观存在,而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摆正心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除了改变心态,也要积极应对。了解自己的特质、长项与短板,可以帮助了解自己适合的来访者类型,在咨询中能够扬长避短,建立自信。
最后,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有责任变得更开放、更灵活,通过学习与个人成长,成为一个更多面、视野更开阔的助人者。
Beck, D. F. (1988). Counselor characteristics: How they affect outcomes. Milwaukee, WI: Family Servic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Beutler, L. E., Malik, M. L., Alimohamed, S., Harwood, T. M., Talebi, H., Noble, S., et al. (2004). Therapist variables. In M. J. Lambert (Ed.), Bergin and Garfield’s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pp. 227–306). New York: Wiley.
Bhati, K. S. (2014). Effect of client-therapist gender match o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Psychological Reports,115(2), 565.
Blow, A. J., Davis, S. D., & Sprenkle, D. H. (2012). Therapist-worldview matching: not as important as matching to clients. Journal of Marital & Family Therapy, 38(Supplement s1), 13–17.
Petrowski, K., Nowacki, K., Pokorny, D., & Buchheim, A. (2011). Matching the patient to the therapist: the roles of the attachment status and the helping alliance. Journal of Nervous & Mental Disease, 199(11), 839-44.
Wintersteen, M. B., Mensinger, J. L., & Diamond, G. S. (2005). Do gender and racial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 and therapist affect therapeutic alliance and treatment retention in adolesc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 Practice, 36(36), 400-408.
佐斌, & 高倩. (2008). 熟悉性和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6), 634-636
新课上线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查看课程↓
汪小菲:我不想再给这个家付电费了|如何与伴侣/前任优雅“谈钱”
点个“在看”成为合适的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