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提供真实的信息,才是媒体人最大的风险
首先感谢各位小伙伴今天祝我节日快乐,但我早已不是记者了。
昨天是京华时报被传元旦停刊,今天是记者节。
作为一枚已经离开严肃的传媒行业投身自媒体的公号狗,回转头在记者节这一天写点新闻行业的东西,纯粹是闲的慌。
看多了抒情诗,就很容易反胃。昨晚上“饿了么”就火急火燎的提前庆祝《记者节:但愿你心有所持 温和坚定》。早上一打开朋友圈,清一色的排队表白,看起来都是很看不起这个世界的样子。
我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对教师节、记者节,都很无感了。这些年来,我们成功的把教师节过成了感恩节——朋友圈清一色的跪谢师恩,而把记者节过成了情人节——朋友圈清一色的抒情表白。
我并没有诋毁情怀的意思,头好几年的时候,我看到那些催人奋进的战斗檄文,尤其是再配上那张青筋暴露两腿泥泞的令人尊敬的新闻图的时候,每次也都会激动得浑身发抖。为我从事的看门狗的伟大事业,而满腔热血,而满面红光,而脊梁骨里咝咝往外冒真气。
但就算情怀都是个好东西,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它当成牛皮癣广告,大街小巷的电线杆子上都贴上。这玩意儿搞多了,就变成了精神污染。
媒体行业走到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战争已经是如火如荼,但也许,大家都到了很危险的时刻。这个时候,作为一枚站在河边老想着不湿鞋的自媒体人,对媒体行业在记者节的期待,显然不是继续漫无涯际的抒情,而是真切的讨论。
未来的社会,还需不需要专业的新闻人?媒体人最大的敌人是谁?
我说的新闻人是那种受过专业培训和拥有实战经验的人,不一定要持有记者证,因为很多家伙拿着记者证并不说真话。
我身边很多的曾经从事记者的同事或者朋友,现在都离开了。原因是两个:一个是收入太低了,食不果腹。一个是边缘感太强了,感觉像生产东方红拖拉机似的,热点不在报纸了。
上个周末在第三届大梅沙论坛上,有一场是“2017媒体趋势”的媒体专场,这是当晚讨论到最晚的专场,持续到接近晚上11点。主持人是杨锦麟、苟骅,参与者有陈朝华、魏武挥、郭全中、展江、蔡伟、吴晨光、黄山等等传媒界大咖。相比很多行业,媒体行业无疑是这一轮技术革新中受到的冲击最大的,前景谁都看不明白。
有一位门户主编现场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叙利亚停火那个谣言,他一直查不到可靠的新闻源,等了两天,也没有新闻机构去求证,“派不出记者了”。
他们,要么去转身做自媒体了,或者是干脆离开了新闻行业。没有人统计过,2013年以来中国新闻行业流失了多少个新闻人,但是我敢打赌,新闻出版署这几年记者证的印刷生意一定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这自然导致的结果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日益尖锐的对立。这几年来,行业研究者也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两者之间到底是“你死”还是“我活”的功课上去了。
但这两者之间,也许并不是那么敌对的关系。相信很长一段时间,新媒体的旗手们都还扛不起严肃报道的大旗,因为,那根本不由正常的市场竞争来决定——滞后的市场准入制度导致很多新闻人一旦离开严肃的新闻机构就失去了作为特权象征的采访权,而沦为更老道的段子手。
更何况,现在新媒体的新闻原创能力依然很弱,两者并存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同样在那个大梅沙论坛上,魏武挥指出:60%以上的新媒体都是主观媒体(提供观点),不到40%的是客观媒体(提供新闻),而这客观媒体中,又大多是传统的新闻机构开设的。所以,失去了传统新闻机构原创的支持,大量的新媒体会很快陷入题材的匮乏。
总之,未来也许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而是专业化的新闻机构和个人化的自媒体之间的竞争。但有竞争并不是坏事,虽然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快速的流失,但只要不是彻底离开了这个行业,他依然是作为一枚新闻人存在。作为整体的新闻行业,并没有损失什么。
然而,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的新闻机构,最大的风险依然是来自思想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自能说多少真话的风险,这个这个行业的基础。
同样是在那个论坛上,杨锦麟最后提了一个问题:80年代改革开放,催生了南方周末。92邓南巡,催生了南都、新京报等一大批优秀媒体。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代表能媒体?
后来看到吴敬琏的演讲,我认为这个问题得到了回答,吴谈到了思想市场的问题:“自由而切实的讨论,是改革能够成功的基本的前提”。因为只有经过自由而切实的讨论,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意见、形成正确的方针和政策。
回到过去几十年里,基本上,每一次媒体行业能够蓬勃发展的时候,都有一个思想市场相对开放的大背景。我们总能发现,只要言论的尺度稍微大一些,人们就话多了,而且说得特别带劲,又特别深刻。
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去讨论其它的问题。
如果预期未来的言论市场会继续开放,媒体行业发生的只是一次基于技术创新的市场重组,不用太担心新媒体泛滥导致整体报道水准下降、谣言横生,市场会纠错,产生的谣言的作者很快会被市场抛弃。但是优质信息和生产优质信息的人才依然是非常稀缺的,通过市场重组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市场报酬。现在的混乱状态,只一个必经的阵痛过程。
而如果预期未来的言论市场收缩,市场化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都没有多大前途,只有“喉舌”有前途。言论空间的大范围收窄,技术革新的加剧冲击,市场化的传统媒体只会更快更多的倒下。
如果新闻人,包括传统新闻人和自媒体人,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公众受到的损害会更大,支付的成本也会更高,并且最终会反伤政府。
举一个最近最受关注的房地产调控的例子来收尾:深圳推出了限价,价格高于5万(也有说是6万)不给备案,房价一下子掉下来了。政府只需要发出新闻禁令,公众就只能得到房价下降的信息。这会让吃瓜的群众会误以为房价大跌了,从而加速抛售房产或者拒绝入场,进而造成房价加剧下跌,导致出乎政府意外的局面出现,最终又不得不终止调控,导致调控公信力进一步受损。而政策终止,房价又会转头上涨。那么公众会认为正是新闻机构当初报道的新闻是虚假的,从而导致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策,由此又导致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会进一步受损。
这只是一个离我们最近又很不起眼的例子,如果你想找,可以找到很多。
ps:为了凑热闹,“南友圈”把明天定为“自媒体节”,搞自媒体的小伙伴可以去浪一把。
【往期文章】
苹果来了,华为还会走吗?深圳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