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妻子流产抑郁加重,丈夫以“重大疾病”起诉离婚|为何抑郁症仍被大众误解?

丁洁薇 简单心理Uni 2023-02-03

本文字数33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近日有关女性产后抑郁的新闻频繁出现,有因流产抑郁加重的妻子,被丈夫申请撤销婚姻并向其索赔10万的,还有孩子才7个月大的母亲因产后抑郁离世的……


这些新闻无疑都把产后女性和抑郁症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上下滑动查看


“被离婚被索赔”的新闻下的一些评论也同样令人痛心,有的女性表示自己在流产后也曾“被离婚”。


而在另一则新闻的评论区同样充斥着妈妈们的无助哭声 ——“我产后抑郁,我妈说神经病”,“二胎后暴躁了,别人说我本来就是这样的,得不到任何安抚”……

多数人不会对一个癌症患者冷嘲热讽,却会对一个抑郁患者另眼相看。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对于抑郁症患者群体的偏见,甚至被贴上“重大疾病”的标签。


为什么大众会对抑郁症和抑郁症患者充满了误解?

文|丁洁薇(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缺乏正确的科普


因为一些科普推广缺乏,以及影视小说等艺术作品和新闻报道的信息,让很多抑郁者家属,包括抑郁者自己,可能都不想面对自己得了抑郁症的事实。


实际上,艺术作品的表达有戏剧性的成分,需要夸大冲突来增强戏剧效果。而新闻报道往往只呈现严重病患的结果,却不能涵盖大部分普通病患的真实情况。

由于这些渠道在公众的传播力和影响面很广,似乎在很多人眼里,抑郁症成了洪水猛兽,只要一沾上边,不是被人当成疯子,就是要自杀,这辈子就完了。


 图/《超脱》


 应对办法 


面对这个情况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加强科普。


需要提醒的是,假如我们通过网络渠道去了解关于抑郁症的科普知识,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心理方面和医学方面专业媒体、研究机构、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


而不要通过搜索引擎的随意搜索,去选择一些抑郁症患者个人在论坛或微博微信等渠道发布的内容。


前者的内容是专业的,有参考价值的,理性而客观的;后者由于发布者本人当时的思维理解力,和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其表达的内容可能时常会对读者产生误导。


而相关的评论中对作者的呼应可能还会进一步放大这种误导,反而让读者离科普越来越远。

缺乏时间去理解


针对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害怕的东西,通常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否认回避。但是,这并不一定表示人们就没有办法相信并慢慢接受这个新事物。

我们接受一个新事物,尤其是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这个新事物的时候,会比对于一般的事物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它。


 图/《丈夫得了抑郁症》
 
 应对办法 

对抑郁症也是一样的,从耳朵里听见,眼睛里看见,到心里意识到,到头脑层面的理解抑郁症,是一步步的过程。


很多抑郁者自己也是花了很多时间,才慢慢理解并接受了自己抑郁了,而对于没有切身体会的家属朋友来说,我们也需要给他们更多时间。


更多的呈现自己真实的状态,让他们看见和听见,他们才能够逐步消化吸收理解。
 
很多人会着急,那么到底需要多久才能被理解呢?我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这取决于抑郁者自身,和家属朋友自身的心理成熟度,我在下面两个部分中做一些阐述。


缺乏真实的表达


通常,抑郁者由于自身的脆弱和敏感,他们很难有力量在经历了一次甚至多次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去向家人朋友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可能还恰恰相反,当他们得到一个失望的回应后,可能产生自我怀疑。

难道我真的病了吗?也许我没病呢?也许我可以再坚持一下,再忍一忍呢?也许是我太脆弱了,我应该忍一忍就过去的……


结果,这些努力并不会让他们的病好起来,反而加重了消耗,使得原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容易崩溃。
 
还有一些抑郁者,来到我的咨询室中坦陈自己如何的难受和低落,有时候表现出情绪崩溃,有些人还会伴随一些物质成瘾的情况(比如酗酒),或进食障碍的情况(如暴食或厌食),或自伤自残等。


图/《瀑布》

然而,当我去和他们的父母确认时,父母常常表示惊异,甚至觉得咨询师在骗人。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孩子情绪崩溃,更不用提其他更严重的症状表现,他们眼中的孩子,最多只是表达比较烦,睡不好,胃口不好等等,让他们以为这些只是一般情况,完全没有和抑郁症联系起来

抑郁者在亲人面前表达出来的情形,和Ta的真实感受,有比较大的落差,以至于父母看不到真实情况,以为孩子没事。而抑郁者内心的答案是,父母没办法理解我。


图/《草之韵》

阻止抑郁者真实表达的情况可能有几种



1. 担心父母比自己更焦虑,父母的焦虑非但不能帮助自己,由于他们的焦虑,导致他们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加重自己的内疚感,我给父母又添了麻烦,这反而更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对自己没有帮助。

2. 担心父母会用指责、怀疑、否认等回应来对待自己,你连这点困难都经受不住?加重自己的无力感,我是多么没用。
3. 担心父母过度积极,对自己提要求,比如你去运动啊,你去调节调节啊,父母十八般武艺轮番上场来拯救自己,增加自己的压力,我真的很累,做不到啊。
4. 表达了也没用,父母冷漠,不关心,让我自己想办法,增加失望和孤独感,我是多么可怜。
5.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的反应可能包含了上面多种,时而这样时而那样,父母的不稳定,让抑郁者备受折磨。
 
图/《忧郁症》

 应对办法 

当来访者没有办法用言语去描述自己感受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多的转化为情绪、行为和躯体层面的种种表达,就好像一个婴儿一样,不能说出自己的痛苦,只能用哭喊,身体的挣扎,躯体疾病来表达自己难受。

这时候,来访者可以通过和咨询师建立关系,来学习将这些不成熟的表达言语化。
 
在和咨询师的沟通过程中,咨询师提供一个安全的,不带评价的,情绪稳定的环境。


让来访者有机会去检验,咨询师到底是怎样看自己的,咨询师真正的理解判断,和自己认为他/她会怎么理解判断一致吗?

通过一次次的检验,来访者发现,咨询师和自己想的有些地方一样,有些地方不一样,有时候咨询师是可以理解自己的,有时候自己可能误会了咨询师的想法。
 
这有助于来访者建立和人互动的信心,也许除了咨询师,别人也会理解我呢,只要我慢慢讲出来我的真实想法,并且去检验呢?


于是,来访者慢慢尝试和其他人增进沟通,经过多次的反复沟通练习,慢慢形成新的良性互动模式。


缺乏温暖的支持


在现实个案中,我常常发现,一个抑郁的来访者背后,可能存在一个抑郁的家庭。

父母本身是无力的,焦虑的,紧张的,而父母的上一辈,往往也是如此。所以,当来访者和亲人说自己抑郁的时候,得到的反应往往是不知所措,或者惊慌失措。


父辈们受限于他们的学识水平和心智成熟水平,在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他们自己感到害怕和无力解决,所以他们遇到问题的主要反应,是否认和回避为主,就好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就看不见危险了一样。
 
这样的父母,存在他们的局限,的确无法给来访者支持。


来访者的痛苦,可能主要来源于为什么父母不理解自己,当他们越是想纠正父母的时候,结果可能越是失望。


这种失望的感觉越强烈,就越容易被放大,因为对于幼年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天,是他们的全世界,所以他们把这种感觉泛化到全部,认为全世界都没办法理解自己。


 图/《兹心》

 应对办法 


在咨询中,咨询师不断帮助来访者区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你的父母会这样反应,不代表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以及咨询师都会这样反应。


通过咨询的互动,来访者发现自己可以从咨询师这里得到支持,从而建立与人交往互动的信心,愿意带着希望去相信更多人,愿意相信世界上还是有人会给自己支持的;


但又可以接受,自己的确无法期待全世界都能给自己支持,进而他们逐渐学会接受并理解父母的局限性,从而可以与父母分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后面这两部分的实现,可能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咨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点一点的反复磨合,并且积累经验。


总体上,这就是成长的过程,从相对不成熟的,婴儿般的情绪化和躯体化的原始表达,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全世界都不爱我,我太糟糕了等等。

慢慢过度到相对成熟的模式,能够发展出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够理解世界是复杂的,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生活。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今日福利 
想知道你的情绪状态吗?点击下图关注公众号私信回复【情绪】,限时免费
 评估你的抑郁、焦虑与压力水平

结婚多年,我比单身更孤独|亲密关系中“孤独感”从何而来?

为何父母总觉得我亏欠他们?| “养儿防老”:以养育为名的道德绑架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缺乏「爱的体验」的14种状态
他被纽扣毁掉了人生|如何摆脱“恐惧症”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点亮“在看少些偏见,多些温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