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贸易战”已演变为“补贴战”
自2017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加征了多种关税,对中国技术企业实施多种出口管制。拜登上台后延续了这一策略,进一步加大了在技术领域的封堵,并通过国内补贴推动美国产业转型。8月15日,Project Syndicate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从贸易战到补贴战》(From Trade War to Subsidy War)的文章称,拜登非但没有取消特朗普执政时期的贸易壁垒,反而全力支持产业政策,为国内制造商提供大量补贴。虽然这种举措可能会在短期内提高制造业能力,但也有可能引发一场耗费财力且没有明显赢家的“全球补贴战”。
文章作者是安妮·奥斯本·克鲁格(Anne Osborn Krueger),曾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IMF代理总裁,现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教授。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令很多经济学家失望的是,美国总统拜登保留了前任的大多数关税和贸易壁垒。事实上,和很多分析师期望相反的是,美国实施了额外的保护主义举措,比如拜登的“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政策,导致美国消费者和纳税人担负更高的成本。
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对进口钢和铝分别加征了25%和10%的关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退出了前总统小布什和奥巴马谈判达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重新谈判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将其重新命名为《美加墨协定》。尽管美国通过世贸组织、采取多边手法的做法更有效,对盟友的伤害更小,但特朗普还是选择了单边行动。然而,拜登政府变本加厉,全力支持产业政策,出台并实施了价值43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和价值2800亿美元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前者包含对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数百亿美元的补贴,后者旨在重振强劲的美国半导体产业。
白宫的说法是,《芯片与科学法案》将支撑国内半导体的生产,创造数以万计的高薪工作和数千个高技能制造业工作岗位,并催化数千亿美元的私人投资。为了促使芯片生产的“回流”,该法案分配了520亿美元用于研发和岗位培训,并对国内制造商提供了25%的税费抵免。然而,该法案在补贴美国国内企业的同时,实际上排斥和歧视了外国及海外生产商。同样,《通胀削减法案》为消费者购买美国产电动车提供7500美元每辆车的补贴,让美国产车型比中国和日本制造的竞争车型更有优势。
但是,研究一再表明,补贴往往会损害实施补贴的国家。这种措施往往会减少竞争、扼杀创新、提高成本,并使依赖进口的销售商处于不利地位。更糟糕的是,当一个国家采取补贴措施来提高国内生产商的竞争力时,其他国家通常会出台自己的保护主义政策予以反击。彼此报复和以牙还牙的升级,损害了其他国家及其贸易伙伴的经济。
很显然,即将到来的“补贴战”不会有赢家。外国不同规模的报复性补贴,可能会抵消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国内这些补贴最初想要提供的竞争收益。这种势头在半导体、电池和电动汽车等行业尤为明显。例如,为了响应拜登的产业政策,欧盟最近批准了一项430亿欧元(约合470亿美元)的计划,以扶持其半导体产业,而韩国和日本也推出了补贴国内芯片生产的计划。与此同时,欧洲、日本和韩国公司正在美国建立相关设施,或对美进行相关投资,以获得《通胀削减法案》中的补贴和税收抵免。
虽然拜登的补贴措施可能会提高美国国内的半导体制造能力,尤其是考虑到美国的补贴能力超过了大多数竞争对手,但这是有代价的。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Morris Chang)最近估计,美国的芯片制造成本比台湾高出50%,而目前全球90%以上的高端芯片都产自台湾。张怀疑美国现有的补贴力度是否足以缩小这一成本差距。但正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Adam Posen)所说,经济脱钩的真正代价“不是贸易壁垒(尽管它们很糟糕),而是生产率增长的下降”。
此外,美国用于工业补贴的大部分资金很可能会被浪费掉,增加美国纳税人的负担。如果美国将这些资金转而投入教育、就业培训、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国内和全球的工业竞争力会有更大的帮助。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最近将《芯片与科学法案》作为支持其他国内产业的一个蓝图。鉴于其他国家肯定会出台同样政策以示回应,特朗普与中国的贸易战似乎已演变成一场谁也赢不了且消耗预算的“全球补贴战”。
►►►
推荐阅读
美国扩大对华脱钩范围 对乌援助突破600亿美元——美国外交一周观察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