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影像行业大洗牌时代来临(中篇)
跨界整合,顺带打个劫 !
随着国务院对大健康产业规模的明确规划: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要达到8万亿的规模,原则上每个县保留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两家县级公立医院,其它县级医疗机构都要对社会资本开放。打破医疗“垄断”将释放巨大的市场能量和商业机会,各路大佬开启跨界整合,针对医疗行业有组织、有系统的改造拉开序幕……
首先是互联网企业,行业领袖预言未来的独角兽将在大健康领域,一切都是"互联网+":B2C电子商务简单,把药店和家用医疗器械搬到了网上,小CASE;BAT率先投资了移动医疗,把可穿戴医疗相关概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联网精英迅速发现到行业痛点,把挂号和远程咨询这样的烦心事就不用您亲自排队了;互联网企业深谋远虑,以平均5-10年的投资周期和耐性、平均10%成功盈利的存活率,寻找医疗1%左右的独角兽,作为成熟的投资人签约了大批网络医生和医院资源,开始挺进医疗行业最后一公里.....终于,乌镇的互联网医院开业了,阿里的农村电商淘宝站变身线下淘宝服务站了!!
当然,在跨界的房地产领域,资深的企业家们也心知肚明——欧美经验提示唯一能大过房地产行业的将是大健康产业。医疗地产本身就是前景,不过实业做久了还是比较传统,新建或收购医院,总是要和老本行有协同效应,继教育地产学区房、商业地产之后,医疗地产项目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楼盘的销售,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公立医院+民间资本办分院或新病区的热潮,部分医院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
再聚焦于产业资本和上市公司——更为专业,直奔主题!主动介入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造,积极培育专科连锁医疗集团:北大系、复星系、国药系、华润系、中信系......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家上市公司先后宣布进入大健康领域,所谓圈子外的人想进来,圈子里的人走出去,为了活的更好活的更久,医疗机构和厂商都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
 
43 34312 43 14986 0 0 2884 0 0:00:11 0:00:05 0:00:06 3000
43 34312 43 14986 0 0 2447 0 0:00:14 0:00:06 0:00:08 2985;
一、跨界整合赢家通吃,从最上游的研发制造类企业到最下游医疗服务机构!
要么往上游走,要么往下游延伸,最好是上下游通吃全产业链!正确的姿势很重要——医药圈、医疗器械圈、医疗机构圈、移动医疗圈同业深度整合开始,形式多样,殊途同归:
*经典路径一(以北京乐普为例):专注某学科领域,上下游打通从研发生产到最终开医院
第一步从研发生产心血管支架等耗材起家,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新产品;
第二步,主板(或创业板)上市后借资本力量往上游深入,左手研发右手收购,收购心血管相关医疗设备厂家,收购心血管药品生产企业,继续研发心血管检测POCT仪器;
第三步,往下游医疗金融延伸,成立融资租赁公司和产业投资基金;
第四步,踏入进入医疗临床服务领域——宣布准备收购心血管专科医院。如果心血管专科医院能在稳定后形成对外复制专科连锁能力,如此完整的生态链布局,堪称医疗行业整合之经典!站在局外看,这方面北京乐普、山东新华都是全产业链的践行者。
*优秀路径二(以美年大健康和中卫基金为例):从连锁专科医疗机构出发,从下游往上游反向整合
第一步,以连锁健康体检中心起家,形成连锁规模后整合老二老三,形成连锁健康体检领域的第一名;
第二步,往上游延伸,相继投资超导MR、永磁MR、DR等硬件设备厂家,又延伸至云影像软件技术平台,形成产品组合和圈子联盟,到最上游研发生产类企业;
第三步,同时围绕大健康领域投资,如新媒体和孵化器,培养未来之星;
第四步,推动生态链企业上市,在资本市场增加更多资金入口;
从医疗机构反向投研发生产相对较少,莆田中国健康总会也传出消息,将与威高集团合资参股,有异曲同工之妙......
*优秀路径三(以鱼跃集团和万里云为例):从医疗器械出发横向整合不同产品线 ,再延伸到互联网化医疗服务
第一步,以家用医疗器械起家,并在主板上市拥有资本运作平台;
第二步,收购整合老牌放射厂家万东、上医厂,扩充DR、MR产品线;
第三步,引入互联网医疗企业——阿里健康,推动互联网医疗远程服务;
后面估计还有大动作,不论是产品组合,还是最终医疗机构都还有很大潜力,毕竟是跨界整合还没有到最后一公里,当然转型会有痛苦,CT类的产品线整合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优秀路径四:微跨界,2016还会发生什么跨界新闻?
药品厂家介入器械生产厂商,医疗工程类介入器械生产厂商,医疗耗材介入医疗融资租赁公司,贸易商介入医院专科建设,家用医疗器械厂商介入专业医疗临床服务,医疗金融类开始往上游收购医疗设备类厂商,药品企业开终端专科连锁检测机构......各种可能,不一而足。
如果你的思维还局限在传统的产品对手领域,那你可能就错了——你的对手正在来自跨界组合!所有跨界都有可能!
*近三年有关“跨界”的预言和谣言:
1. DR产品竞争对手可能是核磁CT厂家?单一DR产品厂家倒闭50%,单一核磁产品厂家被兼并重组20%以上;
2. 大影像设备厂家对手不再是"GPS",可能是软件厂商或运营商?大设备免费送了,服务有价;
3. 县级医院竞争对手不是隔壁那家老二,可能来自一个遥远的医生集团;
4. 一批医院经营不善准备转让,出现专业“拯救医院的医生”,“烂尾楼”处理专家……
二、跨界被顺带打个劫,专业医疗设备厂商何去何从?
在云计算中心和资本市场的鼓励下,软件厂商率先宣布免费模式,靠数据流量和增值服务收费,在“干掉”传统PACS厂商后,仍然没有找到确定的盈利模式,毕竟靠数据流量盈利的兑现时间还比较遥远......那么现在开始拥抱设备商又会带来怎样的行业生态变革呢?
第一阶段,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生态灾难。“互联网”企业通过软件公司进军设备制造,而设备厂商美好时光基本结束,理想状况靠自身盈利开始回归制造业本质,性价比或者价格战一触即发,单一产品和红海市场品牌迅速集中,每个单项产品出现3-5家大影像设备厂家的兼并重组,基本在生存线以上,中低端拼制造成本规模优势和产品组合优势,把“GPS”从大影像设备市场第一宝座拉下来甚至逼出中国市场,市场破坏者的代价是基本没有盈利,整体盈利降低导致部分厂家熬不过冬天;
第二阶段,资本市场全面拼“爹”。当国内的价格战把引得厂家破产和抱团,单一产品的企业被兼并,接下来跨产品的整合将形成民族品牌的第一阵营......类似大多数行业,开始综合实力比拼,或者说是资本市场融资能力,这将是整个大影像产业乃至整个医疗制造业升级的转择点——开始整合生态链。靠特殊产品政策和短周期产品赢利良好的“小企业”,注定会挟利润和前期市场基础艰难转型,毕竟短期利润熬不过长期技术趋势。在资本市场的扶持下,以小吃大,兼并重组技术型企业的市场也许会一片“繁荣”......冬天来了,过冬的粮草和来年的种子还是需要从资本市场来讨些的;
第三阶段,全面提高聚合集中度。在少数厂商高端产品研发取得突破,出现数家十亿级的集团开始在国内国际市场挺进(保持拼研发赚取长远生命力),终于形成数家类似“GPS+TH”的以大影像产品为核心制造业务的医疗集团。这个生态进化过程注定是漫长的,各路公司在医学影像领域逐步集中,通过市场和资本洗礼,中国医学影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整体加强,步入常态发展轨道。
最后是互联网+医疗设备?还是医疗设备+互联网?其实软件和硬件厂商迅速抱团,不管谁整合谁,反正最终都被整合在一起,迅速形成几大产品组合+软件组合的联盟,行业集中度加强中,跨品牌的联合体早晚会浮出江湖。
谁是真正的游戏规则颠覆者?在设备和软件厂商还在纠结谁为主导时,做专科连锁服务的运营商出现了,这位医界同仁可能想学学乐视(乐视本来是做服务和内容的,捎带把电视也卖了),但是毕竟广大临床医疗机构的长期核心需求是医事服务质量......
*支持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敬请期待:医疗影像行业大洗牌时代来临(下篇)——医生集团的春天
欢迎各位业内同仁切磋探讨,畅所欲言,共同“拍砖”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