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观点』丨王润泽:新闻实践史的路径创新与反思
编者按 .
新世纪前后,实践范式被包括传播学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广泛关注和运用,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新闻实践中构建的新闻世界也是未来新闻学知识创新的窗口。
本刊公众号“新闻视界”栏目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为大家讲授《新闻实践史的路径创新与反思》,并分享其关于“新闻实践史”的相关思考与研究。王润泽教授对新闻史研究范式进行了梳理与反思,阐述新闻实践史的概念内涵、意义作用和具体运用,并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指明道路,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王润泽教授的高见。
《新闻实践史的路径创新与反思》
讲述人
简介
王润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观点提要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具体指向为一种实操性和动手能力的技能性内容。实践转向的新闻与传播学得益于二十多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普遍的实践转向探索,实践转向可以从问题层面发现中国各个领域中比较独特的中国之问,创造中国在学科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之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史学基础是新闻史,中国新闻实践史是实践转向的基础。“新闻实践史”的概念,即从新闻传播活动的物质性,过程性和能动性出发,对新闻传播构建新闻世界的主体实践路径、环节、过程等进行考察。
新闻学的重大基础理论与概念的知识社会史
纵观整个中国新闻实践史,新闻概念经历从描述性概念到学术性概念,再到新闻概念由文本产品到实践过程边界拓展的三个阶段。新闻在实践的构建过程中,成就了中国新闻真实的独特性。从实践史角度研究新闻真实时,能发现它是一种能动的改造的过程。
中国特色新闻实践中的重要理论的凝练
中国特色新闻实践具体表现为新闻的人民性,以沟通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以教化为目的的新闻传播功能,从实践史视角下新闻价值要素的建构过程来看,分为新闻的价值和新闻价值两个层面。新闻的五要素(即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时新性)构建的背景是西方的工业文明,然而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支撑新闻学的一些核心概念、理论已经发生了变化,新闻价值面临着重塑的问题。在实践的视角下,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客观性等都可以在整个实践史的实践转化过程中进行创新和重构。除了概念上的创新,还有新闻人民性的创新,这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重要基础。
新闻传播学科元问题的创新
新闻传播学科的元问题,可以总结为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以体系化的信息传播为取向的实践活动,如何通过影响人的个体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构建,促进人与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及信息传播体系自身的进化。实践告诉我们,新闻在人类社会进展和人的个体解放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已经成为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大众媒体拓展人与人产生勾连的可能性,新闻实践与解放个体、群体的正义和公平相关联。未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强问题意识,发现更多更深刻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问题,实践转向过程中,也应避免经验主义和碎片化的研究思维局限。
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 徐秋染
实习生: 谢豪莹 彭靖婉
校对: 孙尚如
审核: 段吉平 杨国庆
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新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微信号|ixinwenjie
唯一投稿渠道|www.ixinwenjie.com
欢迎订阅2023年度《新闻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