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机制难寻,肠道菌群”究竟有没有道理?

尹哥聊基因 尹哥聊基因 2021-03-0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书名:《我包罗万象》

作者:埃德·杨

出版机构:后浪/北京联合出版社

类别:微生物

尹哥评分:9.0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讲述菌群科普最好的一本书。全书不仅仅描绘了人类体内的菌群,更多的是从演化的视角出发,从单细胞和无脊椎动物开始,演绎了亿万年生物演化的精髓,即我们和微生物互惠互利又偶尔相爱相杀的真相。

题目用了沃尔特.惠特曼的著名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也从科学事实上说明了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因为与生俱来的菌群们,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从开始前到结束后。

本人毕业后打交道的产品都是和微生物检测相关,包括2003年的SARS病毒诊断试剂研发,2020年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研发。自2011年,华大参加欧盟第七框架的肠道菌群项目后,人类对微生物群落的认知得到了空前的了解,同样也引发了我更大兴趣和关注。

这一本书之所以给了9.0的高分,恰恰是因为作者的知识结构、理论框架、案例陈列配合的精妙绝伦且丝丝入扣,即使看过十余本相关科普杂志的我,亦有很多未闻的奇妙故事,让人不禁大呼“尤利卡!”(古希腊遇到新发现的惊呼,传为阿基米德所用)。

比如P56提及的“半链涡虫”,我知道它的再生能力很强,但并不知道原来它的再生能力竟然取决于其共生微生物。“唯一与我们直觉相反的问题是,他们不能再生的部位竟然是不含共生菌的头部,其尾巴可以重新长出一个脑袋,但单靠脑袋却长不出一条尾巴。”(估计鸟山明先生看了,会重新描写七龙珠沙鲁游戏的头部细胞再生那一幕)。

我一直用“三脉说”来解释一个社会属性的“人类”。我们通常所提到的基因传递指精卵结合,即“血脉”;我们也会说一个国家、民族或家庭的文化传承,即“文脉”;我们之前忽略的第三个,即“菌脉”,菌脉来自于家庭成员,主要是母亲,也包括宠物,亦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用什么培养基就培养出什么细菌)。

我们知道,人类母乳是世界上最为集中而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科学家花了很久才搞清楚,原来母乳中的HMO(人乳低聚糖)并不是为了直接培养宝宝,而是为了宝宝肚子里的菌群,从而为宝宝的肠道内壁打造一个无以伦比的生物反应器并铺上一层柔性的生物铠甲。

说来也好笑,人类(也包括其他动物)每生殖一个下一代,就会为其伴生一肚子菌群,这简直就是《苗疆传说》中的“种蛊”。

P40页介绍了荷兰微生物博物馆(Micropia),这个博物馆花了12年才建成,2014年9月才正式开放,也是向列文虎克致敬的最好场所。我也在公号“尹哥聊基因”中提及过参观感受,因为就在阿姆斯特丹的动物园旁边,所以各位走过路过一定不要错过,特别是在放大了数千倍的水熊虫模型上拍照,水熊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甚至是不死)的象征”。

荷兰微生物博物馆内景

建议本书补充两点:一个是关于病毒描绘的较少,作为细菌的共生者应该有资格拥有更多的篇幅,特别是这个案例,即把特定病毒的基因组拆分开放到几个的细胞内,过段时间竟然发现病毒居然复活了。(你想到了什么?对,伏地魔魂器分解的能力!);第二个是P23页,提到最大的几种细菌的大小,有一个句号这那么大。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英文的full stop,和中文的句号估计还差十倍,所以翻译成英文句号并给出字体似乎更为严谨。



更多书单推荐,请点击下方“尹哥书单”小程序↓↓↓


推荐阅读

1.影响情绪,还能减肥,肠道菌群比你想象中强大

2.病毒带来了死亡与伤痛,也给我们生命与未来

3.多细胞生物中,最成功的种群不是人类,竟是……

4.《黑豹》男主去世、安倍无奈辞职,都在告诫我们一件事……

5.新冠出现二次感染!疫苗还有戏吗?

6.深圳40年,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软实力?


☟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学习更多靠谱的科学知识。

关注后,

点击菜单栏“文章”,阅读尹哥聊基因精选文章。

点击菜单栏“视频”,观看尹哥演讲视频和科普视频。

发送数字0,即可申请加入尹哥的粉丝圈“尹力场”。

发送数字8,即可通过关键词搜索往期文章。

【声明】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针对同一研究课题,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识结构及参阅资料准确性的局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读者随时纠错并参与讨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天方烨谈基因电台。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