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病为什么能夏治?

2017-07-09 谢洋 中医宝典



编者按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究竟冬病夏治的原理是什么?冬病如何夏治?

 

冬病夏治疗法即人体冬季易发、多发、既发、复发等相关病症,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特殊方法施治,从而使冬季将发、要发的病症减轻或消失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的概念和理论渊源

 

◎冬病夏治的概念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症,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阳气不足,具体多为肾、肺、脾胃、鼻、肢体经络等系统的缠绵难愈病症,如咳嗽,哮喘、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僵硬、怕冷、体虚易感等。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借用自然之“温”、“热”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之正气,并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药物注射、艾灸或内服药物以及埋线、刮痧、拔罐、熏洗、气雾剂吸入等方法来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

 

冬病夏治疗法就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阴阳,恢复阴平阳秘,改善宿疾状况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理论渊源

冬病夏治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

 

正如清·张志聪所言:“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中更有具体措施:“春月宜加辛温之药,如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生姜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四时而养也。”

 

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从气机升降论冬病夏治

中医气机升降出入学说与《易经》的卦象相互为用,《易经》震、离、兑、坎等四卦象则具体演示了春夏秋冬四气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变化。(编者注: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习坎卦而无坎卦,此处疑为文王后天八卦中之四卦,且与后文的卦象描述吻合。

秋天燥金肃杀之气,至阴肃肃、自天而降,阳气收敛而沉降,如兑卦之象。

 

冬天,阳气藏于五脏,内实外虚,如坎卦之象,因此冬天易感受寒邪致病,或阳虚之体寒病易加重。此时因阳气藏于五脏,五脏实,冬天治疗,而致实实之戒,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

 

春天人体阳气乘肝木升发、疏泄之势由里出表,如震卦一阳奋起于地下,病情减轻。

 

夏天阳气实于表,虚于里,如离卦中虚外实之象,此时若误用寒凉,则更伤五脏阳气,犯虚虚之戒,以致冬天病情加重;若此时,以五脏阳气虚之时而采用温补之法,虚既得实,正气不亏即能抗邪,治疗效果较好。

 

◎从四季阴阳论冬病夏治

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是四时五气之气。当其“太过”与“不及”皆可成为致病因素,加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气当温,今反为寒;冬令当寒,今反为温。凡此等等,不但植物生长受到气候的影响,而且人体亦将受其伤害,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学说,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即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同时在一年的气候变化中,“冬至”与“夏至”是阴阳转化的两个转折点。

 

冬至伊始,阳气渐生,阴气渐衰,经过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到了夏至,阳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

 

夏至开始,阴气渐旺,阳气日衰经过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到了冬至,阴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

 

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

 

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正如张介宾所言:“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从体质学说论冬病夏治

因个体体质差异,个体对外邪的抗御能力,有所不同,正如《医宗金鉴》“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盛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

 

有些人素体阳虚,抗御外邪的能力不足,加之冬季寒气太过而致病,致使夏至阳气至盛之时也未能消退,此时补益阳气则可有效克制体内阴寒之气,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夏季三伏天冬病处于缓解期,此时人体脏腑功能相对稳定,病情亦稳定,但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皮肤腠理相对疏松,宜采取审因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

 

一、采用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分别采用补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肾纳气等治法,驱逐寒邪,以消除冬病之夙邪;

 

二、重点运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热敷、熏洗等外治方法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总结

 

综上,根据上述理论冬病夏治疗法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并且也治疗冻疮、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其他系统疾病。该疗法集内治外治于一身,融药疗与理化刺激于一体,多位点调节身体机能,同时兼有费用低廉、安全性高的优势。

 


|作者介绍|

谢洋,男,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工作。


余学庆,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呼吸病研究工作。

 

来源:时珍国医国药(2009第20卷第11期)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