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个迹象,判断你是否拥有一个「安全型恋人」

简单心理APP 简单心理Uni 2024-04-24

本文字4200+|阅读预计需要11min

这几年依恋模式被越来越多人熟知,渐渐成了大家理解亲密关系的一个新视角,“怪不得我们在关系里总是你追我逃,一个焦虑一个回避”;很多人嘴里的渣男/渣女,也可能只是不安全依恋的表现。

与此同时,“安全型恋人”成了大家渴望的香饽饽。

他们有能力依赖他人,同时保持独立,可以根据需要与其他人走近或远离。甚至还会制造一种缓冲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非安全型伴侣提升恋爱满意度,走向更安全的依恋。

但很多人会困惑:

“安全型到底什么意思?”“只听说过,没有见过,如何识别安全型恋人?”“我有点焦虑,想往安全型发展,应该怎么做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安全型依恋常见的7个特点。

最大的特点是在关系里状态稳定,而稳定的背后是安全感
相比较不安全依恋模式(焦虑、回避都可以称为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状态稳定”——
他们不会突然消失,忽近忽远,也不太会变得格外粘人。他们可以接受关系是有弹性的,过于亲密或者过于疏远都不太容易触发他们的“警报”。
他们也比较少接受伴侣的“投射”——指伴侣对他们发动攻击、指责时,他们不太会被卷入这样的评价,将关系的冲突升级。就好比当伴侣的世界掀起“狂风骤雨”,他们依然像一棵树站立在那里,不会轻易被摧毁。

而这背后是他们内心相对充足的安全感,不管是对关系的,还是对自身的。贝内德克(Benedek,1938)称之为“有信心的关系”,克莱茵(Klein,1948)称之为“好客体的内投”,而埃里克森(Erikson,1950)则称之为“基本信任”。

因此,依恋的安全性往往也和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直接相关。

图/《HER》

他们也并非完美伴侣,但能够提供“足够好”的情感支持
很多人对不安全依恋的诟病都是,他们无法提供很好的情感支持——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跑了,或者先崩溃了。

但安全型依恋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完美伴侣,可以百分之百满足你的需求,实际上,他们能够提供的是“足够好”的情感支持。

“足够好”(Good Enough)这个概念最初来自温尼克特,它的意思是养育者不需要做到满分,60分就能养出一个基本安全健康的孩子。

具体到亲密关系里,“足够好”的情感支持可能意味着:

●  可靠、安全、一致(类似上文所说的“稳定”)
●  对伴侣的需求足够敏感,并且愿意满足伴侣的需要(而非视而不见)
●  能够谈论彼此的需求;对于无法满足的部分,双方可以沟通

而发展安全依恋的基础,通常是他们童年有一个“足够好”的养育者。不少研究都发现,成年人的安全依恋受童年时期与养育者关系的影响(Brennan et al,1998),他们被好好对待过,如今也能好好去爱别人。

在关系之外也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支持,不把伴侣作为亲密和情感的唯一来源
“伴侣无法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安全型恋人们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通常在关系之外也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支持,不把伴侣作为亲密和情感的唯一来源。

因而作为伴侣的一方也不会有太大压力,“他们需要你,但又没那么需要你”。

事实上,这样也使得亲密关系质量更好:研究发现,当拥有“重要他人”时,人们反而有更多自我扩展的机会,给关系注入新奇和活力,促进长期的满足感(Tsapelas, 2009)。

反过来,当伴侣是一方唯一的亲密和情感来源时,这样的关系会变得脆弱,他们可能无法承受关系的任何波动,当关系结束时,造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对ta重要的人”,并不是一种爱情的甜蜜宣言,反而可能是危险的信号。

图/《十二夜》

能作为“容器”为伴侣提供情绪调节,反之亦如此
情绪调节能力也是安全型恋人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

他们能好好处理自己的情绪,也能作为“容器”为伴侣提供情绪调节,比如:

● 对自己和伴侣的情绪很敏感,伴侣不必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使得情绪升级,比如发脾气、冷战等等;
● 能帮助伴侣验证情绪,接纳伴侣的情绪;
● 他们不觉得负面情绪是糟糕的,将其视为亲密的机会;
● 更能理解负面情绪,会尝试和伴侣一起解决情绪的问题。

反之亦如此,他们也期待伴侣能帮忙调节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有情绪时会表达,不以破坏性的方式宣泄情绪。

这种能力从哪里来?情绪调节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在关系中形成的,往往需要另外一个人和我们互动,小时候通过父母的验证、肯定、参与,我们逐渐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处理情绪。

如果没有拥有过这样的“容器”,人们就会在情绪调节方面遇到一些困难,也很难成为他人的“容器”。

能离开伴侣去探索自己的世界,也允许和鼓励伴侣去探索他们的世界
依恋模式理论中有个概念叫“安全基地”,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小朋友学会走路后,妈妈留在原地,不远处有玩具,小朋友会走过去,ta不时地回头看看妈妈,确认妈妈在那里,小朋友就会很安心。当ta知道妈妈就在不远处,需要的时候会出现,就能放心地去探索新的世界了。

这个时候,妈妈对小朋友来说就是一个“安全基地”。

同理,长大后亲密关系里伴侣也会成为新的“安全基地”。对于安全型恋人来说,他们能信任安全基地的存在,因此很容易能离开伴侣去做自己的事,不用回头时时确认。

同样,当他们的伴侣走出去时他们也不担心,因为知道伴侣会回来,所以他们也非常鼓励和欢迎伴侣去探索自己的世界。

图/《过往人生》

有时互相依偎,感受亲密;有时各自独立,自由玩耍;一段好的关系反而能让人们更有力量脱离这段关系。

如果“安全基地”是不可靠的,人们就很难离开。就像上述场景中,小朋友一回头妈妈就不在了,他们会哭着开始找妈妈,诱人的玩具也很难吸引他们了。

灵活的界限:不会太僵硬,也不会太松散
界限是任何关系中都很重要的部分,是自我关爱的根本。但由于情感和生活的过于紧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界限。
不妨来看看界限常见的三种类型,也分别对应了不同的依恋模式:

 1. 松散的界限,常见于焦虑型恋人 

● 过度分享
● 过度相互依赖,情感纠缠(与他人之间缺乏情感分离)
● 很难说“不”,取悦他人
● 被拒绝就六神无主
● 容易接受虐待

图/《GIRLS》

 2. 僵硬的界限,常见于回避型恋人 

● 很少分享
● 很难暴露自己的脆弱,很难提需求
● 对他人有很高的期望
● 容易把别人拒之门外;内心仿佛筑起一道围墙

 3. 健康的界限,常见于安全型恋人 

●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有清晰的界限,也能尊重别人的界限
● 能倾听内心的声音,相信自己的感受
● 适当地与人分享
● 适当示弱
● 能坦然拒绝别人,不含敌意,也能坦然接受被拒绝

你可能也发现了,对安全型恋人来说,界限的关键在于某种弹性,不能太松散,也不是僵化不可动。他们有自己的坚持,也能尊重和理解另一个人的不同。健康的界限让他们在个人和关系之间达成某种平衡。

他们深知自己值得被爱,也更倾向于选择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关系
在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中,李苗苗为了证明对小娜的爱,拔掉自己的牙齿、扔掉小娜的鞋子。很多人可能遇见这种情况就吓跑了,但小娜没有,在她看来,这反而是一种浓烈的爱的证据。

图/《涉过愤怒的海》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不会这么极端,但还是有一些“无法建立一段健康关系”的信号,比如在关系中阴晴不定、善于逃避、不忠诚、暴力倾向等等,遇见这样的人,安全型恋人就会失去兴趣。

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渴望被爱,也值得被爱,也相信周围有很多的潜在恋人,会接纳自己的亲密,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关系的重建》一书中,作者访问了很多不同依恋模式的人群,一位安全型依恋的受访者(Tanya,28岁,女性)分享了她对伴侣的选择方式——

“和男生约会时,我只对不玩把戏的异性感兴趣,这是我的基本原则。我们约会之后,那些男人通常会在第二天立马打电话给我,最晚也会在第二天晚上联系我。而作为回报,我也会在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自己的意向。有生以来,我只经历过两位男性时隔几天后才联系我,我立马将他们排除在了考虑范围之外。”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Tanya面对那些对自己的亲密需求没有进行足够回应的男人,没有浪费一点儿时间。她恋爱原则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她认为那些对她不够尊重的人,没有能力在恋爱中给予她足够回应的人,是不值得她付出的。

而Tanya如果是焦虑型依恋,很容易会将对方的不联系,归咎于自己的约会表现不好,她可能会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断地怀疑自己,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机会留给错的人。

图/《十二夜》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对安全型恋人充满期待,还是对自己感觉有些沮丧。

事实上,依恋模式并不是我们能选择的,它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过往的关系模式,负面的关系经历往往会造成不安全的依恋。这个时候,建立一种健康、安全的关系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往往需要大量的(好的)经验才能逐渐修正对整个世界的理解(Gillath et al, 2008)。

但改变依然是有可能的。

研究发现,人们找到新的依恋对象,如亲密的朋友、伴侣、治疗师或导师,并与他们建立健康的关系,就有可能展出安全的依恋风格(Saunders et al., 2011)。

现在的很多伴侣治疗方法比如情绪聚焦疗法(EFT)(Johnson,2019),也会帮助夫妻体验彼此安全依恋的时刻,从而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愿你被好好对待,也能好好去爱。


编辑:寒冰

责编:Aurora

[美]阿米尔莱文,蕾切尔·赫尔勒著,李昀烨译,《关系的重建》,台海出版社,2018年9月

[英]约翰·鲍尔比著,汪智艳、王婷婷译,《依恋三部曲:依恋》,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6月

Brennan, K. A., Clark, C. L., & Shaver, P. R. (1998). 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 adult 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 In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pp. 46–76). Guilford Press.

Tsapelas, I., Aron, A., & Orbuch, T. (2009). Marital Boredom Now Predicts Less Satisfaction 9 Years Lat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5), 543-545.

Gillath, O., Selcuk, E., & Shaver, P. R. (2008). Moving toward a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Can repeated security priming help?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4), 1651-1666.

Saunders, R., Jacobvitz, D., Zaccagnino, M., Beverung, L. M., & Hazen, N. (2011). Pathways to earned-security: The role of alternative support figure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3(4), 403-420.

Johnson, S. (2019). Attachment in action—changing the face of 21st century couple therapy.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5, 101-104.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专业内容

对来访者依恋模式的探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咨询联盟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简单心理Uni推出《依恋理论临床实践》专题课,从前沿理论+多场景应用+测评工具+案例解析四个维度打造完备的课程体系,助你快速掌握依恋理论的核心知识点,全面提升临床技能。


她不是不爱父亲,她只是爱的很痛苦 | 观影《涉过愤怒的海》

Ta对我不好,都是因为Ta是回避型|关于回避型依恋的5个误解

一文回顾2023年心理领域相关政策及新变化|年末复盘

累积50小时付费咨询时长后,我这样看待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初长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