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和消费,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表示,我国在防治疫情和经济恢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迄今为止,宏观经济运行与正常状态仍有明显距离。恢复需求增长是让经济摆脱困境的关键。当前,恢复需求主要靠扩大内需。要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私人部门投资成本,以公共部门投资增长带动私人部门投资增长。投资增加将带动经济增速,劳动力市场和居民收入也会随之改善,最终对消费形成有力支撑。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与消费是调控手段,目的是化解冲击、稳定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可云认为,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是应对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举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排斥国际大循环。提薪、降息、减免税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扩大就业都是扩大内需的政策工具。此外,还要想方设法调整消费政策,刺激消费,特别是要挖掘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和消费,不仅是提振经济的现实需求,更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久之策。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陈海强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世界发展格局来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离不开稳定的高质量消费增长。应该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促进消费的健康流动,尤其是跨城和跨地区消费。跨城消费有利于加快经济要素在不同级别城市之间流动,从而驱动经济高质量内生增长。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段文斌看来,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第四轮消费升级,即对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养老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不同的消费梯度上都存在大量的潜在和现实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关键就是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扩大内需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部署。”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扩大内需不仅可以弥补外需不足、维护国内产业链安全,而且可以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持续改善民生。从供给端来说,要持续优化供给配置,紧抓线上消费等新型消费热点,健全适应消费升级的多元化供给体系,拉动居民消费增长。从消费端来说,要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扩大人民收入来源,同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认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投资的作用,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功能。要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低效投资甚至无效投资状况,注重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注重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动员、鼓励和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要注重改变当前投资预期不好、投资动力不足、投资信心不够的状况,健全和完善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制度法规政策,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投资环境。黄庆华表示,所谓有效投资,是相对于低效或无效投资而言的、产出效益较高的投资。要注重投资有效性,把握投资方向。聚焦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及经济效益明显的投资项目,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社会资本是稳投资的关键力量,要着眼于提升社会资本投资意愿。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通民间投资堵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创新投资运营机制,引导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调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是投资的重要来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张可云看来,可以扩大投资规模,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投资主体多元化,避免投资来源单一的缺陷。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关键在于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段文斌认为,既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致力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和应用场景建设,应更加依靠市场来调节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渗透扩散,进而基于新技术形成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对于如何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这一问题,张斌建议,新增基础设施投资要跟着人流和产业走。部分能产生较好现金流收益的基础设施投资,要交由市场完成,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对于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缺乏现金流收益的投资项目,融资应该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政府基金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则是确保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举措。”陈海强表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各地区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在享受规模化优势的同时,通过市场合作做到共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在微观上完善我国交通、信息、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实现补短板促创新,加快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张可云表示,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将挖掘出巨大的消费与投资潜力,增大有效需求,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增长。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抓手,必须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他建议,设立职能明确的城市群与都市圈管理机构;划分框架,明确各级政府在促进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权限;要建立规范、科学的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价机制。张斌认为,我国的都市圈建设需要补短板,在城市发展与人口流入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要保障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拥有低成本、长周期资金来源,需要灵活运用专项债,拓宽融资渠道。要保障都市圈的住宅用地,有效降低区域内的住房价格。政府与市场一起努力,政府要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以增加基础教育、医疗服务、文娱等服务的供给。在黄庆华看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短期抓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投资回报相对更快,投资成效相对更明显,更容易刺激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能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取得重要成效。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期支撑,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逐步释放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长期保障。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打破城镇化瓶颈,消除城乡融合发展机制障碍,引导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持续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