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心理治疗纪录片告诉你,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的5个「工具」
本文字34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内耗、强迫性地想太多、抑郁、感觉什么都没有意义……总是外表坚强,内心脆皮的人,可能都需要反复观看这部电影:《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在这部评分高达9.1的纪录片中,导演Jonah Hill向大众介绍了他的心理咨询师Phil Stutz用来帮助来访者的“一套视觉工具”。
Hill演过《华尔街之狼》《点球成金》。他与焦虑症斗争了20年,自尊低下、自我厌恶,“超重和身体意象问题”一直是他心理健康中的阴影。
他拍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很简单:“如果这些工具对我有用,那么对你也可能有用。”
Stutz说:“我想要速度。因为心理咨询的起效通常不会很快。一周内治愈某人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患者立刻感受到一些变化,继而有前进的动力。”
接下来,我们将挑选总结Stutz所说的几个工具。我们也想聊聊,如何批判性地看待、使用这些工具?
“一个抑郁症病人来到我的诊室。他说,我知道自己有很多坏习惯,我很糟糕,我很不自律。但如果我知道我该做什么,人生使命是什么,那我肯定会干劲满满。”
Stutz认为,“生命力(life force)”是一座金字塔,最底层的是:建立与自己身体的关系(第二层是人际关系,最顶层是你与自己的关系)。
也就是说,当你感觉被困住,此时要学会关注“最薛定谔的3件小事”:睡觉、吃饭、锻炼。
谁都知道,但少有人能做到。
Hill自小超重,他之所以排斥健康饮食和锻炼,是因为它们从来都是以“提醒他身材不好”的方式出现的。
重要的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如果你失去了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问问自己:最近是不是缺乏锻炼,饮食和睡眠不健康?
Life Force并非什么科学概念,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构建认知的方法。它可能唤起了一种力量感,让你感到自己是本质上有内在力量的人。
处在低谷期时,别人的话都可以不当回事,但要学习聆听自己的身体。
当你开始决定要“听身体的话”,就会更了解情绪和自己的需要,因为“神经系统遍布全身”。情绪会告诉你,你需要做什么,你的哪种情绪没有得到满足?
以最小单位行动起来,串起“带屎味的珍珠”
如果你觉得始终“无法开始做某件事”,尝试在脑中呈现 一串珍珠。
“珍珠,代表你今天要做的所有事情。每一件事都是价值相等的一颗颗珍珠,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珍珠一个个地串起来,即永远采取行动,而不去考虑背后的意义。每个珍珠都有屎,都有不完美的一面,但我们要做的就只是继续串下去。”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假设自己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成功才能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感觉自己是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说,“你要做的就是,在自我攻击之前就采取行动。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会变得自信”。
Part X:接纳你脑中的批判者
你的身体中,也居住着一个批判者吗?
不管你想做什么,内心的“这一个你”都会发出阻挠的信号。比如:冷嘲热讽,你很蠢,很丑,不值得信任,永远不会成功。
Stutz将这个声音命名为“Part X”。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人格维度,特点是任性、愤怒、傲慢、超敏反应、受害感,最重要的是,对所有过程的抵制。
他认为,“Part X”永远不会被根除。你可能会暂时打败它,但它总是会卷土重来。但它带来的障碍和困难可以成为我们人格成长的富矿。没有 X,就不会有蜕变。
听起来是个新东西,但其实叙事治疗,情绪聚焦治疗中都早有类似提法。
临床上的成瘾患者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摆脱“瘾”的控制。
《与进食障碍分手》这本书中,患有进食障碍的Jenni Schaefer将自己的进食障碍拟人化为一个“虐待自己的前男友”,以此实现“自我”与“疾病症状”的分离。
当她忍不住要冲进厕所催吐,她一遍遍告诉自己:“是前男友让你去吐的,不是Jenni要吐的!真正的Jenni想要活下去,健康地与家人在一起。”
不管你叫它“Part X”、“虐待狂前男友”,还是什么别的名字,重点是:我们将之命名,给它一个称呼,对它保有觉察,进而在情绪上与它保持距离。
痛苦,不确定性,不断的努力
Stutz还谈到现实中不可逃避的三个部分:痛苦,不确定性,和不断的努力。我们在这三种逆境之上创造生活。
这有一点像存在主义的治疗语言:我承认有一定比例的痛苦无法回避,我承认生活充满随机性,我承认生命没有意义,而我余生的使命是回答“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重要的问题。
有许多心理学家尝试描述过生活的基本处境。最知名的可能是欧文·亚隆的“死亡、孤独、自由、无意义”:
● 我们会死
● 在许多重大的时刻,我们是孤独的
● 我们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生活,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 我们要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努力创造意义
就拿死亡来说,大多数人都会否认它,拒绝承认死亡,或者做很多事情来回避它,以至于不能“全然投入生活”。
“闭上眼睛,想象你正在吸收所有的爱。设想一个讨厌的人,全然地把爱投射给那个人,毫无保留。当你这样做时,你不会放弃愤怒。这样,你就可以应对生活中任意你讨厌的人。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完整,让自己从迷宫中脱身。”
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的外部境遇是内心世界的向外投射。
我们有时会觉得某个陌生人的某个行为特别讨厌。比如:
● 讨厌A懒,不求上进。这种讨厌可能来自你“强烈压抑自我的某个部分”,因为你丝毫不允许自己没有进步;
● 讨厌B年轻。这种讨厌可能来自一个人不能“忍受自己已经衰老”的事实。
这种技巧所着眼的部分是:接纳你讨厌的部分,允许它存在而不被贬低。它的另一种含义是,我要开始无条件地爱自己了。
写在最后
虽然我们都被Stutz和Hill之间真诚的关系打动,但它可能不是一场心理治疗,而更接近于科普片和咨询师的一场自我暴露(焦点在咨询师,不在来访者)。
片子里还介绍了数10种“工具”,篇幅限制我们没有全部列出来。内容大多来自Stutz与心理治疗Barry Michels合著的书《工具(THE TOOLS)》(2012)。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
还要提醒的是,这套工具也许让Hill感觉有用,但不一定适合每个来访者。事实上,没有哪种治疗方法可以100%治愈某种精神疾病。
看这个片子的观众,可能会认为Stutz在做一件罕见的事,但这可能只是咨询师流派和风格的匹配问题(也存在很多以解决方案为中心的疗法,比如动机性访谈法)。
此外,一些心理咨询师很少给出建议是有原因的:
如果太快给出建议,就会剥夺来访者谈论自己感受的机会,而这些感受才是“潜伏的真问题”;不恰当地“直给”建议,还暗含了一种假设:咨询师是权威/老师,知道的比来访者多。长期来看,这可能会造成对来访者的剥削,培养一种不健康的依赖关系。
当然有时,咨询师也会给工具,作为情绪急救,或是咨询的一种手段(比如伴侣治疗师可能会建议,在接下来的一周内,A做什么,B做什么,然后在下一次咨询中谈论这个过程)。
心理咨询师Kirk Honda博士认为:有这样(寻求工具)的冲动很好,我可以理解。这更多反映了,在你成长过程中经历重大的关系创伤时,改变是多么困难。
这也反映了一种“病理化”的文化观念。叫做我的情绪有XXX问题,“请你给我一颗药丸”、“给我的大脑来场手术”,或者“来个医生负责把我修好”。
“心理学有止痛药,但这不是一种长期解决方案,甚至不是一个中期解决方案。因为你知道,有更大的问题正在那里。”
作者:江湖边
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