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照片| 1980年代:从市井中国看到民间社会的复苏

西葫芦 2019-12-19


         熟睡的孩子。


      80年代候车室。


      老人们在打牌。


      肉铺。


      工厂机房的女工。


      一家人在广场上。


      聚在一起娱乐。

1980年代对于中国与世界都是十分重要的时期。

中国社会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开始了政治、经济和体育文化的全方位对外交流,尽管在当时条件下仍然受到严格限制。

西方作家的译作开始在新华书店上架公开发行;国外制造的电子产品开始进入指定的外贸商场,市民可以通过外汇券进行购买;电影院、电视开始播放海外的影视作品;普罗大众可以通过实况录像收看国际体育赛事,尤其是中国体育代表队参加的奥林匹克赛事;南方率先开放的大城市街头开始出现蓝眼金发的外国人身影。

对于中国普通的大众而言,国际社会这个“他者”不再是一个虚幻的想象,而是真实的存在。至少在1980年代,公开接触、拥抱各种外国产品不再是禁忌,有市民们开始比较中外产品的优劣。

其次,1980年代中国同时开启思想启蒙和经济改革。这个进程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市场力量和民间社会的复苏,为民间民族主义的发轫提供载体和基础。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的口号之下,中国思想界、文艺界和学术界也走出了传统思想的藩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于为中国的思想启蒙确立了一条具有开放性的准则。

自1980年代起,中国的消费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历了一场所谓的“城市消费革命”,其结果是“打破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

与之前受到严格拘束的生活方式不同,198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消费向多元化、丰富化扩展,尤其是大规模公共传媒技术开始投入民间应用,广播、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摘录《198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


图为上海的一个弄堂,上面挂满了衣服,人们骑着自行车从下面经过。

图为北京街上,一位大妈推着患病坐在轮椅上的丈夫,大爷的身上还放了一个鸟笼。

图为北京的一个老城区,一个中年女人坐在家门口,她的头上吊着一辆小竹推车。

图为在上海外滩的街道上行走的人们。

图为一位大妈扛着一根长长的竹杆到路上晒衣服。



更多阅读:



欢迎关注西葫芦公众号:westhulu

投稿信箱:157587881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