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灸(含三伏贴)
编者按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就要来了,这是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盛的日子,我们常常说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时候。
那么何为“冬病”?何为“夏治”?市场上常说的“三伏贴”“三伏灸”又是怎么回事呢? |
何为“冬病”?
所谓“冬病”,即在冬季容易发生或者容易加重的、属于虚寒性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包括以下几大类。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肌瘤、囊肿、不孕症等
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为何要“夏治”?
一般而言,夏季虚寒性疾病的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能够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四季的生长化收藏之中,夏季主“长”。此时阳气偏旺,气候炎热,因此能借“外力”以助人体阳气,祛寒外出。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外出,腠理开泄,因此体内的寒气易随随汗而出。另外,夏季“寒邪”相对较弱。因此夏季正是两阳相合,而寒邪最弱的时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治”的常见方法
“夏治”主要的是扶阳,并注意谨防“避暑伤阳”。常用的扶阳方法有食补、药饵、灸疗、膏贴、药物熏蒸、运动等,其中灸疗和膏贴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伏灸”和“三伏贴”。
三伏灸(贴)的作用
①局部的刺激作用。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②经络的调节作用。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③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④利用“三伏天”这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的,扶正祛邪的作用。(另外,在冬季还有三九灸,同样是利用全年最冷的时段,灸治疾病)
三伏灸(贴)常用穴位及功效
三伏灸通过艾灸对穴位的刺激、三伏贴是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因此,准确的选穴是十分重要的,艾灸(敷贴)不同的位置和穴位,防治的疾病不一样。
三伏灸常用养生穴
1、关元穴 该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 长期施灸可使人元气充足,具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2、中脘穴 该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状均有比较好的效果。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3、足三里穴 该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简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 常灸足三里穴具有补益。 |
三伏贴常用穴
1、肺俞穴 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此穴主治疾病为: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2、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此穴主治疾病为:咳嗽、五劳虚损、中暑等,益气壮阳。
3、膻中穴 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此穴主治疾病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咳嗽、咳喘病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4、天突穴 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此穴主治疾病为: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5、膏盲穴 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此穴主治疾病为:咳嗽,气喘,肺痨等。 |
常见病的三伏灸(贴)法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三伏灸(贴)法。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
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
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
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
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
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
2、哮喘
【症状】
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很难受,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
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
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1天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3cm、厚约0.3cm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以后撕掉即可。
3、过敏性鼻炎
【症状】
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
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腧穴。
【药物】
甘遂、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具体操作】
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贴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贴药保留4小时左右。
4、预防感冒
【症状】
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穴位】
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膏肓俞穴。
【药物】
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cm,厚约0.5cm大小的药饼,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
【具体操作】
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cm×2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药饼放在穴位上,用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从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贴,中伏、末伏各贴药1次。
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专业的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前需要向正规医生详细了解自己是否适用此疗法;其次,穴位贴敷只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正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另外,穴位贴敷除有适宜人群和病种外,贴敷药物须根据疾病合理调配、制备、保存,贴敷时要根据病种、病情辨证选穴等。
来源:吴大真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