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合自然造化之理的用药机巧

2017-07-08 王宪梅 中医宝典

  中医有六技(砭、针、灸、药、按跷、导引),但今天的中医更多地是与中药联系在一起的。有人对今天中药的质量很担忧,更有人提出中医将因为中药而灭亡。那么中药有什么特性?中药到底该怎么用呢?


  本文从中医合自然造化之理的角度解说中药的运用,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也使人能从更深层次认识中医中药。作者上海的民间中医王宪梅,本文在2011年“民间中医药发展研讨会”获特等奖,后入编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版《民间中医论文精选》。


  中医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主要是依靠中药特有的各种自然属性,中药的这些自然属性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各种中药的自然特性。


  中药的四气,指的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中药的“五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淡味并附于甘味,涩味并附到酸味);中药的“归经”是指不同的中药能对人体某一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少阴经引药细辛、太阳经引药羌活、少阳经引药柴胡;而中药的自然特性则包括其生理特性、使用特性、自然生克特性、禀赋特性以及其五行属性和生活属性等等。


  归根结底,中医的用药就是一种合自然造化之理的用药方式。


  引子:吃葡萄的故事


  夏天,姨妈到家里来。妈妈很好客,摘下了葡萄架上最好的一系列葡萄。姨妈兴致勃勃,胃口大开,满载而归。次日早,却见姨妈从门前小跑而过,正诧异着,姨妈说,昨天吃了葡萄,从半夜开始拉稀,熬到现在,已经是大约三到五分钟就要拉一次了,等会再说,我要急着上厕所!(厕所与住房有一点小距离,住房与医院有一小段距离)。看着姨妈一副惨不忍睹的样子,心中讶然。


  忽然记起曾经是哪个电视频道播放过一期抓毒蛇的录像,画面旁白讲过,上天有好生之德,最毒的蛇居住的地方,其附近不多远处必生长有相应的解蛇毒之药;确切的是,似乎,片中捕蛇人也真的于无意中被毒蛇咬了,在被毒蛇咬过之后,捕蛇人就这样强支身体,镇定自若,果真在蛇踞不远处的溪涯边采到了解蛇毒的妙药。药敷上不多久,捕蛇人也就恢复了正常。


  细思姨妈此事,她应该是吃葡萄过量而中毒了,想必身边也定有解毒良药。


  记得《本草纲目》里记载过:食瓜过伤,瓜皮煎汤解之。诸瓜皆同。于是豁然,那么就用葡萄皮和葡萄叶(为了保证疗效)一起熬水喝试试看,能否解燃眉之急?立即动手,从地上捡起一小把葡萄皮洗净,又采下几片还算鲜嫩的葡萄叶,一起熬水,喝。不多久,奇迹出现,姨妈由原来三到五分钟就要上一次厕所延长到十五分钟上一次厕所;于是,再喝。姨妈三十分钟才上一次厕所了;又再喝,姨妈居然一整天都不再拉稀、恢复正常了。上天真是有好生之德!不亲自试验,又有谁解“目之所及,皆可为药”的真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惊喜?


  认识药物的自然特性,了解中药的作用和功效


  后来,依据这个原理,发现这竟然就是一种治病规律。吃梨过多定有拉稀或别的不适,那么以梨叶煮水喝解之;吃桃过多或有不适,那么以桃枭(桃实在树上经冬不落者)煮水喝解之;吃荔枝过多或有不适,那么以荔枝壳煮水喝解之;吃板栗过多肚胀难受或有不适,那么以板栗壳煮水喝解之;吃樱桃过多或有腮肿龈肿,那么以樱桃叶煮水喝解之;吃蟹过多或吃蟹非时,造成某一旧病复发,百计无施,则可用鲜藕打汁救之……所有这一切,均为亲自试验多次,效验百分之百,既不必劳驾医院严阵以待,也没有任何后遗症,信手拈来,轻松搞定。


  再后来,不意间发现,先贤早对这类药方进行过归纳,却被尘封于故纸堆中,不为后人所熟知,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要不,这会为多少嘴馋者带来佳音!


  这些果壳、果树叶、果汁,扎扎实实地承担起了许多先进药物不能望其项背的责任。它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作为药物来自于自然造化的赐予,又因为用药者运用了中医合自然造化之理的用药机巧,自然旗开得胜,马到功成。由这些合自然造化之理的中医用药方式推演开去,原来,传统中医的用药几乎都暗合自然造化之理。


  所以,如果单纯地以西方所谓的科学的眼光、科学的手段来左右中医的用药方式,那么,对中药的认识就必然局限在有效成分上,那我们就不可能全面地认识中药。因为传统的中医、尤其是纯粹的传统民间中医所用的药物,大多来自于天然的动物、植物以及矿物,这些药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它们在和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对抗、适应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各自能对抗和适应外界因素的物质特性,同时互相之间产生相生相克的制衡关系,这些不同的物质特性和不同的制衡关系能对人体的内在生理、心理和病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中药变化万千的作用和功效。


  ◎水的造化之功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水的化学成分就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当然,自然状态下的水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纯净物),不过,这些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在经过自然造化的运作之后,虽然主要化学成分还是那个氢原子和氧原子,但运用中医的思维将其采作药物来用时,那就别有一番天地了。在中医的世界里,水有雪水,有千里长流水,有口水(唾液),有阴阳水,有煮饭的汽水……不胜枚举,而且,它们各有自己的独门绝用。


  如果某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身体某个部位尤其脸上长了一个有碍观瞻但又不是十分严重的小红肿,一本正经到医院去看,觉得小题大作;不处理,又很烦心。那么,可不可以找到一条捷径来扑灭小红肿的气焰呢?有。


  人体同天地一起运行,在睡眠中经过天地自然的一番造化,醒来后张开嘴的第一口口水,就是对付这种小红肿的最佳药材:把那第一口口水涂在小红肿上,任其自然风干,这样操作最多两三个早上,那么,这个小红肿就已经或者即将消失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有的人喜欢出现嘴角裂开的小问题,疼痛又容易反复发作,令人烦恼不已。其实,只要找到还残留着由煮饭的汽水化成的蒸馏水水滴的锅盖,就好办了。把那蒸馏水涂在开裂的嘴角上,只要涂那么两三次、甚至一次,开裂的嘴角就可以皮肉无痕了。


  用心体量,切中中医合造化之理的用药机巧


  有时候,药方肯定对症了,也用了正确的煎药方法、服药方法,但,就是用处不大。这时,如果换一个思路,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案例1:每天八杯水


  《本草纲目》“夏冰”条里记载了一则医案:“宋徽宗食冰太过,病脾疾,国医不效,召杨介诊之。介用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介曰:‘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服之果愈。若此,可谓活机之士矣!”读了医案不久,偶治一个身患怪疾的人。


  此人是“每天喝八杯水”理念的忠实信徒,并且长期践行不辍,八杯水天天喝足,夏天对冰淇淋也是来之不拒。哪知,悲剧在某个上午突然就发生了:一日上午,此人脸部突然通红如火,令旁观者骇然;过后,虽脸红如火的现象常有发生,倒也算是虚惊。时光流逝,又不久,此人整个脸面、头发里开始渗出无穷无尽的油脂,半天不洗脸,就可近距离观察到她“流油如汗”的窘迫;再不久,此人整个脸面开始龟裂,光滑过分的完整皮肤被一层又一层亮黄色的、厚厚的油痂取而代之,嘴唇和鼻梁红肿变形,而脸上的油痂则时刻处于摇摇欲坠、要掉不掉的样子:可以这样形容,如果在有点昏暗的空间,蓦然回首却见如此一个人突然立于身后,则足以瞬间吓得魂飞魄散,从未在公共场所亲眼见过患皮肤病到如此登峰造极的人,这是严重的毁容啊。


  此人此前已去过许多医院,指望能把皮肤修复如初,均被告知爱莫能助,只好摇头叹息。等找到笔者时,笔者也没想那么多,按照老师张流秀先生的教诲,她这种就是“正位离”,要纳正;再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水溢,那么土虚,因为土克水;红肿,那么火盛,水不能克火。但此人每天都几乎扎扎实实地喝了八杯水,水溢是有可能的,怎么会出现水不敌火的表象呢?


  原来,物极必反,老师常提醒我们,有一种病叫真热假寒,可用寒凉药以退烧;而另有一种病叫真寒假热,必用大剂附子才可以退烧。二者表象一致,但用药却有天壤之别。对于此水溢毁容症,应该是水多到极点,火已经不能与水保持最低限度的抗衡,于是只好“水极生火”(权且这么说吧)了,就如“坎”、“离”二卦一样,“坎中满,离中虚”虚变满则为火,满变虚则为水,天地自然造化之理使然,不需要理由。


  鉴于此人求医问药已久,想起老师曾经说过,别人用那个药用了那么久,都没有效果,那么,你还去那样用药,那不是自找没趣吗?对,得另辟蹊径!于是单刀直入,采用全身点穴、疏通经络的治法。


  点穴虽然痛苦无比,但数天勤勤恳恳的全身点穴后,此人在点穴过程中开始出现小便大下的现象(其余时间小便正常),但此人那段时间并未喝过什么水,人也是偏瘦的窈窕淑女型身材,水从何来?可见当初的判断并未出错——水极生火,因为随着点穴过程中小便的频下,此人脸面明显突兀的肿胀也在同步消减。


  信心大增后,开始辅以中药汤剂。这时,药物疗效不错。后来,不点穴了,光用药物却疗效不佳。真是令人费解。后思及此人夏天对冰淇淋来之不拒的乐趣,莫非,问题在此?于是想到前文“宋徽宗食冰太过,病脾疾”的医案,家中恰好又备有充足的雪水,于是嘱以雪水煎药。令人震惊的是,此药如汤沃雪,疾病去势甚速,不多日,残余的疾病竟全然消失,皮肤真的全部恢复到病前的“光洁如新”了!就一个雪水,有效化学成分亦为简单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只不过包孕了冬月自然造化之理的“水”,就可以挽狂澜于既倒,这实在是合自然造化之理的中医用药独具匠心的机巧之处。


  ◎案例2: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有时候是难受至极的一种病。在古代也是如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道:“猪胞所主,皆下焦病,亦以类从尔。”“蕲有一妓,病转脬,小便不通,腹胀如鼓,数月垂死。一医用猪脬吹胀,以翎管安上,插入廷孔,捻脬气吹入,即大尿而愈。此法载在罗天益《卫生宝鉴》中,知者颇少,亦机巧妙术也。”


  李时珍说,“知者颇少”,其实在缺医少药的乡间,还真有老人就知道这种利小便之法。乡间曾有从事特殊行业的工作者就真患上了此种危及生命之病(不过,据实际观察,从业之初易患),于是就有幸亲眼见过此疾,且正是用此法治愈的病例,其举重若轻的治疗手段和举轻若重的治疗效果,是后遗症一大堆的现代医疗所无法望其项背的,真正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最高境界。


  仔细推究起来,脬,在此处指猪的膀胱,小便不通,最直接的责任器官当属膀胱,小便不通,病水,为膀胱气化不利,猪在十二生肖中属亥,亥为水;猪脬、猪脬内的气、水这几个造化因缘一组合,于是小便通了。否则,挂水、消炎、利尿等现代医疗手段一上阵,这种患者就极有可能成为肾衰竭部落的新成员。自然造化,加上中医合造化之理的用药机巧,非亲身试验者,大概没有人会相信,猪脬除了是一种日常食物,还会有如此神奇的药用价值。


  ◎案例3:咳嗽


  咳嗽,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经常,治好了咳嗽的症状后,很多人往往派生别症,从此,陷入各种小疾大病的汪洋中难以脱身。有人在治愈咳嗽后,容易出现胸闷胸胀甚至于胸痛;有人则染上常流鼻血的尴尬;有人则伴生失眠现象;更离谱的,还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稍咳一下就会出现尿失禁……也许,这些派生别症,各有各的原因,在此暂且不论。但是,却有一种很绿色、很环保、能从根本上预防并能有效治疗咳嗽的方法,此法根本不需多少钱购买专门药物,只需留心自然造化的时间即可。


  《验方新编》中有此法记载:“萝卜缨:凡人于三四月间有喉间病,皆因冬天寒气郁结不开,至春始发。须于初交冬时,多买萝卜菜摊在瓦屋上,(挂在竹篙放露天下更妙),任它风霜雨雪吹打,不要收下,直到立春前一日收下,挂在无日处阴干,春二、三月,收来切碎,将酱或盐放在碗中,饭锅上蒸熟,当家常小菜食之,一家永无喉患。若有人患喉风等症者,以此菜煮汤服,甚效。并治痢疾。”


  笔者苦于咳嗽之难治,于是留心制“药”。实践检验下来,凡用过此药者,无不叹服其功效之卓著:自然造化间有如此奇物,我辈当用心珍惜!萝卜菜放了一个冬天,光从有效化学成分来分析,萝卜菜应当还是萝卜菜,但经过自然造化之理的一番运作,再加上中医合造化之理的用药机巧,此萝卜菜就已非彼萝卜菜了。


  ◎案例4:面部烧伤


  很多面部百分之百烧伤的患者,要想彻底恢复毁容前的容貌和功能,用现代医学的科学眼光来看,也是难于上青天的事,而且耗财如流水。不过,从一个真正的中医,尤其是一个纯粹的民间中医的角度来看,要彻底恢复毁容前的容貌和功能,也不算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前提是,有没有得自然造化之理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注意,这种用药的关键是,药物必须得自然合造化之理。


  《验方新编》记载了一则汤泡火伤的造药方法:“南瓜,用坛装贮埋土内,数月即化为水,愈陈愈佳。遇有汤火伤者,取水搽之,随手而愈。南瓜北人呼为倭瓜。或用黄瓜亦可。屡试如神。”笔者贮有两坛这样清澈无比的南瓜水,取其中一瓢,再配合恰到好处的经络点穴治疗,居然把一个惨遭煤气爆炸使面部百分之百毁容的青年患者彻底恢复了毁容前的容貌和功能。廉价的南瓜,仅仅借助了自然造化之理、借助了自然造化之力,就可以达到疗效“如神”,这实在可以让动辄以有效成分论功过的现代医学理论所匪夷所思,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关于药物自然特性的论述


  中国医学先贤、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的刘完素对药物的自然特性早就作出过精辟的论述,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夫物各有性(指物体的自然特性),制而用之,变而通之,施于品剂,其功用岂有穷哉。如是,有因其性为用者,有因其所胜而为制者,有气同则相求者,有气相克则相制者,有气有余而补不足者,有气相感则以意使者。有质同而性异者,有名异而实同者。


  蛇之性上窜而引药,蝉之性外脱而退翳。虻饮血而用于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谓因其性而为用者如此(利用药物的生理特性)。


  弩牙速产,以机发而不栝也;杵糠(用棒槌捣糠后粘附在杵端的糠屑)下噎(咽喉梗塞、饮食难进的病),以杵筑下也,所谓因其用而为使者如此(利用药物的使用特性)。


  浮萍不沉水,可以胜酒;独活不摇风,可以治风,所谓因其所胜而为制也如此(利用药物表现出来的自然克制特性)。


  麻,木谷而治风;豆,水谷而治水,所谓气相同则相求者如此(利用药物的五行属性)。


  牛,土畜,乳可以疗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镇恍惚,所谓因其气相克则相制也如此(利用药物的五行克制特性)。


  熊肉振羸,兔肝明视,所谓其气有余补不足也如此(利用药物的禀赋特性)。


  鲤之治水,鹜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则以意使者如此(利用药物的生活属性)……


  故触类而长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


  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现代人,用心去观察和探索药物的自然特性,不但对认识中药的功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如果再能用心体量,切中中医合造化之理的用药机巧,那么,疾病就不应该是用来对付、而是用来化解的了,这才将是名至实归的福音。


   作者简介 


  王宪梅(中学教师),上海民间中医。


  来源:本文内容摘自《民间中医论文精选》,图片来自网络.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归经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服用法

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采集与贮藏


中药解表药

中药清热药

中药泻下药

中药利水渗湿药


中药化湿药

中药祛风湿药

中药理气药

中药活血祛瘀药


中药止血药

中药消食药

中药驱虫药

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


中药祛寒药

中药开窍药

中药平肝息风药

中药安神药


中药补虚药

中药收敛药

中药其它药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


《中华本草》在线查询

《中药大辞典》在线查询

《中国药典》在线查询

《全国中草药汇编》在线查询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