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分级阅读,个性教育
24日,《正午故事》发表了一篇个人自传体文章《我是范雨素》。不到24小时,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冲破10万+,文章的作者和主人公范雨素,一下子成了各家媒体争相采访的红人。
文章截图
这个生活在北京皮村的打工妇女初中毕业,来自湖北襄阳农村,在北京做育儿嫂,独自抚养两个女儿。
在文章开头,她如此概括自己的人生: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有很多人留言说,看到这句话就被吸引了。
《正午故事》在文章开头评价说:“她文笔轻盈,有种难以模仿的独特幽默感,有时也有种强烈的力量喷薄而出。她像位人类学家,写下村庄里的、家族里的、北京城郊的、高档社区生活的故事,写下对命运和尊严的想法。”
范雨素朗读自己的作品
看了她的文章,有人感慨“写作是个天赋活,这是老天爷赏饭吃”。可有人不这么看。
读者修度_Giselle 写道:“自己去看她行文间一笔带过的阅读量,看她本人,包括她的家人对于文学的热情。摸着良心讲,将近二十年‘寒窗苦读’完的我们这帮人,有几个能达到这种阅读量?不要说得好像自己一身文学天赋全被学校耽误了一样。这不是老天爷赏饭吃,她写下来的一字一句都是她磕下来的苦功夫,都是她挣来的,应得的。”
的确,在《我是范雨素》中,常常有关于她阅读量的细节。她“六七岁时学会自己看小说”,“八岁时看懂一本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和姐姐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少年时悟出的道理是“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
这句话对于当今中产阶级的冲击,简直快赶上杨绛先生那句“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了。
范雨素和女儿在西藏
除她以外,她的家人也没有因出身贫穷而放弃与生俱来对文字的喜爱。她生性凉薄却是文疯子的大哥哥,她咬牙讲出‘一字不识的人才有诗意’的小姐姐,同她去潘家园淘了一千斤书的小女儿。
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阅读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一部分,而我们之中的很多人连这个基础都没有打好,毕业后再没捧起过一本书的人太多太多。
许多国家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国际阅读教育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许多来到新西兰的新移民,都对新西兰的学校对阅读能力的注重印象深刻。
新西兰是如何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的?以下几方面,或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01
分级阅读,个性教育
新西兰的学校没有“成绩排名”,只强调个性教育。
首先,新生入学后不久就根据阅读熟练程度分编成若干个小组。阅读有困难的学生由老师监督学习,甚至由专家进行个别辅导;能“流利”进行阅读的学生,老师则鼓励他们更多地独立学习。
其次,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对其作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老师一再与家长们沟通的是,需要看到、认可并鼓励每个孩子所取得的进步。也就是只和自己纵向比较,淡化同龄孩子同班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
02
图书馆是孩子的天堂
如果你在新西兰泡图书馆,会发现一到下午放学时间,就有很多身着校服的学生涌入图书馆。
新西兰学校鼓励每个孩子每天至少坚持阅读20分钟。这个不是硬性要求,不作为“作业”,但能够坚持完成阅读、并认真记录阅读书目及页数的孩子们在每周一能够得到班级老师给的小鼓励。
另外,学校每周还有一个下午是固定的图书馆时间,不但可以自由阅读还可以借阅书籍回家阅读。对于图书的筛选,学校有定期的规划和管理,也鼓励家长们参与到定期的图书馆管理中来。
这样潜移默化地阅读习惯的培养,虽然没有任何硬性的考核指标给出ABC高中低的分类,但孩子们的受益有可能会陪伴其终身。在公共交通上,不论年龄段,人人都手捧一本厚厚的书,就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03
如果说阅读是整个学习的基础,那么新西兰的基础教育则堪称世界第一:因为新西兰学生在国际文学比赛中得分最高,世界各地的教育学家慕名去那里求经取宝。
新西兰也的确有自己的小窍门。通过实行“整体语言教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上下文推测出单词的意义,从而记住它们。
这样的方法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不苛求呆板的练习。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辅相成。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初期的作文强调文章的思路和意义,而不拘泥于单词的拼法和文章语法。充分保证课堂学习时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新西兰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精通阅读的人。有了阅读能力,他们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通过阅读不断的汲取知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能力是伴随一生的宝藏,大洋彼岸的范雨素,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新西兰式教育的成功。
近期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