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文道:为什么宗教性侵最难启齿?

看理想君 乐见岛 2018-12-04

根据多家美国媒体曝光内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大陪审团提交了一份长达887页的报告,其中披露该州有300多名天主教牧师在70年中性侵了1000多名儿童。


由于存在记录遗失、受害者隐瞒等情况,报告认为实际受害的儿童人数可达数千人。


电影《聚焦》剧照 | 该电影讲述美国记者如何揭露天主教性丑闻


在这份报告中,详细披露了许多受害者遭受性侵的经历,许多细节可谓触目惊心。


一名牧师去医院探视一名扁桃体被摘除的7岁女孩时将其强奸;一名牧师在强迫一名9岁男孩给其口交后,用圣水给其口腔进行“净化”;一名男孩在牧师家喝了果汁后,早上醒来发现身体流血,记不清发生了什么;一名注册了心理医生资格的牧师在治疗一名年轻抑郁症患者时,试图对她催眠并要求她脱衣。(来源: 澎湃新闻)


宗教,本是许多人精神信仰的寄托。面对屡屡曝光的宗教届性侵事件,我们无法再回避宗教界性侵案件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严重性。


1


近期很多人也开始关注到,全世界的宗教界好象都发生了类似的性侵犯案件,不知道是这种案例越来越多,还是被曝光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宗教界的性侵、猥亵等事件如此之多。


比如,罗马天主教会,近几年来就一直被种种性丑闻缠绕,以致于整个教庭非常不安。这些性丑闻里所牵涉的人物,从神父到枢机主教都有,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在我看来,其实在宗教界发生的性侵犯或性骚扰案件,大概是所有性骚扰、性侵事件之中,最严重的一种。



2


为什么我会这么来形容?


让我们想想看,在大部分这类案例中,被侵犯的人都是「弟子」,而侵犯他人的这些凶手则是「老师」。这个老师可能是一个佛教的法师,可能是一个伊斯兰教的教长,也可能是一个天主教的神父。


这些人对弟子或教徒犯下性侵、性骚扰,与一般性侵事件中的状况不太一样。当然,他们都具备权力高低、地位尊卑的区别,这可以算得上一个共同点。


那么所谓的“不一样”在哪?不一样在于,在办公室被自己的上司性骚扰,这是明显的权力上的羞辱与压迫。


但是当被自己的老师性骚扰性质就不同了,因为老师的角色本应是一个自己信任的人,是一个要为你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而在宗教范围里的这些老师,就更进一步了,因为他们几乎是一个人生命的老师,他们本来的责任和使命是应该让你领悟生命的意义,帮助你解决人生根本大事。



所以,当这样一个人如果做出这么不耻下流的行为,可想而知那对受害者、包括对其他弟子或信徒,将是一次多么大的打击。


同时,又由于他们是一位生命意义上的老师,追随的弟子很可能会完完全全地信任他们,自从跟随学习之后,弟子整个人的人生观都会建立在老师的言语教导和行为之上,也就是所谓的身教示范当中,这时候如果突然发现原来老师竟是一个人面兽心的人,这难道不崩溃吗?


因此,这样的性侵犯事件对于受害者而言,其心理上的创伤是尤为巨大的。


又由于被害人或者受侵犯者,对老师极度信任,很多时候受害者甚至会怀疑,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


他们会尤其害怕,尤其难以启齿,比如,他们不敢跟同一宗教团体里的任何人提及,因为大家都信任这个老师,把他当成一个神圣的人物来崇拜,那么受害者怎么敢跟别人说这个老师的坏话呢?难道不怕被排挤出去吗?


加之,宗教团体总是有一定的内向的、自闭的特征,同修之间、法友之间、教友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他们几乎构成了最密切的生活圈子,有时几乎可以与家人相比。


假如今天团体中的某个人由于受到伤害,要离开教团,或者在教团内散布老师的坏话,受害者将承受的不仅是精神肉体上的迫害,还可能失去整个生活上的联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发生在宗教之内的性侵犯事件,受害者往往是无法说出口的,是最难启齿说出自己所遭受的痛苦。



3


以我熟悉的佛教来谈,因为我本身是一个佛教徒,这里也要特别再向大家深入讲讲佛教中的“特殊情况”。


有一些佛教法师,他会采用一些很特殊的说法或说辞,来处理这类性侵犯事件,使得受害的弟子陷入自我怀疑,“到底我这样痛苦地被伤害了,难道应该是我心理上要跨越的难关?是老师给我的一个考验吗?老师是为了故意要冲破我一些世俗道德上的枷锁,好让我达到一个解脱的境界吗?”


很多时候,受害的佛教弟子都会有这种想法、这种怀疑。这里我们必须正本清源说明几个很关键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就是常常被念及的“佛教徒要皈依三宝”,皈依哪三宝呢?那就是佛、法、僧,佛陀也就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法,当然就是佛法;僧,就是僧伽、僧人。皈依,就是佛教徒里面最重要的行为。


我们所说皈依三宝,终生信从这「三宝」,听他们的话,跟随他们的指导。那么可想而知,僧人——这些和尚、这些法师,就是教徒终生要信从的人,可以不听他的话吗?


我们再来看看「皈依」指的是什么。皈依原来在巴利文里叫做 Saranam Gacchami,意思我们要从名词动词来分解, Saranam是名词,Gacchami是动词,Gacchami指的是前往、到达,而S aranam是什么呢?就是庇护所、避风港的意思。


所以,皈依其实指的就是:在这个纷乱的、让人心烦的、痛苦的世间,终于能够找到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地方,找到一个自己心之所向,能够终于安定下来,让自己安全安稳的一个对象。


假如你把佛教的法师当做使自己安稳的对象,那么他的伤害,可想而知将带来多大的痛苦。


这里我们说皈依一个老师、一个法师,就要完全信从他,听他的话,可就像最近一些官方的报道,在报道相关事件的时候也重点提出,佛教徒始终要记住一点,就是佛陀自己亲口告诉过弟子们一句很重要的话:依法不依人。


我们不要随便听一个人他怎么讲、他怎么做,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是他所做所说究竟是不是如法,法比传法的人要重要得多。


这位法师虽然他是出家人,教导佛法,这个佛法本身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并不代表作为弟子,必须完全认定这个传授佛法的人说什么话弟子都非听不可,他讲什么弟子都非得跟着做不可。弟子要跟随的,始终是法,而不是传法的人。


4


但是,事实中确实不一定只有这么简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在密宗佛教,密乘或者金刚乘佛教里,有一种特别的“戒”。我们通常都知晓,佛教要守戒律,出家人要守戒。这个“戒”在密乘里面有一种戒,是一般的汉传大乘佛教与南传所谓小乘佛教都没有的戒,这个戒叫做「三昧耶戒」。


「三昧耶戒」是指什么呢?最简单的一个定义,就是指它是一种神圣的誓约、神圣的誓言,它绑定了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一旦弟子跟随了一位上师,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有一种神圣不可破解的结捆绑在一起了。


弟子必须完全信从上师的话,要完全信任,百分之百地跟随他的指导去做;而上师则要全心全意把所知的一切教导给弟子,为了弟子的解脱而努力,这是一个神圣的契约关系。



可是,很多藏传佛教徒会把「三昧耶戒」理解为仅是一种单向关系,换言之就是弟子只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


其中忽略的,便是这种关系其实应当是双向的。也就是指,弟子固然要听上师的话,可是反过来上师也要百分之百为了弟子的利益而奉献,这是一种双向关系。


那就要明确,这位上师,他教导的内容是不是真的全都是为了弟子好呢?假如有时候他连一些根本的佛教戒条,比如再提一个术语,南传佛教或者三乘佛教都必须要遵守的「波罗提木叉戒」,又或大乘佛教所要遵守的「菩萨戒」。


这其中有一些根本的戒条,例如不可犯淫行,这位上师却都犯了,那这样的一个老师,还需要跟他谈所谓“三昧耶戒”吗?他本身就已经侵犯破坏了师徒之间所立下的神圣誓约关系。


对于藏传佛教,我们过去对它有很多误解传说,第一就是刚才提及的,上师说的话一定都正确,弟子只能信他、跟随他,但忽略了这是一种双向关系。



第二,很多人都有所提及的所谓“双修法”,“男女双修”,这当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不便在这里展开讨论,但首先,假如今天你遇到了一个汉传的法师,说要和你“双修”,那你可以立马调头就走,为什么呢?汉传绝对没有“双修”这种说法。同样,南传小乘佛教也绝对没有这种修法。


那么,藏传佛教是不是就真有这个修法呢?是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但是自从格鲁派的创教宗师宗喀巴大师以来,基本上这种所谓的“双修法”已经在今天的藏传佛教各派里已被严禁使用、严禁修行了。


可能只有百分之零点零几,极少数的一些“认真的”,或者是非常奇怪极端的出家人,才会把它当做一种真正的修行方法,但是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碰到这样的人物。


所以,如果有一个自称“活佛仁波切”之类的人,来同你讲“双修”,你就不要去理他。


唐卡 | 宗喀巴大师


说到最后,我知道这些事件一定会让很多人动摇对宗教的信心,对佛教、对基督教、天主教等等,什么宗教也好,一旦传出这种丑闻,许多人可能会说:“你看吧,什么宗教到最后,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但我认为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简单的误解。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大家都还只是凡人而已,这里尚且没有一个人是真正修成正果的人。


我们都是凡夫,凡夫难免会犯错,很有可能一个人偶尔发表的言论,会让你觉得太感人,甚至非常神圣,有时候他所做出的一些行为,会让你觉得这个人已经超凡脱俗,达到圣者的地步,但是这些言语和行为,很有可能只是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一生当中偶发的行径,我们确实能够偶尔做出超越自己原来境界,触碰到神圣彼岸境界的一些言行,但这并不表示、也不保证我们永远都能处在那样一个状态。


所以,一个法师,也许他的教导十分高明,也许有时候他的一些行为让我们非常佩服,但是这并不表示他永远都会是这样的状态,更不保证他已经成为一个得道解脱的圣者。 


——全稿完——

 • end •




往期回顾

1. 日本“明治”时代如何造就现代公民?

2.  日本庇护工场“梦生民”:身障者快乐生活的乌托邦

3. 当面对丑闻只能沉默,就不要再埋怨公众不理解公益了

4. 性话题的去禁忌化、去神秘化、去羞耻化刻不容缓

5. 中国家长的无声谋杀:妈妈, 你还要我死多少次

6. 任志强:房地产税如果不解决公民地权问题,可能起反作用

7. 当今富人的罪恶可能不在于吝啬,而是滥行布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