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200万年来最高!气候变暖失控了吗?

陈溯 国是直通车 2021-10-02

发展与减排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7月。本月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全球变暖正在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面对急剧变化的全球气候,人类还有能力控制吗?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近日,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


国是直通车:IPCC最新报告有哪些内容值得关注?


巢清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8月9日发布了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给出的最新科学认识主要可以归纳为四大点。


(一)毋庸置疑的是人类活动已引起了大气、海洋和陆地显著变暖。200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1850-1900年)已经上升了0.99℃,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是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


(二)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未来20年,全球温升将达到或超过1.5℃。如果未来几十年内进行全球范围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大幅减排,温升将在本世纪内低于2℃。


(三)全球许多区域出现并发极端事件和复合型事件的概率将增加。同时发生极端事件的情况会更加频繁,高温热浪和干旱并发,以风暴潮、海洋巨浪和潮汐洪水为主要特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叠加强降水造成的复合型洪涝事件将加剧。


(四)尽早实现净零碳排放将有助于实现温控目标。要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累积二氧化碳排放,至少达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与此同时,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也需要大幅减少,而快速并持续减少甲烷等短寿命温室气体还将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国是直通车:我们看到报告中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致使气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这种“前所未有”体现在哪里?


巢清尘:报告指出,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1900年以来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比过去3000年中任何一个世纪都快,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


大气圈、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均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人类活动明显影响了降水分布、海洋酸化、冰川退缩、北极海冰消融、北半球春季积雪减少以及海平面上升,并导致了1970年代以来热浪、强降水、干旱和热带气旋等极端事件的频发强发,并将继续。变暖特征体现在整个气候系统,是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所未有的。


国是直通车: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是不是正在加快?是否意味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失控?


巢清尘:总体来看当前全球各类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是增加的。未来的极端事件变化和未来的气候变暖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全球变暖每增加一点,极端事件的预计变化频率和强度就会更大。这也意味着人类活动的排放越多,极端事件就会越严重。根据对未来的预估结果来看,现在还没有到不可逆的程度,只要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仍在可控范围。


国是直通车:我国处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报告中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将加剧区域洪涝和干旱情况,这种变化对我国有怎样的影响?


巢清尘:报告指出,每个地区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变化,在未来几十年里,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将越来越频繁。气候变化正在影响降雨分布,在高纬度地区,降水可能增加,而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则可能减少。沿海地区海平面将持续上升,将导致低洼地区发生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沿海洪水,并将导致海岸受到侵蚀。


进一步的变暖将加剧多年冻土的融化,以及季节性积雪的损失、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夏季北极海冰的消融等。这些问题在我国均有发生,如我国东部从东北到华南就是极端降雨的高危险区。


国是直通车: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时刻,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巢清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解决不了全球性的挑战。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于:


——发展与减排的冲突;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变革性技术尚未突破;


——当前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还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国际社会必须各尽所能、携手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和公平”的原则,肩负起减缓气候变化的重任。


首先要真正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和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


其次,应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模式,不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相互指责、限制别国发展的工具。


第三,开展全球技术合作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之策。


国是直通车:在此次IPCC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也参与其中,中国气候工作者和国家气候中心做了哪些工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巢清尘:IPCC成立30多年来,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的国内牵头部门,组织推荐了上千位来自各行业的科学家参与IPCC报告的撰写。本次评估报告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翟盘茂研究员担任了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领导了IPCC科学基础的评估工作。14位中国作者参与第一工作组报告的撰写,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大量专家参与了报告的评审工作,为提高报告质量贡献力量。他们在为国际科学评估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成为推进我国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应对机制建设和科学普及的核心力量。


国家气候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局IPCC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配合中国气象局开展多轮政府和专家评审,提出的中国政府意见在报告中都被编写专家很好地采纳。在本次IPCC第54次全会暨第一工作组第14次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中,国家气候中心有6位专家作为代表团成员,2位专家作为支撑团队参与了整个评审工作。会上中国代表团积极建设性推动报告审议取得进展,为决策者摘要结论的客观、科学、平衡表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是直通车:从气候监测的角度,近年来全球气候监测科学有哪些新的突破?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哪些贡献?


清尘:气候监测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观测手段的扩展和方法的改进。在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加强了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观测的协调发展,更加强调了对全球或大陆尺度的能源、碳和水的循环监测。


卫星观测在空间、时间和观测变量的覆盖方面都有了大大提高,卫星数据可得到更多获取,很多气候基本变量,特别是陆地气候变量,如土地覆盖、叶面积指数等,现在可以由卫星观测获得全球覆盖的高分辨率数据。对短寿命温室气体包括气溶胶、云和痕量气体等的观测和综合碳观测系统,使得科学家对全球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更为深入。这些基础监测的提高对更好认识气候变化特征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推荐阅读

房价终于涨不动了!深圳已连跌仨月,房子还能买吗?


汛情疫情“夹击”,中国经济顶住了吗?


毕业离校,租金压力和租房安全怎么破?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   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